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30岁的梁启超纳了18岁的王桂荃为妾。那天,梁启超对王桂荃说:“我只有一个妻子,虽然纳了你但你只能是我的女仆,你生的孩子也不能叫你妈。”王桂荃点点头:“我晓得的。”
梁启超和孩子们
王桂荃是个苦命的孩子,父母双亡家道中落,4岁时被家里的管账先生卖给了人贩子,到10岁的时候已经辗转了四户人家。
那年,她进了李端蕙的娘家,从此有了安稳的生活,后来李端蕙跟着梁启超去广州新会定居,她也跟着去了。
李端蕙是正儿八经的书香门第大小姐,虽嫁给梁启超后洗手作羹汤,但依然比不上王桂荃从小在外摸爬滚打,更能吃苦耐劳。王桂荃性格沉稳,遇事不慌,总能将家里的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
王桂荃没读过书,但她自小聪明伶俐,又勤奋好学,梁启超夫妇教育孩子的时候,她也跟着读书识字。
1898年梁启超逃亡日本。次年,李端蕙带着女儿去日本和梁回合,王桂荃又跟着去了。
在日本生活期间,她很快学会了一口流利的日语,于是肩负起梁家对外联络的任务。此外,她还学会了游泳、溜冰、编织、打桥牌,甚至还会针灸。
因此在李端蕙和梁启超心里,她是家里顶顶重要的人。
梁启超和李端蕙相敬如宾,婚后多年只吵过一次嘴,而仅有的这一次也让梁启超多年无法释怀。夫妻二人的恩爱,王桂荃看在眼里,她羡慕李端蕙的出身,也崇拜梁启超的才华,更感激他们给她稳定的生活。
王桂荃暗暗下定决心,一辈子不嫁,照顾好梁家。
年轻时候的王桂荃
很快,王桂荃就面临了重大抉择。
一天,李端蕙问她:“你愿意给老爷当妾吗?”李端蕙问出这样的话,王桂荃非常意外。
在当时男人三妻四妾的年代,梁启超却提倡“一夫一妻制”。
“是老爷的意思吗?”王桂荃怯生生地问。
“我只问你,你愿不愿意。”李端蕙回答说。
其实,让梁启超纳妾是李端蕙的主意。1901年长子梁思成出生了,这件事让李端蕙又喜又愁,喜的是终于有儿子了,愁的是梁思成身体单薄,体弱多病。二人成婚十年才生了两个孩子。
帮梁家传宗接代。王桂荃很快就明白了李端蕙的意图。
她没考虑几分钟就点头答应了,她是真的崇拜梁启超的,既然从未有出嫁的打算,选择给梁启超当妾也算是对他们夫妻二人报答了。
抱着这样的心思,当梁启超跟她说,孩子只能叫她“王姑娘”或者“王姨”的时候,她内心没有一点悲伤。
就这样,刚刚18岁的王桂荃成了梁启超的小妾,没有“金屋藏娇”却成了实打实不能被人知道的秘密。
王桂荃还是那个勤勤恳恳的女人,甚至可以说是梁家的英雄母亲,嫁给梁启超后,她先后生下八个孩子,除两个早夭,有四子二女养育长大。
在子女问题上,梁启超秉承着一种新式的教育观,他自诩为“趣味主义信仰者”,他主张在子女教育上应“春风化雨”,受到梁启超的耳濡目染,王桂荃迅速成长。
相比较李端蕙的严肃和苛刻,王桂荃在教育孩子显得更温和亲善。
有一次,梁思成淘气不好好学习,李端蕙一气之下抓起笤帚就打,笤帚上捆着铁丝,这一下打下来,孩子可能就要皮开肉绽。王桂荃见状一个箭步将梁思成拉进怀里,李端蕙收不住手,笤帚打在了王桂荃身上,打得她后背一排青紫。
事后,王桂荃搂着梁思成轻声细语地说:“成龙在天,成蛇钻草,是你的话你会选择哪个呢?做学问万万不能偷懒,你看你爹学问这么好,还在不停读书呢。”这番话在梁思成心里留下深刻烙印,从此以后,在读书一事上片刻不敢怠慢。
在家里,孩子们管李端蕙叫“妈”,管王桂荃叫“娘”。
1912年,梁启超一家回到北京定居,没过几年,李端蕙就重病过世了。李端蕙走的时候,王桂荃生下梁家最小的孩子梁思礼还不到20天。
李端蕙过世后,梁启超终于愿意对外承认王桂荃是他的妾。五年后,梁启超也病逝了。
一家人的生计都压在了王桂荃身上,她将梁启超的房产变卖补贴家用,自己还要帮人做短工养育几个未成年的孩子。
无论日子多困难、王桂荃依然保持一种平和豁达和坚韧的心态,她经常叮嘱孩子们好好学习,时光万不可荒废。
梁家的几个孩子长大了,在各个行业都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外界评价梁家“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1968年,王桂荃与世长辞,享年82岁。
《走向共和》剧照
多年后,梁家子女在梁启超和李端蕙的合葬墓旁种了一棵白皮松,以此纪念他们的娘亲王桂荃,在家庭颠沛之际,始终守护在梁家,和梁家共度危难辛劳一生。
王桂荃虽未接受过教育,却是个有才华有见地,既有感情又有智慧的善良女性,她相夫、教子、治家样样出色。颠沛流离之时,王桂荃遇到李端蕙和梁启超是幸事,有王桂荃的扶持和帮助,同样是李端蕙和梁启超的福气。
对此,你们怎么看呢?
参考:《梁启超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