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当时还是秦王的李世民带着府中一众文武早早便在入朝必经之路——玄武门附近设下埋伏,而毫无准备的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就这么踏入了包围圈,发觉情况不对的哥俩正准备夺路狂奔,但早有准备的李世民一箭射死亲哥李建成,他的麾下猛将尉迟敬德则一箭射死了齐王李元吉。
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最终以李世民完全胜出终结,还在宫中划船的唐高祖李渊没有等来他的太子,却等来了披坚执锐的尉迟敬德。
木已成舟的李渊最终无可奈何地接受了现实,并于三天之后册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从那一刻起,大唐帝国实际上已经完全掌握在了李世民的手中。
美人迟暮英雄老,多年以后的贞观十七年(643年),四十六岁的李世民怀念起当初和文武诸卿一起运筹帷幄,纵马征战的光辉岁月,让著名画家阎立本于凌烟阁中绘制了二十四功臣图,作为拥立之功第一的尉迟敬德被排在了第七位。
这位生入凌烟阁,死谥“忠武”的初唐名将也许在现在人看来,其知名度并不如程咬金、秦书宝等人,但若是论及贞观一朝,尉迟敬德当之无愧于第一猛将的称号。
尉迟敬德是个出身平凡的职业军人,能追溯到的最早期经历,也已经是他在高阳投军,跟随朝廷大军出征,四处平定起义军势力的从军经历了。
对于尉迟敬德这样的普通人,要想在乱世之中崭露头角,只有凭借自己过硬的能力,然后跟对一个好领导。
万幸的是,尉迟敬德自身素质很高,在参与剿灭起义军的行动中表现出色,强到想要造反的领导刘武周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尉迟敬德。
不过刘武周并非是个好领导,虽然前期发展势头一度很好,又有宋金刚、尉迟敬德等一众名将辅助,甚至在屡次与唐军的作战中占尽上风,但这很大程度上都因为他背后有个金主——突厥。
所以一开始得到突厥相助的刘武周攻城略的地速度之快超出所有人的想象,连唐军的大本营——晋阳都被此人攻陷,惊慌失措的李渊甚至发出了“要尽弃河东,紧守关西之地,避其锋芒”的手书……
上出手敕曰: “贼势如此,难与争锋,宜弃大河以东,谨守关西而已。” ——《资治通鉴·唐纪三》
“家被偷了”对于唐军的震撼之大是前所未有的,但随着唐军中最能打的李世民抵达战场后,原本顺风顺水的刘武周部兵败如山倒,连在一系列军事行动中屡战屡胜的尉迟敬德也不得不折服在李世民的光芒之下,最终心悦诚服地开城投降。
名将遇英主,是乱世之中最畅快淋漓的故事。
君臣辅佐,将那些裂土称王的一时豪杰尽数歼灭,将这纷乱的世界归于一统,开创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帝国,并于昭昭青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这应该是名将最好的归宿。
对于李世民和尉迟敬德来说,两人是相见恨晚的君臣,但作为那些在尉迟敬德手上吃过大亏的唐将们,尉迟敬德这样忠心为主的人怎么可能轻易投降呢?他一定是和刘武周其他的被俘诸将一样,只是暂时归顺大唐,实则是在等待时机开溜。
这种时候很考验李世民的领导艺术了。
因为一旦弄巧成拙、放虎归山的话,唐军将再度面对被尉迟敬德支配的恐怖,这位于战场之上大杀四方的猛将如果再度成为对手的话,将是一场可怕的噩梦;但如果因为猜忌直接杀了尉迟敬德的话,一来会寒了一众投降将领的心,二来如此猛将世间罕见,也许再难遇到这样的人物了。
千古一帝的李世民只用了一段话便彻底收复了尉迟敬德的心,他特意将刚刚投降不久的尉迟敬德带到了自己的卧室,然后拿出了金银珠宝:
“大丈夫意气相交,不必为小小委屈挫折而牵绊,我不愿听信谗言残害忠良,希望你能够体谅。如果你一定要另投明主的话,就带着这些财物走,也算是全了你我短暂的君臣之义。”
遽命释之,引入卧内,赐以金宝,谓曰: “丈夫以意气相期,勿以小疑介意。寡人终不听谗言以害忠良,公宜体之。必应欲去,今以此物相资,表一时共事之情也。” ——《旧唐书·尉迟敬德传》
李世民掏心掏肺的话,换来了尉迟敬德的誓死报效。
不善言辞的尉迟敬德并没有在史书上留下什么精彩的回应,只不过是同一天里,在王世充麾下骁将单雄信拍马直取李世民的千钧一发之际,尉迟敬德一马当先将号称“飞将”的单雄信挑于马下,并在万军之中护送李世民冲出重围。
正是在经历这样一场浴血厮杀之后,所有人都知道了尉迟敬德的心意,自此之后,再无人怀疑他的忠心。
从打定主意跟着李世民之后,尉迟敬德的很多行为都像是一个迷弟,只要大哥李世民喜欢什么,想要什么,他便不顾凶险、不顾场合地替大哥去完成心愿。
和李世民不对付的齐王李元吉听闻尉迟敬德在用槊(一种兵器)上造诣极高,同样擅长用槊的李元吉便提出了要比一比的要求。
尉迟敬德是百万军中来去自如的猛将,李元吉只不过是个仗着血脉才有机遇的王爷,片刻之后李元吉手上的槊已经被尉迟敬德先后夺去三次,这大大打击了太子李建成一党的威风。
唐德宗武德四年(621年),因为李世民看到敌方将领王琬所骑骢马时感慨了一句: “好马”,尉迟敬德二话不说便带着两个人冲将过去,连人带马直接生擒回来,惊得对方数万人马瞠目结舌,不敢轻举妄动。
时世充兄子琬使于建德,乘隋帝厩马,铠甲华整,出入军中以夸众。王望见,问: “谁可取者?”敬德请与高甑生、梁建方三骑驰往,禽琬,引其马以归,贼不敢动。——《新唐书·尉迟敬德传》
从投靠李世民起,到大唐一统天下,尉迟敬德便时刻常伴于李世民左右。
而当外部矛盾解决的时候,太子党和秦王党之间的斗争逐渐显露出来,作为秦王心腹的尉迟敬德也被当作拉拢的对象,收到了太子李建成送来的厚礼。
然而这样的金银珠宝,又岂能和当初李世民的赏赐相比?尉迟敬德不仅退回了厚礼,还给李建成上了一堂政治思想课。
“一来,当初如果不是秦王殿下,我早就死了,所以我一定要拼死效忠秦王殿下;二来,我对太子殿下未有寸功,却收您的赏赐,那只能说明我有二心,那像这样心存二心的奸臣,太子殿下您还敢用吗?”
