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王朝都有自己巅峰和衰亡的时期。作为中国古代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宋朝,其军事力量却非常之弱,其疆域也非常之小。不过,北宋也有一段时间强盛过,这段时间就是宋神宗在位期间。在宋神宗和王安石的改革下,北宋一度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得到了上升。本文主要说说宋神宗时代的军事力量和疆域变化。
一,牛刀小试——开发湘西
北宋是一个建国不久就进入危机的时代。从第二任皇帝宋太宗即位开始,北宋就开始陷入“积贫积弱”的局面。在军事上,北宋先后被辽国、交趾、夏等击败,无法夺取“燕云十六州”和河西走廊,使得整个长城一线被游牧民族占据,整个中原暴露于游牧民族的铁蹄之下。宋真宗时期,只能和辽国达成屈辱的“澶渊之盟”来维持和平局面;宋仁宗时期,西夏和辽国东西呼应,导致北宋顾彼失此,陷入了僵局。
宋神宗即位后,励精图治,立志要成为千古一帝。他重用王安石为相,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熙宁变法”运动。于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缓解社会矛盾,打击大官僚大地主的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均输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募役法等开始大规模地推广了。经过王安石的变法,北宋的财政收入迅速增加,而农民的利益也相对得到了保障。
为了增强北宋的军事力量,王安石又推行了保甲法、裁兵法、将兵法、保马法、军器监法,大量的老弱病残军队被裁汰,而新训练的保丁达到了56万。为了改变“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局面,王安石还推行了将兵法。王安石废除了更戍法,把各路的驻军分为若干单位,每单位置将与副将一人,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练,以提高军队素质。
变法进行了一段时间,就开始验证效果了。今天的湘西一带,在当时分别隶属于隶属于荆湖北路和荆湖南路,其中沅江上游被称为“南江”、酉水流域被称为“北江”,资江中上游被称为“梅山”。这一带历来是武陵蛮的居住地,历代中央王朝都难以直接管理此地。宋朝初期在此册封了大量羁縻府州,但是这些少数民族叛乱无常,甚至波及了两广地区。
为了开发湘西地区,宋神宗于1072年派遣潘夙为潭州(今长沙)知州,孙构为荆湖北路转运使,改革派主将章惇总览荆湖北路的农田、水利、常平等事务。章惇到来后,对湘西地区进行了招抚和武力并行的政策,使得两江和梅山地区的少数民族都归顺了北宋。此后,北宋在湘西地区进行“改土归流”,将中原的府—州—县等机构推广到这里。经过“改土归流”后,北宋得到了数量可观的户口和土地,仅仅梅山地区就有户口14809户,土地26万亩。
为了开发湘西地区的经济,章惇将官牛贷给农民耕种,所谓“给牛贷种使开垦,植桑植稻输缗钱”。当时王安石首创专门和少数民族贸易的市场——博易场,章惇于是在资江一带设置了博易场,发展商业;章惇还开通了广西融江至湖南诚州的道路。为了发展湘西文化,章惇在湘西开办庠序。章惇在湘西的开发,使得他成为了当时仅次于王安石的改革派重臣。
二,南退交趾,宋军打到了红河之上
交趾,也就是现在的越南北部一带。从秦代设置象郡开始,这里就纳入到了中国的版图之内。汉朝到南北朝时期,此地为交趾等郡。唐朝设置有安南都护府。安史之乱后,唐朝陷入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对岭南鞭长莫及。到了唐朝末期,各大节度使纷纷称王称帝,唐朝逐渐走向崩溃。而唐末的交趾正被南汉政权所管辖。
938年,吴权割据交趾,并在白藤江一战中击败了南汉的军队。此后吴权称王,“设官职,制朝仪,定服色”,成为了一方诸侯,这就是越南历史上的“吴朝”。吴权去世后,交趾出现“十二使君之乱”。968年,丁部领统一交趾而称帝,建立“大瞿越国”,史称“丁朝”。丁朝的建立正式标志着越南走向了独立。不过丁朝也十分短暂,只经历了10多年就灭亡了,随后前黎朝建立。
