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被抹黑上百年的苏定方有多牛?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被抹黑上百年的苏定方有多牛?

在古代,知识普及率是非常低的,全国90%以上人口都是文盲并非虚言。在这种大背景下,很多人了解历史是通过耳口相传的故事或演义来实现的。

演义虽然有着真实的历史背景,其中人物大多也都是真名实姓,但是其所叙述的却多有夸大或不实之处,有的甚至是颠覆性的形象创造。

这就造成一种颠倒黑白的可能性存在:有的人物在真实历史上是非常正面的,但在演义中却被塑造为了反派人物。

其中,被黑得比较惨的一位就是唐朝名将苏定方。

直到现在,很多不太看史书朋友都觉得此人是一位心狠手辣的反派,但真实历史上的苏定方可是一位实打实的名将,其打出来的战绩到今天看来都都令人心潮澎湃。

本文,我们就剥离演义的迷雾,给大家还原一个真实的苏定方。

一:年少成名

苏定方,冀州武邑县(今河北武邑县)人,本名烈,字定方,以字行于世,出生于592年。

史书中关于苏定方的最早记载是:

当隋季,率里中数千人为本郡讨贼。定方骁悍有气决,年十五,从父战,数先登陷阵。

也就是说隋朝时,苏定方跟着其父亲率领数千人为本郡讨伐贼人,其仅15岁时便可担任先锋,并屡屡陷阵。

苏定方15岁时是607年,此时隋朝营建东都洛阳及大运河的工程已经启动,并在黄河南北征募上百万人,很多人被逼造反,不过规模还没有后来那么大。

因此苏定方家此时是为隋朝征战,而且从其家可号召数千人作战的情况来说,绝对属于河北地方豪强之列,而不是普通的家庭。在这种家庭背景下,自年幼起便要接受充分的军事教育,因此隋唐之际,很多名将都是从10多岁开始便投身行伍了。

隋炀帝百万大军征讨高句丽失败后,全国性的起义终于被引爆,河北地区的起义军以窦建德为首,接连击败隋军。

苏定方的父亲去世后,由他带领部众,接连击败了

“剧贼张金称、杨公卿”

