武陵观察网 历史 宋高宗唯一的儿子是潘贤妃生的,但为什么是吴才人当上了皇后?

宋高宗唯一的儿子是潘贤妃生的,但为什么是吴才人当上了皇后?

建立南宋政权的宋高宗赵构,虽然子嗣不丰,但他本人却活到了81(虚)岁。

而宋高宗的吴皇后,也是非常长寿,活到了83(虚)岁。

吴皇后这一路走来,看似不争不抢、贤良淑德,但她可不是个傻白甜。

宋高宗还是康王时的王妃,是嘉国夫人邢氏,不幸在“靖康之变”中,被金人掳去了金国。

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初一,赵构在伯母孟皇后(宋哲宗的废后)的支持下,登基为帝,建立了南宋政权。五月初四,赵构将远在金国的生母韦贤妃遥尊为“宣和皇后”、将同样在金国的妻子邢氏,遥立为皇后。

癸巳,遥尊帝母韦贤妃为宣和皇后,遥立嘉国夫人邢氏为皇后。

——《宋史·卷二十四·本纪第二十四》

五月十三日,宋高宗身边的潘氏被封为贤妃。潘氏当时已怀有身孕,宋高宗原本想直接立她为皇后的,但遭到了吕好问的劝阻。

邢后北迁,妃(潘氏)未有位号,帝即位,将立为后,吕好问谏止之,立为贤妃。

——《宋史·卷二百四十三·列传第二》

建炎四年(1130年)六月二十九日,宋高宗又封了才人张氏为婕妤、和义郡夫人吴氏(即后来的吴皇后)为才人。

己亥,封才人张氏为婕妤,和义(郡)夫人吴氏为才人。

——《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七》

尽管吴才人没有生过孩子,却后来居上,一路晋封为婉仪、贵妃,直至中宫皇后。

01

建炎三年(1129年)七月十一日,被立为皇太子才不满3个月的赵旉(fū)早夭了,只有2周岁。赵旉是宋高宗的第一个儿子,也是他唯一的儿子。

这之后,宋高宗一直都没有孩子。

为了以防万一,宋高宗决定过继个宗室子当儿子。绍兴二年(1132年)五月十二日,宋高宗挑中了赵伯琮(即后来的宋孝宗),将他接到宫里先养着。

辛未,选宗室子偁之子伯琮,育于禁中。

——《宋史·卷二十七·本纪第二十七》

赵伯琮(后改名为赵瑗)出生于建炎元年(1127年)十月,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是宋高宗的侄子辈,与已故的太子赵旉同岁。

赵伯琮当时只有6(虚)岁,自然需要人来照料。宋高宗便让潘贤妃、张婕妤、吴才人一起去见赵伯琮,看赵伯琮小朋友喜欢哪位,就那人当赵伯琮的养母。

潘贤妃是太子赵旉的生母,当时还没从亲生儿子早夭的打击中缓过来,再加上,她或许觉得今后一定能再为宋高宗生下一个儿子,所以,对抚养赵伯琮,兴致不高。

而张婕妤因为一直没有孩子,所以,很想收养赵伯琮,便表现得非常热情。当赵伯琮小朋友见到一脸慈爱的张婕妤招呼他过去,便屁颠屁颠地走向张婕妤。于是,宋高宗认为张婕妤与赵伯琮有母子缘,就让张婕妤当赵伯琮的养母。

已而伯琮入宫,年尚幼,婕妤与潘贤妃、吴才人方环坐,以观其所向。时贤妃新失皇子,意忽忽不乐,婕妤手招之,遂向婕妤。帝因命婕妤母之,是为孝宗。

——《宋史·卷二百四十三·列传第二》

其实吴才人也想抚养赵伯琮,但可惜被张婕妤抢了先。之后,吴才人就向宋高宗要求,再挑一个宗室子养着。绍兴四年(1134年)五月二十七日,宋高宗又挑中了赵伯玖(后改名赵璩qú)。赵伯玖也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比赵伯琮小3岁。这个孩子,便被交给吴才人抚养。

