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循谨为优,勇武次之,从宋太宗选拔武将的方针,谈宋朝将军为何弱

循谨为优,勇武次之,从宋太宗选拔武将的方针,谈宋朝将军为何弱

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在建立初期都会迎来一个空前的盛世局面。其军事实力空前强大,对周围的少数民族势力形成巨大的战略优势。

但是却有一个朝代除外,那就是大宋王朝。北宋自建立伊始在和北方的强敌辽国之间的历次战争中几乎都是处于下风,甚至在宋真宗时期还让自己手上的定难军节度使变成了一个独立的西夏政权。甚至在熙宁七年被越南人攻入了广西腹地,屠杀劫掠宋朝军民数十万口。

那么为什么宋朝军队的表现如此令人大跌眼镜?

这一切都要从宋太宗的选拔武将的方针说起。

一·宋太宗“独特”的选将方针极其消极影响

1.“循谨为优,勇武次之”的武将选拔方针

北宋太平兴国八年,宋太宗赵光义对近臣透露出了自己的选将标准:“朕选擢将校,先取其循谨而能御下者,勇武次之”这种选择性条件使得军队中无能之辈大量充斥,这些将官大多是唯唯诺诺,不习兵法,久疏战阵,对于练兵打仗往往是一窍不通。但是却大多被委以重任,为何?

因为他们争相讨好上司,领会圣意,对皇帝极其上属军官极尽蝇营狗苟之事,借此来换取自己的军事生涯上的官运亨通。

和宋太宗“独特”的选将方针一同影响北宋军事体制的政治措施还有一个,那就是“将从中御”。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将从中御”方针也可以说是宋太宗“循谨为优,勇武次之”的选拔将领标准在军事行动时的具体化表现形式。那么什么又是“将从中御”呢?接下来,就让我来给大家解释一下这个专门的学术名词。

2.何为“将从中御”

“将从中御”一词来源于先秦时代的兵书《军制》,曰:“将从中御,兵无选锋,必败。”

《孙子兵法》曾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兵书《六韬》也认为:“国不可从外制,军不可从中御。"

这些中国古人的军事智慧无一不表明了“将从中御”具有巨大的危害性。在军事体制中是万万不可取的。但是不幸的是大宋王朝就是实施了这样的军事政策,并且一直延续到南宋灭亡,例如说宋高宗赵构的十二道金牌紧急召集岳飞回师,岳家军十余年的艰苦作战的果实瞬间化为了泡影。

从上述岳家军的例子可以看出“将从中御”的意思就是君王在战争中不给予军事主官足够大的权力,换句话来说就是“便宜行事之权”。

其具体含义是:皇帝宋太宗在军队出发之前,亲自向将帅面授机宜,给予拒敌谋略和攻守计划,宋太宗甚至还创立了《平戎万全阵》要求前线军事将领必须按照此阵法整军备战。又或者直接下达御令越级指挥基层将领进行作战。前线的士兵和将领必须按照皇帝指令行事,不可以随意变更。

3.“将从中御”的巨大危害

这样做无疑是危害巨大,前线将领被困住了手脚,不可以因地制宜,根据自己对于敌情的判断来制定相应的军事策略和战术。他们就像是皇帝的提线木偶一般,不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宋太宗是一个身经百战的优秀军事统帅的话,自然是问题不大。然而宋太宗很显然在军事指挥方面一窍不通,所以才导致了高粱河之战和雍熙北伐两次大规模的溃败,数十万北宋禁军精锐部队全军覆没。

这些北宋军队中的精华直到北宋灭亡都没有得到补充,因此在靖康之难中,北宋军队还打不过已经是惊弓之鸟的北辽残余军队。数十万大军居然被三万老弱病残击败。

为了更好的实行“将从中御”的军事策略。宋太宗往往派遣大量的不懂军事但是只对自己忠心耿耿的文臣和宦官对于前线将领进行监视。这无疑是极大地损害了前线将领的权威性,使其难以流畅的调动军队进行应急反应。

名震北疆北宋大将郭金在历次对辽战争中军功卓著。但是却长期受到来自宋太宗派遣的监军宦官田钦祚的肆意欺压,最终这一北伐名将不堪其辱,在家中自缢身亡。受到此事件的影响,许多的明智的将领适时的调整了自己的处世心态,他们处处表现出恭顺,谦卑,退让甚至是无能的姿态。所谓:“以仁厚清廉,雍容退让,释天子之猜疑,削相臣之轻妒。

将军们不再以获得军功和对外军事胜利而荣,反而畏手畏脚。更可怕的是,一些无能庸才通过这样拙劣的表演来获取军事上的高位,例如北宋末年的童贯和高俅等人。

4. 宋太宗对于将士们的赏罚不明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历代的统治者想要培养锻炼一支强大的军队,就必须要做到一点那就是赏罚分明。但是在宋太宗时代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局面。宋太宗选拔将领主要看其是否忠心,再加之宋代”崇文抑武“对于武将多有打压,因此在物质上对于军人极为优待。