等,而被乡党所敬重;后来苏定方率部投奔了窦建德起义军。

窦建德手下大将高雅贤十分看重苏定方,并认其为义子,苏定方遂在河北军中站稳了脚跟。

当时各地势力中,西方以攻占长安的李唐政权为盛,东方则是窦建德所建的夏政权,夹在中间的是王世充的郑国。

621年,秦王李世民率唐军围攻王世充所在的洛阳城,窦建德率军十余万,号称三十万前往救援。

李世民亲率骁勇三千五百人抵达虎牢关,阻击窦建德的援军。窦建德有极大的兵力优势,但是低估了李世民的胆量及唐军精骑的战斗力。

于是群臣朝谒窦建德时,李世民突然率精锐骑兵冲击其中军大营。

建德召骑兵使拒唐兵,骑兵阻朝臣不得过,建德挥朝臣令却,进退之间,唐兵已至,建德窘迫,退依东陂。窦抗引兵击之,战小不利。世民帅骑赴之,所向皆靡。

窦建德中枢指挥被打乱后,唐军卷旆而入,横扫诸军,斩首三千馀级,俘获五万人,其中包括窦建德本人。

这次战役,苏定方参与与否不得而知,不过此战后,苏定方仍追随窦建德部将刘黑闼进行反唐作战。

622年3月,李世民在洺水之战中击败了刘黑闼军,此战中唐军罗士信战死,苏定方的养父高雅贤也在此战中阵亡。

罗成的原型就是罗士信,但是没有任何记载证明是苏定方杀掉了罗士信,而且他是城破后被俘,而拒不投降,被刘黑闼下令杀掉的,跟苏定方也没什么关系。

不过刘黑闼虽然杀了罗士信,其部众却在洺水之战中损失惨重,本人仅率数百残骑逃往突厥。

622年6月,刘黑闼在突厥帮助下再次卷土重来,齐王李元吉奉命镇压,但被击败,李道玄也战败被杀;唐朝启用太子李建成为帅,再次击败了刘黑闼,并最终将其俘杀。

这次作战中李建成采纳了魏征的建议,“只诛首恶,余党不问”,于是战后并没有追究苏定方等人,其得以解甲归田,重归乡里。

这段历史实际上很重要,因为苏定方有过在窦建德、刘黑闼集团反唐的经历,实际上是其不被唐庭文官集团喜欢的一个很重要因素,也直接影响了他本人的仕途甚至是相关记载。

二:胜而寡赏

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随后不久登上皇位,是为唐太宗。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上马能打仗,下马能治国的皇帝,其登上皇位后国家已经基本统一,于是便改革军制,在全国确立了府兵系统。

凡天下十道,置府六百三十四,皆有名号,而关内二百六十有一,皆以隶诸卫。凡府三等:兵千二百人为上,千人为中,八百人为下。府置折冲都尉一人,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长史、兵曹、别将各一人,校尉六人。

凡发府兵,皆下符契,州刺史与折冲勘契乃发。若全府发,则折冲都尉以下皆行;不尽,则果毅行;少则别将行。

身为地方豪强的苏定方也被纳入了府兵系统,

为匡道府折冲都尉

,理论上统兵八百到一千两百人。

唐朝内部虽定,但外患严重,北部边疆的东突厥动辄以十余万骑兵入塞,并直接威胁到了长安的安全。太宗皇帝稳定了国内局势后,便开始集中兵力北伐东突厥。

629年,以并州都督李世勣为通汉道行军总管,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华州刺史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灵州大都督薛万彻为畅武道行军总管,众合十馀万,皆受李靖节度,分道出击突厥。

第二年正月,李靖亲率一万名精锐骑兵突袭东突厥颉利可汗的大本营——定襄。唐军的行动完全出乎东突厥的意料,于是大败而逃,唐军斩首万余,俘获十余万。

这次作战,担任唐军先锋的便是苏定方。

史载,(苏定方)率彀马二百为前锋,乘雾行,去贼一里许,雾霁,见牙帐,驰杀数十百人,颉利及隋公主惶窘各遁去,靖亦寻至,余党悉降。

此战后不久,颉利可汗被唐军俘获,东突厥正式灭亡。

这次战役是典型的闪击斩首作战,是唐朝军神李靖的经典之作,但是李靖却最初并没有得到封赏,反而被太宗责怪。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御史大夫温彦博上奏:谮靖军无纲纪,致令虏中奇宝,散于乱兵之手;而诡异的是《旧唐书》记载的是温彦博上奏,《新唐书》则是萧瑀。

李靖的表现是:

无所辩,顿首谢。

因此有很大可能是两人都弹劾了李靖,而从李靖随后的表现来说,可能确实存在军队战胜后掠夺财宝的可能。这一点实际上无所苛责,因为当时的军队在战胜后都是如此,要拿出来说事儿,那就是个事儿,按下不表,那也问题不大。

李世民的表现很有艺术,他先是责备了李靖,然后又说:隋将史万岁破达头可汗,有功不赏,以罪致戮。朕则不然,当赦公之罪,录公之勋,加封李靖为左光禄大夫,赏赐绸缎千匹,增加食邑五百户。

这充分展现了唐太宗的识人驭人之术,实际上出身军伍的李世民并非不能理解李靖,而是借着这个机会趁机敲打这位唐军的统军大将。因为自己当皇帝后,自然不能像之前那样经常远征,而有这个能力的李靖必须要绝对服从于自己。