初,伯琮以宗子被选入宫,高宗命鞠于婕妤张氏。吴才人亦请于帝,遂以伯玖命才人母之,赐名璩(qú)。

——《宋史·卷二百四十三·列传第二》

赵瑗(赵伯琮)、赵璩(赵伯玖)虽然被养在宫里,但宋高宗并没有立即封他们为皇子,也就是说,他俩还不算正式地过继给宋高宗。或许宋高宗也盼望着能有奇迹出现,突然蹦出个亲生儿子来。

绍兴十二年(1142年)二月初六,负责照料赵瑗(赵伯琮)的张婉仪(即之前的张婕妤)薨逝。二月十五日,宋高宗追赠张婉仪为贤妃。

庚午,婉仪张氏薨,辍视朝二日,赠贤妃,葬城外延寿院。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四十四》

虽然吴氏已经有赵璩这个养子了,但她又主动接下了照料赵瑗的责任。吴氏照料赵瑗没几天,已年满16(虚)岁的赵瑗,就在绍兴十二年(1142年)三月初九,以普安郡王的身份正式出阁,搬去了宫外的府第。

壬寅,普安郡王出閤就外第,命宗室正任已上送之。

——《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五》

三年后,即绍兴十五年(1145年)二月二十三日,赵璩也年满16(虚)岁,被封为恩平郡王,也出宫居住。

己亥,封崇国公璩为恩平郡王,出就第。

——《宋史·卷三十·本纪第三十》

要是换作私心较重的妃嫔,一定会想法设法让宋高宗立自己抚养的孩子为太子。但吴氏看出了宋高宗并不急于立太子,对赵瑗、赵璩都是一碗水端平,吴氏便也不掺和立太子的事,只是尽到当养母的本分,在吃穿用度上对赵瑗、赵璩无微不至,并且也一视同仁。

初,建国公之少也,育于妃所,及是,吴婉仪收而并视之,与崇国公璩同处,虽一食必均焉。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四十四》

02

绍兴十二年(1142年)四月十八日,宋高宗邢皇后薨逝的消息,传回到了南宋朝廷。其实,邢皇后早在绍兴九年(1139年)六月初二,就已经在五国城去世了,享年34(虚)岁。

辛巳,皇后邢氏崩讣初至。

——《宋史·卷三十·本纪第三十》

绍兴十二年(1142年)八月二十二日,宋高宗的生母韦太后由五国城回到临安。宋徽宗与郑皇后、以及邢皇后的梓宫,也一起被运了回来。

壬午,皇太后至,入居慈宁宫。己丑,帝易緦服,奉迎徽宗及显肃、懿节二后梓宫至,奉安于龙德别宫。

——《宋史·卷三十·本纪第三十》

那时,吴氏已经是贵妃。宋高宗一直不册立皇后,无非是因为邢皇后还在金国受苦,宋高宗不想让别人觉得他没心没肺。吴氏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也从来不催促宋高宗立她为皇后。

现在,邢皇后已不在人世,自然也就到了册立新皇后的时候了。秦桧等大臣屡次劝宋高宗,该立皇后了,韦太后也这么认为,于是,绍兴十三年(1143年)闰四月初二,宋高宗果然立吴贵妃为皇后。这一年,吴氏29(虚)岁。

宪节皇后崩闻至,秦桧等累表请立中宫,太后亦为言。绍兴十三年,诏立贵妃为皇后。

——《宋史·卷二百四十三·列传第二》

如果粗略地看史书中的记载,会认为吴贵妃被立为皇后,是顺理成章的事。但那时潘贤妃还活着。虽然潘贤妃的儿子已经不在了,但毕竟她是唯一一个生下过皇子的嫔妃,而且资历也在那摆着。

吴氏能跳过潘贤妃,成为皇后,也是下过一番功夫的。

吴氏知道宋高宗对母亲韦太后非常孝顺,于是,她对韦太后,也服侍得非常周到。要让韦太后满意,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宋高宗就说过,韦太后虽然“圣慈无比”,但也不是那么好说话的。而后宫之中,只有吴氏,能够做到处处顺着韦太后,这让宋高宗非常满意。