宋太宗时期在对待将帅的处理上极其宽容。在雍熙三年的第二次北伐中,东路军主帅曹彬指挥无方,给北宋军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死者数万,弃戈甲者若丘陵”西路军主帅忠武军节度使潘美及战“麾兵却走”造成了北宋名将身陷重围,兵败被杀。当时文武百官皆议曹彬当斩,但是宋太宗只是分别将二人连降三级官职而已,不久后由恢复原职启用。

到了宋真宗时期将官们有罪不罚甚至已经形成了风气,他们不再畏惧军法。到了宋仁宗时期发展到宽纵姑息的不仅是高级军官,甚至还包括低级军官,这就使得宋军士气损失殆尽,极大的破坏了北宋军队的战斗力。北宋中叶,西夏的李元先后三次发动了对于北宋的大规模进攻。宋军没有一次取得哪怕是战术上的胜利。屡次丧师失地。

北宋军队中的问题不是没人发现,到了宋仁宗年间,朝中大臣贾昌直言上书:“太宗所命将帅,率多攀附旧臣亲姻贵胄赏重于罚,威不逮恩,而尤夫神灵,出师御寇,所向有功。自此以来,兵不复振。其志不过利转迁之速,俸赐之厚尔。御侮平患,何望于兹。”

这份奏章尖锐的指出了北宋军队出现的问题和巨大的隐患,但是北宋统治者却认为贪财好利的庸才将领比较容易控制,反而更加可以加强皇权。因此依旧对此不闻不问。

二· 宋太宗实行”循谨为优,勇武次之“武将选拔标准的原因

1. 受到来自唐末和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影响

唐代自从安史之乱之后,藩镇势力快速做大。兵骄将惰,随时可以反噬中央,唐王朝中央政权名存实亡。唐朝灭亡之后,中原大地分裂为了十几个国家,但是几乎每个国家的国祚都不会超过二十几年。

地方将领手下的士兵随时会为了富贵前程起兵造反,进而拥立自己的军事长官为皇帝,犯上作乱。每一次由地方亲兵造成的政权更迭往往都伴随着血雨腥风。宋家天子得国不正,陈桥驿兵变本质上和五代时期的历次兵变没有任何区别,是靠欺负孤儿寡母得来的江山。

这江山极不稳固,这不由得让宋代统治者如坐针毡。因此对于宋朝统治者来说,自己手下的将领比肩的必须多么会打仗,但是必须要听话,不可以反噬其主。

正如同宋太祖曾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2. 宋太宗个人性格等因素的影响

根据《宋史》记载,宋太宗性格自私冷酷,阴险狡诈。他为了夺取皇位亲手杀了自己的亲哥哥,(斧声烛影),并且在即位之后直接杀害或者间接的逼死了自己的兄弟子侄,扫除了自己皇位道路上的一切障碍。

其对皇权如此痴迷,如此阴暗的心理,自然是控制欲极强,同时为了权力不择手段。他又怎么会下放自己的权力给可能会给自己的皇位造成威胁的地方军事将领呢。

宋太宗和自己的大哥宋太祖赵匡胤不同。赵匡胤长于行伍,习于军事。长期领兵在外作战,具有很强的军事指挥才华和个人魅力,其在军中威望极高。北宋开国之初,宋太祖足以震慑这些骄兵悍将,完成了杯酒释兵权的历史典故。

但是宋太宗在军队之中根基不深,继位之前也没有参与指挥过大型会战,因此军中的将领对其多有不屑。宋太宗出于自己“弑兄夺位”的阴暗心理的作用,极其恐惧军中的将领质疑自己继位的政治合法性。

因此对于武将多有戒备,使其在选拔将领时不注重其军事才华,而是其是否对皇帝忠心,哪怕他是个草包呢?宋太宗也一样会欣喜若狂。

三·总结

总体来说,北宋对外军事作战鲜有胜绩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优秀的将领。然而“做贼心虚”的宋太宗又怎么会真正的选拔有真才实学的将领来威胁自己的皇权呢?

宋太宗之后的历代君王并没有做出应有的改革,这就导致了北宋军队连年积弱,最终为靖康之难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方针,前线,皇帝,宋朝,军事,宋太宗,将领,武将,军队,将军,观点评论,军事,宋太宗,将领,军队,北宋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方针,前线,皇帝,宋朝,军事,宋太宗,将领,武将,军队,将军,观点评论,军事,宋太宗,将领,军队,北宋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方针,前线,皇帝,宋朝,军事,宋太宗,将领,武将,军队,将军,观点评论,军事,宋太宗,将领,军队,北宋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