980年,宋太宗派遣大军南征。但是北宋军队进入越南后,被黎桓击败于白藤江和支棱。此后,黎桓见好就收,又继续向北宋称臣,宋朝也放弃了统一安南的想法。此后的交趾经过了几十年的稳定发展,其实力也逐渐膨胀起来。
1075年,交趾居然对北宋发起了战争,开始水路并举进攻广西的,先后攻陷了钦州、廉州、邕州、太平(崇左)等地。交趾军每攻占一地,即张贴榜文宣称:“中国作青苗、助役之法,穷困生民,我今出兵,欲相拯济。”这引起了王安石的极大愤慨。
随后,王安石调遣5万大军南征,并亲撰《讨交趾敕榜》。同年八月,南征军到达桂林,开始陆续收复失地,交趾军则不断败退。到了12月,宋军攻破了交趾军的象阵,杀入了越南境内,距离交趾首都交州(河内)仅30里。为了防止宋军渡过红河,交趾将所有的船只都移到了南岸。宋军于是采取了诱敌之计,交趾中计,派遣几万大军和宋军决战,遭到惨败。最终交趾选择称臣、割地、求和,宋神宗也见好就收,停止了战争。
这次战争,北宋一共调遣了近5万军队,死亡了2.7万人,其中大部分是因为水土不服而病死的,课件北宋军队的战斗力已经大大提高。在宋军进攻河内前的两个月,王安石已经被迫辞职,这是战果没有得以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北宋继续支持南征,提供更多援助和补给,或许交趾就再一次纳入到版图之内了。
三,开边河湟,灭西夏近在眼前
西夏,来源于唐末的定难军节度使,割据夏州等地。在宋太宗时期,夏主李继捧投奔北宋,北宋几乎统一了西北。然而,由于宋太宗安置措施失当,使得其弟李继迁走避漠北,安立室家,开始了北宋对抗,多次击败了宋朝军队。宋真宗时期,选择和西夏保持和平。到了宋仁宗时期,西夏和北宋的战争更加频繁,宋军遭遇到了遭遇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的三场惨败,最终和西夏达成了盟约,用金钱换和平。
宋神宗上台后,开始采取了积极进攻的战略,以图消灭西夏。1068年,王韶提出了《平戎策》,“西夏可取。欲取西夏,当先复河湟,则夏人有腹背受敌之忧”。河湟地区,深入羌藏地区,有利于农耕,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王朝经营青藏高原的核心。同时,经营河湟,使得西夏腹背受敌。宋神宗读了《平戎策》后,大加赞赏,立马将王韶空降到了西北,负责经营河湟,谋取西夏。
王韶到达河湟后,推行“市易法”,筹集到了军费;又对青海的青唐俞龙珂部进行了劝降,俞龙珂率部众十二万人归附。王韶又不断进攻其他吐蕃部落,扩大了北宋的控制范围。在稳定了局势后,王韶对西夏发动了进攻,收复了河州、宕州、岷州、叠州、洮州等地,史称“军行一千八百里,收复五州,拓地二千里。”宋朝也在增加的面积上设置了熙和路。如果继续按照这个趋势下去,西夏必亡。
不过,在北宋经营河湟取得巨大成功的时候,王安石却被迫辞职了,这使得王韶坐立不安。1075年,王韶被宋神宗贬斥到了洪州、鄂州等地,西北局势又开始出现了恶化趋势。没有了王安石、王韶等人的支持,宋神宗只能亲自主持改革事业。宋神宗本人志向远大,可惜立场不够坚定。在宋朝积极进攻西夏的时候,辽国则向北宋施压,要求北宋割让代北三州,王安石是坚决拒绝,但是宋神宗却摇摆不定。最终,宋神宗派遣韩缜出使辽国,弃地七百里,可见宋神宗已经没有了进取之心。
宋神宗
1081年,西夏发生了政变,梁太后掌权,这时候正是进攻西夏的最佳机会。宋神宗趁机对西夏发动大规模进攻,西夏则采取了“坚壁清野”的政策。此战,最终因为宋军缺乏统一的指挥而失败。这一年,王韶在悲愤中去世了。1085年,宋神宗再次发动进攻,但是依然遭到了失败。对西夏战争的失败,给宋神宗以很大的打击,于是他在当年也病倒去世了。第二年,王安石听说自己的新法被全部废除,也一病不起,终于溘然长逝。
司马光等顽固派掌权后,不仅彻底否定了新法,还将王韶收复的土地送给了西夏。后来宋哲宗亲征,重新重用改革派以推行新法,并再次收复了河湟地区。但是,由于没有王安石这样的灵魂人物,新派只是一盘散沙,并且陷入了争权夺利的党争之中。此后,北宋的局势就江河日下了。
结语
颜习斋曾经评价宋神宗:“用薛向、张商英等治国,用王韶、熊本等治兵,西灭吐蕃,南平洞蛮,夺夏人五十二砦,高丽来朝,宋几振矣。”不过,王才忠尖锐地指出:“宋神宗是变法派的靠山,但他气魄不够宏大,思想不够深刻,性格不够刚毅。”实际上,北宋大多数皇帝都缺少一种坚决的气魄,这也是北宋难以真正实现大一统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