太后圣慈无比,然性亦严,惟皇后贤淑,能顺其意,朕每日临朝,所以得心安也。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七十五》

吴氏还让自己的侄子吴瓌(guī),娶了韦太后的侄女。吴瓌,是吴氏的弟弟吴盖的长子。

显仁皇后祔庙,亲属并与依例故推恩。...... 侄女夫杨持、刘涤、王过、裴良宗、吴瓌,各与转一官,内杨持依条回授。

——《宋会要辑稿·后妃二》

吴氏看到宋高宗自从邢皇后的梓宫回来后,就因为感伤,而闷闷不乐,便主动提出,让自己的侄子吴珣、吴琚,娶邢皇后家的2个女孩为妻。

绍兴十二年八月,后梓宫至,攒于圣献太后梓宫之西北。帝思后,殊惨不乐,皇后吴氏知帝意,乃请为其侄珣、琚婚邢氏二女,以慰帝心。

——《宋史·卷二百四十三·列传第二》

吴珣、吴琚是吴皇后的另一个弟弟吴益的儿子。另外,吴益又是秦桧的孙女婿。

(吴)益娶秦桧长孙女。

——《宋史·卷四百六十五·列传第二百二十四》

吴氏的一个妹妹,则是嫁给了北宋政治家韩琦的孙子——韩诚。

韩侂胄字节夫,魏忠献王琦曾孙也。父诚,娶高宗宪圣慈烈皇后女弟,仕至宝宁军承宣使。

——《宋史·卷四百七十四·列传第二百三十三》

就这样,吴氏通过家族联姻,与各方势力都有了联系。

03

宋高宗虽然在绍兴十三年(1143年)立吴氏为皇后,却没有忙着确立皇太子。宋高宗那会儿也才37(虚)岁,没准觉得他自己还能生。

但吴氏可没有因为当上了皇后,而有所松懈。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六月初二,赵瑗(即宋孝宗)的正妻郭氏薨逝了,年仅31(虚)岁。郭氏去世后,吴皇后借机将自己身边的侍女夏氏,赐给丧妻的赵瑗。

夏氏初入宫,为宪圣太后阁中侍御。普安郡王夫人郭氏薨,太后以夏氏赐王,封齐安郡夫人。

——《宋史·卷二百四十三·列传第二》

除了夏氏,吴皇后还将另一个侍女谢氏,赐给赵瑗。

宪圣太后以(谢氏)赐普安郡王,封咸安郡夫人。

——《宋史·卷二百四十三·列传第二》

绍兴三十年(1160年)二月二十四日,54(虚)岁的宋高宗终于立赵瑗为皇子,并将其改名为赵玮,算是正式将他过继来当儿子。二月二十七日,宋高宗又封皇子赵玮为建王。

癸酉,诏立普安郡王瑗为皇子,更名玮。丙子,进封建王。

——《宋史·卷三十一·本纪第三十一》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二十八日,赵玮被立为皇太子,并改名为赵昚(shèn)。这一年,赵昚已经是36(虚)岁。

甲子,诏立建王玮为皇太子,更名昚。

——《宋史·卷三十二·本纪第三十二》

过了没几天,即六月十一日,56(虚)岁的宋高宗禅位给太子赵昚,他自己则为太上皇,吴皇后也成为太上皇后,一起住到了德寿宫。

丙子,诏皇太子即皇帝位。帝称太上皇帝,退处德寿宫,皇后称太上皇后。

——《宋史·卷三十二·本纪第三十二》

隆兴元年(1163年)十月十九日,在太上皇宋高宗的授意下,吴皇后之前赐给宋孝宗赵昚的那个侍女夏氏,被立为皇后。

丙子,诏庆上皇后教旨改称圣旨。立贤妃夏氏为皇后。

——《宋史·卷三十三·本纪第三十三》

夏氏的家教应该不错。夏皇后有个弟弟叫夏执中。夏氏发达了之后,将弟弟、弟媳接到京城来住。夏执中的妻子出身微寒,有人为了巴结夏皇后,就撺掇夏执中休掉妻子,另娶贵族女子,但夏执中根本不搭理他们。有一天,夏皇后亲自问夏执中,要不要换个出身名门的妻子。夏执中便拿宋弘那句“糟糠之妻不下堂”作答,夏皇后就没有再说什么了。