但是从这件事情我们也不难看出,朝中的一批文官是不喜欢李靖的,或出于利益或出于嫉妒,情况各有所异。而且在李靖此次灭亡东突厥之战中,还得罪了一个人——唐俭。

唐俭出身于官宦之家,是李家太原起兵时的元勋,在李渊拿下长安后就被封为是晋昌郡公,后与李靖同被列为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在李靖灭东突厥之战时,唐俭受命招抚颉利可汗,李靖效仿当年韩信攻齐之策,以精兵突袭,大获全胜。这种打法实际上是置唐俭于死地,不过唐俭没有落得郦食其的下场,而是趁乱逃了出来。

可想而知唐俭对李靖会是一个什么看法,再加上温彦博、萧瑀等人对李靖也都有意见,所以朝中与李靖不合的文官系统势力是很大的。

可是李靖是唐军统帅型的人物,李世民都不得不依赖这个人,自然不能指望能给他下多少绊子。

但是,定襄之战担任唐军先锋的苏定方就未必了。

之所以前面铺垫这么多,是因为苏定方在定襄之战后,奇迹般地在正史中消失了25年。这次战役,苏定方被提升为左卫中郎将,当时他38岁,正是一名将领的黄金时期。

而在630年之后的25年时间中,唐朝并非没有仗可打,向东攻击高句丽,向西开拓西域,都是用人之际。但是苏定方却像人间蒸发一般,从38岁一直到了63岁,原地踏步了25年。

我们再仔细回顾下前面的铺垫:温彦博、萧瑀弹劾李靖军纪败坏、抢掠珍宝,而苏定方所率的是先锋军;唐俭因唐军突袭差点死于乱军之中,苏定方就是唐军的先锋官。

既然文官集团搞不动李靖,搞个苏定方出气还是能做到的,更何况苏定方早年前还参加过窦建德军队抵御唐军,这种人在朝廷中没有很厚的根基,让其坐冷板凳也不是不可能。

而从唐太宗角度来说,唐军中善战之将比比皆是,并不差一个苏定方,牺牲掉一个苏定方,换来文官们出一口气,在他这个位置上看来,是划算的。

坐冷板凳的这些年,苏定方估计没闲着,一方面肯定是锻炼身体,研读兵法;另一方面估计没少问候朝中的那些文官们。

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话,苏定方可能就此埋没了,但是机会终于在655年出现了。

三:老将出山

649年,一代英主李世民去世,其子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

在很多影视作品中,李治是作为武则天的背景板存在的,但实际上李治的雄心壮志不亚于其父亲,甚至于唐朝的最大版图就是在李治时期实现的。

版图不是充话费送出来的,而是一刀一枪打出来的,大规模征战需要精兵强将,而其父亲时代的那一批名将,此时已是老兵逐渐凋零,新一代将领还没有成长起来。

于是李治选择在老将中选出还能马上征战者,再赴疆场。

此时,跟苏定方过不去的那一代文官大多已经去世或不在中枢机构,这位63岁的老将军终于迎来了机会,奔赴高句丽战场。

25年前,正值壮年的苏定方率两百名精锐骑兵突袭东突厥大营,自己升为左卫中郎将;如今25年时间过去了,自己还是这个位置,但是好在还有征战的机会。

此次出征是应新罗的要求进行增援的,当时高句丽跟百济、靺鞨等势力形成一大集团,而朝鲜半岛上的新罗则与唐是联盟,新罗抵挡不住高句丽联军的攻击于是向唐朝求援。

唐高宗以营州都督程名振、左卫中郎将苏定方为将出兵万余人往赴救援。

程名振也是出身于窦建德起义军,后来追随唐军围攻刘黑闼集团,刘杀掉了程名振的母亲和妻子,最后俘获刘黑闼后程名振亲自将其斩首。

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未能一战灭国后便以程名振为将屡次攻击高句丽,多有战功;唐高宗即位后,依然重用程名振,用于东北方向作战。

