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是主席众多诗作中最为出名的一首,其中最经典的莫不过于那句“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对此,有人提出,为何此处提到了唐宗宋祖,而不是明太祖或清太祖呢?对于这个问题其实要从两个方面来解答。
第一点:那就是诗词的韵律、平仄的角度
《沁园春》是一首词牌句,这自然和现代流派的诗歌不同,必须遵循其平仄,很显然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两组词都押韵了,如果换成“秦皇汉武,明祖清祖”明显就不押韵了,读起来也别扭,此乃其一。
其二,历史背景的角度的也决定了明太祖和清太祖不可能被使用。从前一句秦皇汉武出发,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皇帝,也是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人,有“祖龙”之称。
而汉武帝是汉朝400多年江山的奠定者,在汉武帝时期,远击匈奴,打出了“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气势,奠定了汉朝最大版图,同时收复了河西走廊、开启了丝绸之 路,可以说之后的中国版图由汉武帝始。
这二位不仅是历史上的伟大皇帝,同时主席对这两位的评价也是非常高的。
主席评价秦始皇: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从词的角度对仗角度来度,与秦皇汉武相对仗的除了韵律外,人物形象也需要与之相对象。唐太宗、宋太祖这二位也是中国历史有名的高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为李唐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还开创了贞观盛世。
作为军事家,英雄惜英雄,主席是非常欣赏李世民的军事才能的,他不只一次地说过:
打仗要像唐太宗那样,先守不攻,让敌人进攻,不准士兵谈论进攻的事,谈论者杀。待敌人屡攻不克,兵士气愤已极,才下令反攻,一攻即胜。这样一可练兵,二可练民。”
尽管主席不是很喜欢宋太祖作为后周臣子兵变立国的做法,但赵匡胤却结束了五代十国百年的混乱局面,同时开启了宋朝的文治,出现了中国的又一个文学巅峰,对于这一点主席也是非常认同的。
所以从文学、韵律、人物、对仗的角度来讲,“秦皇汉武”对“唐宗宋祖”都是十分合适的。
若换成“明祖清祖”,又会怎么样
第一点,在韵律上就明显已经不合适的,除此之外,这二位的人物形象也与“秦皇汉武”并不想匹配。
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虽是农民起义军出身,这一点倒也符合,在打仗上,主席是认可朱元璋的,但对于治国上,显然朱元璋就并不怎么好了。
主席评价朱元璋:
“朱元璋是农民起义领袖,是应该肯定的,应该写得好一点,不要写得那么坏。(指朱元璋晚年)”
至于清太祖,连一个皇帝都算不上,努尔哈赤在位时,不过是后金的一个大汗,连中原都没有入,充其是只能算一个少数民族的优秀首领,这自然不能其开国皇帝相提并论。
除此之外,这明清两朝都属于中国封建后期的没落王朝,并不具备封建王朝的代表性,而且主席对这二位开国者的评价也不高,所以从各角度来讲,都不可能使用“明祖清祖”。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对应的”秦汉、唐宋“四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代表时代,我们今天常用”秦砖汉瓦“、”远迈汉唐“、”唐诗宋词“,皆出自于那个时代,无论从文治、武功来讲都是封建中国的代表时代。
《沁园春·雪》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当时红军正在陕北准备过黄河,此时大雪覆盖了黄土高原,主席登高望远于是下了这首名篇《沁园春·雪》。
主席不愧是千古奇人,每次读主席词时都由衷地感叹真是大格局、大气势,从开篇的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到末句的”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首句的大场景开篇,到末句的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风流人物,但那一切都成了过去,若在这些风流人物中论个排名,还得看今天的英雄们,这也体现了主席无产阶级领袖的大思想大气魄。
无论是《水调歌头·游泳》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还是《忆秦娥·娄山关》”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七律 长征》“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都可以看出,主席心中的真正英雄是如今为了人民而不畏艰难险阻的时代英雄们,所以主席说“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