初,执中与其微时妻至京,宫人讽使出之,择配贵族,欲以媚后,执中弗为动。他日,后亲为言,执中诵宋弘语以对,后不能夺。

——《宋史·卷二百四十三·列传第二》

夏皇后只当了3年多的皇后,就在乾道三年(1167年)六月二十五日薨逝,享年32(虚)岁。

(安恭皇后夏氏)乾道三年六月二十五日崩,年三十二。

——《宋会要辑稿·后妃一》

淳熙三年(1176年)八月初八,太上皇宋高宗下诏,又将吴皇后之前赐给宋孝宗的谢氏,立为皇后。

庚辰,太上皇诏立贵妃谢氏为皇后。

——《宋史·卷三十四·本纪第三十四》

这位谢皇后也很贤淑,她不仅自己在吃穿用度上很节俭,还时常告诫娘家弟弟谢渊,要“崇谦抑,远骄侈”。

(谢)后性俭慈,减膳羊,每食必先以进御。服汗濯衣,有数年不易者。弟渊,以后贵,授武翼郎。后尝戒之曰:"主上化行恭俭,吾亦躬服汗濯,尔宜崇谦抑,远骄侈。"

——《宋史·卷二百四十三·列传第二》

从夏皇后、谢皇后的为人看,吴皇后确实是品行端正的女人,不然,她也不会在众多侍女中,偏偏挑中贤惠的夏皇后、谢皇后,赐给宋孝宗。

04

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初八,当了25年太上皇帝的宋高宗赵构驾崩,享年81(虚)岁。

淳熙十四年十月乙亥,(宋高宗)崩于德寿殿,年八十一。

——《宋史·卷三十二·本纪第三十二》

淳熙十六年(1189年)二月初一,63(虚)岁的宋孝宗效仿宋高宗赵构,将皇位禅让给了皇太子赵惇,他自己则与谢皇后一起,搬到了重华宫(原先的德寿宫)居住。

二月辛酉朔,日有食之。壬戌,下诏传位皇太子。是日,皇太子即皇帝位,是为宋光宗。帝素服驾之重华宫。

——《宋史·卷三十五·本纪第三十五》

宋光宗赵惇,是宋孝宗与元配郭皇后所生的第3子。后来,宋光宗逐渐与太上皇宋孝宗产生了矛盾,闹出了“过宫风波”——即宋光宗不愿意定期去重华宫拜见父亲宋孝宗。

是时,帝久不朝太上,中外疑骇。

——《宋史·卷二百四十三·列传第二》

绍熙五年(1194年)六月初九,68(虚)岁的宋孝宗在重华宫病逝。身为儿子的宋光宗,不仅之前没有去见父亲宋孝宗最后一面,还以生病为由,不肯出来主持宋孝宗的丧事。

丞相留正、知枢密院事赵汝愚等宰臣,就请求宋光宗,立嫡子嘉王赵扩为皇太子,以便让太子监国,主持孝宗的丧事。

正始议以上疾未克主丧,宜立皇太子监国;若终丧未倦勤,当复辟。设议内禅,太子可即位。

——《宋史·卷三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

宋光宗虽然一开始勉强答应立嘉王为皇太子了,但当宰臣们将拟好的诏书送去让宋光宗签发时,宋光宗却只批复“历事岁久,念欲退闲”,就是不肯下诏立太子。

于是,赵汝愚便计划跳过宋光宗,让已经是太皇太后的吴氏出面,直接将嘉王赵扩拱上皇位。可留正觉得,只要嘉王没有正式被立为皇太子,那禅位这事就显得明不正言不顺,势必埋下祸端。但赵汝愚却不以为然。留正也是个狠人,他眼见说服不了赵汝愚,可不想陪着他送死,就在凌晨跑路了。