因此苏定方极有可能之前就认识程名振,两人率军渡过辽水后,高句丽军见唐军兵少,便渡过贵端水迎战,结果被程、苏二人打得大败而逃。

这次战役规模并不算很大,但是唐高宗很高兴,因为他发现了苏定方这把宝刀。

655年时,唐军的重点在西域,因此在东北方向只做牵制性攻击;贵端水之战后,苏定方被唐高宗火速从东线掉到了西线,擢升为右屯卫将军,参加葱山道大总管程知节统帅的西征军。

这次征战的目的在于一举歼灭西突厥,此战的唐军总指挥程知节就是民间大名鼎鼎的程咬金。

程知节的壮年时以勇力著称,但是在玄武门之变后实际上并没有统军出征强敌的记录,此时的程知节已经是年近七旬的老人了,挂帅出征实属无奈,因为李治手中没有多少能挂帅的将军。

至少程知节的地位极高,能够压制唐军各路将军,这就够了。

唐庭内部当时营李治立武则天为皇后的事情吵得不可开交,因此西征大军直到656年才正式出发:当年八月程知节击西突厥,与歌逻、处月二部战于榆慕谷,大破之,斩首千馀级;副总管周智度攻突骑施、处木昆等部于咽城,拔之,斩首三万级。

西征军连胜之后,在鹰娑川遭遇了西突厥阿史那贺鲁所部的两万精锐骑兵,唐军总管苏海政与之交战未分胜负,而西突厥鼠尼施部两万名骑兵又杀到了战场。

苏定方接着尘土飞扬的机会,亲自率领五百名精锐骑兵“逾岭驰捣贼营”,再现当年的斩首行动。西突厥军队大败,唐军“追奔二十里,杀获千五百馀人,获马及器械,绵亘山野,不可胜计”。

副总管王文度嫉妒苏定方的功劳,于是对大总管程知节说:

贼虽走,军死伤者众,今当结辎重阵间,被甲而趋,贼来即战,是谓万全;而且还矫制收军不深入。

实际上按照唐军的一贯打法,阵前击败敌军主力后就要全速追击,运气好的话可擒杀对方主将,战果也不止前面提到的那点。

但只追击了二十里就收兵,无疑使得苏定方突袭获得的战机付之东流,于是苏定方亲自找到程知节说:

天子诏讨贼,今反自守,何功之立哉?且公为大将,而阃外之事不得专,顾副将乃得专之,理不其然!胡不囚文度待天子命?

《资治通鉴》上记载的更为激进:

出师欲以讨贼,今乃自守,坐自困敝,若遇贼必败;懦怯如此,何以立功!且主上以公为大将,岂可更遣军副专其号令,事必不然。请囚文度,飞表以闻。

这基本上就是指着程知节的鼻子骂:我们出来是打仗的,你身为主将,这么怯懦还怎么立功?把王文度抓了再说!

以苏定方当时的地位敢对程知节说这种话,其实足见气愤到了极点,当时的态度也绝对不是和颜悦色的。

其实苏定方如此恼火是可以理解的,这个在家中憋了整整25年的将军比任何人都想建功立业,如此大好的机会丧失了,不恼火是不可能的;而且唐军“士卒终日跨马被甲结陈,不胜疲顿,马多瘦死”,真正与士卒一起突击搏命的苏定方也着实看不下去。

不过程知节虽然没有当面处罚苏定方,却也没有听从他的意见,而是挥军到了怛笃城,当地民众开城投降了唐军。

这时,王文度又来了馊主意,称:师还而降,且为贼,不如杀之,取其赀。程知节又听从了王文度的建议,于是将怛笃城数千降人全部杀掉,而将其财物掠夺一空。

苏定方对此举的态度是:

此乃自作贼耳,宁曰伐叛!

