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从“黄巢起义”到“白马之祸”,唐王朝的落幕悲歌

从“黄巢起义”到“白马之祸”,唐王朝的落幕悲歌

唐朝的灿烂文明,伴随着安史之乱而开始逐渐凋零。经历过这场大动荡以后,朝廷的政治格局和军事实力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唐宣宗时期,曾经将唐朝发展到一个较为兴盛的阶段。但是在此之后,唐朝便开始走向了衰败之路。

在这种大背景下,社会矛盾在不断累积,农民起义也在无声地酝酿中。而黄巢起义,便是在这个局势下诞生的。

黄巢起义的规模很大,波及的范围很广,持续的时间也很长。而唐朝政权的土崩瓦解,也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从黄巢起义到白马之祸,对唐朝末期的局势变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黄巢起义的初期阶段

关于黄巢这个人,在《资治通鉴》《旧唐书》等史料中都有过记载。大致上的内容是说,黄巢的家乡在山东地区,早年间以贩卖私盐为生。

私盐是很重要的物资,黄巢靠着这个产业,也累积了不少的群众基础。不过黄巢的家族,并不是什么世家,他也只是普通民众中比较富裕的一个人。

文献中记载道:

“巢善骑射,喜任侠,喜养亡命。”

这里也描绘了他的性格。黄巢喜爱打抱不平,武艺高强,是一个很有正义感的人。

在古代农民起义初期,都是比较容易镇压的。而起义的影响范围,以及能否发展起来,与当时的政治格局和统治者态度有很大的关系。

而在黄巢起义时期,唐朝的政治格局,大体上以宦官执政为主。皇帝十分昏庸,宰相依附宦官,藩镇割据严重,农民起义不停地爆发。

黄巢起义爆发初期,在公元879年至881年,这个阶段处在进攻时期。起义军攻陷了广州后,便开始短暂休整,准备再度北上。

等到渡江之后,黄巢起义军的势力几乎发展到了巅峰。他攻占了洛阳,长安,甚至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有一大半的藩镇都投靠了黄巢势力,这给衰败的晚唐政权,造成了很大的打击。而皇帝的昏庸做法,也促使了黄巢起义军初期的局势十分顺利。