既而赵汝愚以内禅请于宪圣,正谓:"建储诏未下,遽及此,他日必难处。"论既违,以肩舆逃去。

——《宋史·卷三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

赵汝愚也不是蛮干之人。他找到韩侂胄(tuō zhòu),让他将自己的计划,秘密转告给吴太皇太后。

韩侂胄,是吴太皇太后的外甥,而且,嘉王赵扩的夫人韩氏,与韩侂胄是同族。韩侂胄与太皇太后宫里的内侍张宗尹混得很熟,便通过张宗尹,去探吴太皇太后的口风。吴太皇太后向来不掺和政事,况且她当时已经80(虚)岁了,所以,一开始并不想趟这趟浑水。韩侂胄没有得到吴氏的肯定答复,正犯愁呢,半道上遇到了重华宫的管事宦官关礼。关礼知道了来龙去脉,就主动去劝说太皇太后。

关礼哭着告诉吴太皇太后当前局势的严重性:宋光宗一直称病不出,又不肯立嘉王为皇太子,搞得人心浮动。最后关礼说:“丞相留正已经跑了,只能仰仗赵汝愚了,如果太皇太后您再不出来主持大局,没准过几天,赵大人也要跑了。”吴太皇太后也不是糊涂人,她知道如果这次再不出面,没准南宋朝廷就要倒了,便答应,会出面主持禅位的事。

礼即入宫,泣告太后以时事可忧之状,且曰:"留丞相已去,所恃者赵知院耳。今欲定大计而无太皇太后之命,亦将去矣。"太后惊曰:"知院,同姓也,事体与他人异。"礼曰:"知院未去,恃有太后耳。今有请不许,计无所出,亦惟有去而已。知院去,天下将若何?"太后悟,遂命礼传旨侂胄以谕汝愚,约明日太后垂帘上其事。

——《宋史·卷四百六十九·列传第二百二十八》

绍熙五年(1194年)七月初五,嘉王赵扩在垂帘的吴太皇太后的支持下,即皇帝位,是为宋宁宗。而宋光宗赵惇,则被迫禅位,被尊为太上皇。

甲子,太皇太后以皇帝疾未能执丧,命皇子嘉王即皇帝位于重华宫之素幄,尊皇帝为太上皇帝,皇后为寿仁太上皇后,移御泰安宫。

——《宋史·卷三十六·本纪第三十六》

吴太皇太后的侄子吴琚,向来为人谨慎,他劝说吴氏,不可长期垂帘听政。吴氏也不是个恋权的人,便在第二天,就撤帘还政。

方孝宗崩,光宗以疾不能执丧,大臣请太后垂帘,册立宁宗。琚言于后曰:"垂帘可暂,不可久。"后遂以翌日彻帘。

——《宋史·卷四百六十五·列传第二百二十四》

结束语

庆元三年(1197)十一月初二,吴太皇太后崩逝,享年83(虚)岁。宋宁宗为其上谥号“宪圣慈烈皇后”。

(注:本文由[头条

@热爱瘦身的鱼

]原创,禁止抄袭,违者必究!)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宋高宗,吴氏,赵瑗,潘贤妃,赵璩,吴才人,赵伯琮,儿子,宋史,张婕妤,观点评论,宋高宗,吴氏,宋孝宗,宋光宗,赵伯琮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宋高宗,吴氏,赵瑗,潘贤妃,赵璩,吴才人,赵伯琮,儿子,宋史,张婕妤,观点评论,宋高宗,吴氏,宋孝宗,宋光宗,赵伯琮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宋高宗,吴氏,赵瑗,潘贤妃,赵璩,吴才人,赵伯琮,儿子,宋史,张婕妤,观点评论,宋高宗,吴氏,宋孝宗,宋光宗,赵伯琮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