不参与杀降和掠财。

主帅如此,此次大规模西征的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西征军回到长安后,唐高宗李治对程知节等人的行为非常不满,

“文度坐矫诏当死,特除名;知节亦坐逗遛追贼不及,减死免官”

。《新唐书》程知节传中不过短短四百余字,晚年这桩杀降免官事件也被记录其中,可谓是人生污点了。

而苏定方,则因其战功以及战场上的表现再度在唐高宗那里得到了肯定,更大的机会即将到来。

四:攻灭三国

鉴于程知节远征西突厥没有取得成功,657年唐高宗命苏定方为伊丽道行军大总管,燕然都护任雅相、药罗葛·婆闰等人为副将再次出征,苏定方终于得到了独当一面的机会。

唐军西征至今阿尔泰山北,先攻西突厥处木昆部,将其击败后俟斤懒独禄等帅万馀帐来降,苏定方在招抚之后,选出了千名骑兵跟随唐军作战。

当唐军进至曳咥河西时,西突厥集合了十部的十万名骑兵来与唐军决战,而苏定方手下唐军及回纥兵总数才一万余人。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贺鲁直接进兵,将唐军包围了起来。

唐军这万余人中,既有步兵也有骑兵,苏定方“令步兵据南原,攒槊外向,自将骑兵陈于北原”。

阿史那贺鲁率西突厥骑兵三次冲击唐军步兵方阵,皆被击退;苏定方趁机率骑兵大举突击,一举击破了突厥军队的包围,追击三十里,斩俘数万人。

第二天,唐军继续勒兵追击,胡禄屋等五弩失毕部悉众来降;五咄陆部听说可汗战败,于是也向归化唐军的阿史那步真投降。

为防止阿史那贺鲁东山再起,苏定方命萧嗣业、回纥婆闰将胡兵趋邪罗斯川追击;自己与任雅相将新附之众继之。

当时天下大雪,平地积雪两尺,军中将领建议等天晴再追。苏定方说:虏恃雪深,谓我不能进,必休息士马;亟追之可及,若缓之,彼遁逃浸远,不可复追,省日兼功,在此时矣!

于是唐军在大雪中追击阿史那贺鲁,正所谓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到双河时与西突厥归化唐朝的阿史那弥射、步真汇合。

在距离阿史那贺鲁大本营200里处,唐军编队完毕,而后长期直入。

阿史那贺鲁也是心大,刚打了败仗还有心思准备打猎放松心情,可惜碰上了追击狂人苏定方——结果一战就把核心部落的数万人全都送给了唐军。

不过阿史那贺鲁倒真的是长跑将军,又躲到了中亚的石国,苏定方派萧嗣业率军继续追击;自己安抚了西突厥投降各部后,率主力回师。

阿史那贺鲁在跑到石国西北苏咄城,人马饥乏,遣人赍珍宝入城买马,城主伊沮达官诈以酒食出迎,诱之入,结果将其全部抓获。

萧嗣业率唐军追至石国后,该国将阿史那贺鲁一行人全部交给了唐军,至此西突厥灭国。

唐朝在其地置濛池、昆陵二都护府,以阿史那弥射为左卫大将军、昆陵都护、兴昔亡可汗,押五咄陆部落;阿史那步真为右卫大将军、濛池都护、继往绝可汗,押五弩失毕部落。

西突厥被灭后,唐之州县极西海矣!

抓到阿史那贺鲁后,苏定方着戎服奉贺鲁以献,唐高宗大喜,擢升苏定方为左骁卫大将军、邢国公,别封子庆节为武邑县公。

659年,葱岭以西的思结阙俟斤都曼率部叛乱,并与疏勒、朱俱波、葱岭国合流,攻破于阗。

当时唐朝安西四镇虽已设立,但是常驻兵力很少,大战的话会从内地调兵;唐高宗任命苏定方为安抚大使,再度西征。

在这里我们注意一下,于阗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与吐蕃接壤。当时,吐蕃在全力消化吐谷浑,且在暗自积蓄力量准备进攻唐朝。这个情况都曼可能也知道,因此联合葱岭国家叛乱并攻下于阗后将形成一条连接葱岭以西、葱岭、塔里木盆地、吐蕃的完整战线,这显然是唐朝不想看到的。