国都被攻占以后,各地的藩王都没有立刻去救援,而是在自己的地盘上观望局势,准备等待机会,趁机增加自己的利益。

许多有能力的大臣和将领,为了安身立命,也不会去全力镇压起义军。简单来说,这些人希望能得到朝廷的重用,又想让反贼见识他们的厉害。

在此基础上,他们便不会将反贼全部消灭,而是要等待一些机会,为自己争取利益。

所以说,当时的晚唐虽然很弱,但并不是没有一战之力的。只不过因为种种复杂的原因,全国上下,都没有尽力去镇压黄巢起义。

除了这些原因,唐朝政府的财力匮乏,对百姓的压迫增加,也是促使农民起义军逐渐壮大的原因。

黄巢建立了大齐政权,却没有乘胜追击,而是给了晚唐休养生息的时间。从此以后,起义军的势力也开始由盛转衰了。

黄巢起义的终结之路

黄巢手下的大将朱温投降了晚唐

各路勤王队伍也开始了军事行动,再加上外来势力沙陀兵的参战,黄巢领导的政权,最终也撤出了长安地区,开始另寻出路。

而这个时期,黄巢起义也正式走向了末路。藩镇之间开始联合,大家集中力量,开始向农民起义军展开攻击。

黄巢在进行战略转移时,曾经在陈州遇到了大麻烦。当地刺史猜到了起义军的路线,早在陈州做好了准备,决心和黄巢战斗到底。

最开始预定的撤退路线,起义军要经过蓝天关,蔡州,然后再通过陈州,亳州,最后便会进入目标地点淮南道。

而问题的关键,就是黄巢在一番苦战后,并没有立刻拿下陈州。他反而还在此驻军,没有及时换路撤走,围攻了陈州三百多天。

黄巢本就是兵败撤退,整体队伍都士气低落,疲惫不堪。经历过三百多天的围攻,起义军也耽误了最佳的撤退时间。

而这么长的时间,也给了唐朝调动军队,做出了充足的准备。到了后期,黄巢又因为营地受到了水患,已经无法再进行战斗了。

在各路敌军的追击的情况下,起义军的局势越发危急。就连黄巢的亲信,都陆续投降了早就叛变的朱温。

此时的黄巢还是具备一定实力的,而藩镇势力也已经成为了起义军的死敌。而在陈州进行围攻,是黄巢战略的严重失误。

黄巢失去了最宝贵的撤退时间,而他围攻的方式,和以前流动作战,保存实力的战略方式几乎相反。

这一战的失败,也导致了黄巢最后的悲剧结局。黄巢起义失败的原因很复杂,他们虽然扎根于农民,却没有一个稳定的发展基地。

用后世的眼光看,就是黄巢没有所谓的“革命根据地”,没有稳定的群众基础,没有持续的物质补给。

而且在势力最强盛的时期,黄巢并没有乘胜追击,对消灭晚唐政权的重要性并没有意识到。

只是占领了长安后,起义军便停止了进攻行动,这也给晚唐政权留下了反击的时间。

而且起义军在后期,又放弃了最为富庶的江淮地区,没有了财力的补给,也导致黄巢后期的发展力度不足。

尤其是在用人方面,黄巢更是看错了很多人。他依靠手下的大将朱温,在最关键的时候叛变投敌了。而且他手下的很多亲信,也都选择了背叛黄巢。

农民起义虽然被镇压了,但是统治阶级的矛盾却再次被激化。唐朝的政权,也在这种背景下摇摇欲坠。中央政权和藩镇之间的均衡势力,也被彻底打破了。

也就是说,黄巢兵败而死,并没有导致晚唐政局稳固,而是加快了他们的灭亡趋势。而且背叛黄巢的朱温,还在朝廷上拥有着不小的权势。

白马之祸与唐朝灭亡

如果说黄巢起义促使晚唐政权开始分崩离析,白马之祸就是唐朝政权终结的代表。

黄巢的兵败的原因,也离不开叛将朱温的一路追杀。等到起义被平定后,唐朝复兴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事情了。

这个时期的朱温,便有了取而代之的心思。而唐朝末年的“白马之祸”,便是朱温一手造成的悲剧。

白马之祸和唐朝科举制度以及晚唐社会风气有很大的关系,朱温是叛军出身,他为了清洗朝堂,给自己谋取皇权打基础,便进行了一场政治屠杀。

简单来说,白马之祸发生于公元905年,朱温将三十多名朝堂大臣,聚集在了黄河边上,用铁血的手段将他们诛杀在了白马驿,并将尸体全部扔到了河里。

随后,又有一些朝堂上的大臣,遭到了朱温的清洗。在这背后,还有一些在科举失意的人投靠了朱温,借助他的势力,进行计划报复行动。

唐朝末期的政权,在洛阳苟延残喘。有一些较为忠诚的人,还是很不给朱温面子的。为了惩罚这些人,朱温便用铁血的手段,进行了一场清洗行动。

朱温要杀这些大臣,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他的武将出身,虽然在黄巢起义和混乱的局势中,获取了很大的地位和势力。

但是在唐朝末期,社会风气还是比较弘扬“重文轻武”思想的。文人看不起武将,朱温在心中很早便有了芥蒂。

在这种背景下,朱温也对文人恨之入骨。这种心态失衡,也是因为思想的不同。武将想要上位,需要通过血战,冒着生命危险才能立下战功。

可是这样一群人,却被读过一些书的儒生们所轻视。这也很容易让武将产生一种报复的心理,在史料中,也记载了很多武将,因为文人说错了一些话便大开杀戒的事迹。

根据一个历史记载的故事,可以证明朱温对文人的复杂情感。有一年的夏天,朱温和下属在树下乘凉聊天,有几个游玩的书生路过此地,便在一旁高谈阔论起来。

朱温没有什么文化,也对他们的谈话感到无聊。过了一会,他突然站起来说:

“这种树木,非常适合做车驾。”

书生不知道什么意思,大多数都保持沉默。有几人想要讨好朱温,便开口附和他说得对。

没想到朱温听到以后,直接勃然大怒说:“这种树不适合做车架,你们是在欺骗我无知吗?”于是,这几个书生便被朱温给杀了。

回顾白马之祸,其中死的很多人,实际上是不支持朱温篡位的人。而所谓科举争论,也是引起事件的一个因素。

在本质上,这场政治清洗行动,是朱温为了篡国做的准备。而在此其中,还有着明显的报复含义。

唐朝政权早已经名存实亡,经过此次事件后,残余的一些唐朝势力,也基本被清除了。没过多久,朱温便夺取了唐朝政权。而大唐王朝,也在白马之祸后彻底走向灭亡。

参考资料:

从黄巢起义看晚唐政局{知网}

“白马之祸”考析{知网}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白马之,局势,陈州,起义军,势力,农民起义,唐朝,政权,王朝,黄巢起义,观点评论,朱温,陈州,起义军,黄巢,黄巢起义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白马之,局势,陈州,起义军,势力,农民起义,唐朝,政权,王朝,黄巢起义,观点评论,朱温,陈州,起义军,黄巢,黄巢起义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白马之,局势,陈州,起义军,势力,农民起义,唐朝,政权,王朝,黄巢起义,观点评论,朱温,陈州,起义军,黄巢,黄巢起义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