而苏定方的行军路线就选择了走吐谷浑路进入塔里木盆地,进而再讨平都曼。

在青藏高原上的乌海,吐蕃军队与唐军爆发了一场唐朝史书中没有记载的战役。

据吐蕃文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大事纪年·羊年》记载,达延莽布支于乌海之东岱处与唐军交战,达延亦死,以八万之众败于一千。

达延莽布支是吐蕃副相,实权派人物,当时率军正驻屯在吐谷浑。

此战极有可能的一种情况是,苏定方在率军进发途中,遭遇了大队的吐蕃军队。苏定方发挥了自己惯用的斩首战术以一千名精锐骑兵突袭了吐蕃军的大本营,并斩杀了吐蕃副相达延莽布支,使得吐蕃军陷入混乱,无力再对唐军形成威胁。

此次作战唐军没有大规模投入兵力,实际上吐蕃军也不大可能八万人全部参战,但是统军大将被杀,吐蕃人还是非常在意的,因此特意记载“八万人败于一千”。

而在苏定方角度来看,可能并不知道此战干掉了吐蕃副相,只视为一次小战,而唐朝后来记录的文官们与苏定方关系并不好,因此很多记载是遗失的,也就没有这次战役的只言片语。

回到主线任务,苏定方率军抵达战区后,还是那套惯用的闪击战打法。

他“选精卒万、骑三千袭之,昼夜驰三百里,至其所”,都曼显然没想到唐军如此快速,于是“战无素,遂大败,走马保城”。

苏定方率唐军将马保城团团围住,都曼惊惧,在得到苏定方不杀的保证之后,率部投降。

当时唐朝本来想重罚都曼,定方顿首请曰:臣向谕陛下意,许以不死,愿丐其命。帝曰:朕为卿全信。乃宥之。

660年,百济国依靠高句丽的援助,不断侵袭新罗。唐高宗以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帅左骁卫将军刘伯英等水陆十万以伐百济。

此时,唐朝的重心显然又转移到了东线,十万之众就是灭国的阵势。

唐朝大军从山东半岛出发,渡黄海,抵达朝鲜半岛西海岸的熊津江口,百济军队守江口据止唐军。

定方出左涯,乘山而阵,与之战,贼败,死者数千。王师乘潮而上,舳舻衔尾进,鼓而噪,定方将步骑夹引,直趋真都城。

在这里,百济国举倾国之兵与唐军战,但唐军

“酣战,破之,杀虏万人,乘胜入其郛”。

百济王妃头饰

百济王义慈及太子隆北走,定方进围其城,义慈子泰自立为王,率众固守。

义慈的孙子说:大王和太子不在,当叔叔的自立为王,唐军走了之后,该怎么办?于是率左右缒城下,人多从之。苏定方则使士登城,建唐旗帜,迫使“泰开门请命”,百济大将祢植带着国王义慈投降,百济太子扶余隆也率诸城主投降。

不久后,苏定方带着扶余义慈、隆、泰,呈献东都洛阳,百济国灭。

唐朝在其地置熊津、马韩、东明、金连、德安五都督府,并置带方州,以一万名唐军和七千名新罗军镇守。

唐书载:定方所灭三国,皆生执其王,赏赉珍宝不胜计,加庆节尚辇奉御,这一年苏定方68岁,出山仅仅不过五年,纵横东西万余里,创造了汉人将领历史上极为显赫的战绩。

百济国平定后,因士卒掠杀的缘故,降黑齿常之叛乱,苏定方派军前往镇压,但是没有攻克其据点。

不过苏定方并没有将黑齿常之太过于看重,不久后便率唐军主力撤离了,从唐军只留下一万人的情况来看,黑齿常之并没有形成太大的气候。

《新唐书》载黑齿常之克服百济两百余城应是谬误,因为百济国总共才两百城,因此一般认为黑齿常之在唐军主力撤离后,又攻占了二十余城。

此后唐军主力进攻高句丽,一直没顾得上百济,主要是唐军留守部队和新罗与黑齿常之交战。

663年,刘仁轨率唐军来援,日本也派数万援军支援百济,两军在白江口大战,日军大败,百济复国运动也被唐军镇压,黑齿常之归顺刘仁轨,此后成为了唐朝西北战线的一位名将,这是后话了。

唐军主力匆忙撤离百济,一方面有粮食紧张的缘故,更大的原因是唐高宗希望唐军乘胜灭掉高句丽。

660年12月,唐朝以左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浿江道行军大总管,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左骁卫将军刘伯英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蒲州刺史程名振为镂方道总管,将兵分道击高丽。青州刺史刘仁轨坐督海运覆船,以白衣从军自效。

661年春,唐朝征募了四万四千人充实平壤、镂方行营;并以鸿胪卿萧嗣业为夫馀道行军总管,帅回纥等诸部兵诣平壤。

这次战役的声势极大,而且请注意唐军没有总指挥,因为唐高宗是打算自己亲征的,但是因为皇后抗表谏亲征,于是没有成行。

这次作战,苏定方破高句丽于浿江,屡战皆捷,遂围平壤城;而北线唐军趁着鸭绿江封冻的机会“鼓噪进军,大破高句丽军,追奔数十里,斩首三万级,馀众悉降,高句丽主帅男生仅以身免”。

不出意外的话,高句丽将在这次战争中亡国,但是意外恰恰发生了。

唐军主力集中在高句丽方向时,回纥酋长婆闰卒,侄比粟毒代领其众,与同罗、仆固犯边,这不仅使得唐军中的回纥军无法效力,更使得唐军抽调了大量部队回师。

而苏定方的围攻军又遭遇了大雪天气,补给困难,于是在第二年年初被迫自平壤城下撤围;此次大战虽然未能灭掉高句丽,但也予其以重创,6年之后高句丽被唐所灭。

从高句丽前线回军后,苏定方任职凉州安集大使,以定吐蕃、吐谷浑,其在职期间,吐蕃未敢犯边。

667年,七十五岁的苏定方病逝于西北前线,这一年距离他随父起兵过去了整整60年,距他袭破东突厥牙帐过去了37年,距他再次跃马扬鞭仅仅不过12年。

但是尽管取得了辉煌的战绩,苏定方却并不为文人们所喜欢,这位出自窦建德起义军的将军,在定襄之战中成为了文人们暗黑的对象,以至于一直坐了25年的冷板凳。

重新出山后,苏定方取得了显赫的战果,但是在文人记录史书的大背景下,他的很多战果并没有被记录下来,所留下来的只是无法被删掉的那一部分。

甚至于当这位老将军去世之后,唐高宗都没有得到消息,不过皇帝对于苏定方评价是很高的,他知道消息后责备左右:定方于国有功,当褒赠,若等不言,何邪?于是赠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谥曰庄,算是给苏定方盖棺定论了。

不过非常可惜的是,唐朝的文人们看不上苏定方,后世的文人们亦是如此,还在演义中将其塑造为了反派形象,使得一代名将以恶名流于大众之世,实在是令人愤慨。

但是,历史的真相终究不会被演义所遮盖,苏定方名将的历史地位将永存于世!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刘黑,李世民,的苏,历史,弓刀,大雪,演义,苏定方,河北,窦建德,观点评论,唐军,程知节,李靖,苏定方,高句丽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刘黑,李世民,的苏,历史,弓刀,大雪,演义,苏定方,河北,窦建德,观点评论,唐军,程知节,李靖,苏定方,高句丽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刘黑,李世民,的苏,历史,弓刀,大雪,演义,苏定方,河北,窦建德,观点评论,唐军,程知节,李靖,苏定方,高句丽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