隐太子尝以书招之,赠金皿一车。辞曰: “敬德起幽贱,会天下丧乱,久陷逆地,秦王实生之,方以身徇恩。今于殿下无功,其敢当赐?若私许,则怀二心,徇利弃忠,殿下亦焉用之哉?”太子怒而止。——《新唐书·尉迟敬德传》
随着时间一点点过去,太子党的焦虑越来越强烈,因为李建成发现满朝文武似乎都与二弟李世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更可怕的是,秦王党就像是铁桶一片,无论是谁都不愿意被收买,人人都对他这位名义上的帝国未来储君敬而远之,人人都死心塌地地跟着那位秦王殿下。
玄武门之变的发生是历史的必然,但玄武门之变中牵扯进来的每一个人一定都觉得自己很委屈,都觉得自己是被逼无奈。
于李渊而言,有一个威望高过自己的儿子,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他出手帮着太子党打压秦王势力无可厚非;
于李建成而言,自己是遵照礼制确立的东宫太子,却处处都要被二弟压着,甚至二弟已经掌握了随时都能让自己下台的实力,对秦王党下手是被逼无奈之举;
于李世民而言,那他就真的更委屈了。
当初劝老爹起义的是他,打天下出力最多的也是他,但就因为哥哥李建成多出生了几年,这太子之位就必须是哥哥的,自己还得在猜忌和被陷害中艰难度日,发动玄武门之变完全是自保的行为……
上一个“弑兄逼父”的人是隋炀帝杨广,他那血淋淋的教训还在眼前;一旦和太子党撕破脸,李世民也将不得不走上“弑兄逼父”的老路。
更重要的是,失败的后果只有用滚滚人头来承担。回到一千四百多年前的那个夜晚,如果换做我们中任何一个人是李世民的话,做出玄武门之变的决定也是非常困难的。
这时候,就需要有人出来拱火了。
长孙无忌看了一眼尉迟敬德,秒懂的尉迟敬德立马站了出来……
李世民很紧张,他麾下的文臣武将更紧张,因为他们已经跟李世民这三个字牢牢绑定在了一起,李世民失败就意味着他们也会成为牺牲品,所以尉迟敬德、长孙无忌等人一定要绞尽脑汁帮李世民赢。
按照李世民的思路,先等太子党出手,然后秦王党则可以师出有名。但尉迟敬德则直接给出了一个简单明了的办法:带着八百勇士直接在宫里埋伏,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
敬德曰: “王今处事有疑,非智也;临难不决,非勇也。且大王素所畜养勇士八百馀人,在外者今已入宫,擐甲执兵,事势已成,大王安得已乎!” ——《资治通鉴·唐纪七》
替领导提供解决问题最高效的办法,是一个合格下属应该做的事。
在被尉迟敬德和长孙无忌一顿思想感化后,原本还犹豫不决的李世民终于坚定了“埋伏杀人”的信念,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玄武门之变”就这样发生了。
复盘整个玄武门之变的过程,太子李建成是被李世民亲手射杀的,而齐王李元吉则是死于尉迟敬德之手,光是这一点就足可以奠定尉迟敬德“拥立之功第一”的地位。而在随后合理化李世民行为的程序中,尉迟敬德也发挥了旁人无可替代的作用。
严格意义上说, “玄武门之变”是僭越,是李世民得位不正的铁证。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即便是登基称帝,打造出了贞观盛世的李世民,依然很计较史官是怎么记录自己的原因。
而在玄武门兵变成功之后,所有人都陷入一团乱的时候,尉迟敬德身披重甲直接来到了李渊的面前,他的身上甚至还带着厮杀后留下的血迹。
正在湖中划船的李渊看到尉迟敬德这样的装扮,当然吓得不知所措。而面对李渊的询问,尉迟敬德的回答很高明:
“太子、齐王谋反,秦王已经出兵诛杀,为了避免惊扰陛下,特意派我带兵前来护卫您的安全。”
尉迟敬德的回答里有两个信息很重要:
①李建成、李元吉已经被杀了;②我们已经带兵完全掌控了局面。
事已至此的李渊哪里还有什么话说,此时的他不再是一言定人生死的九五至尊,只是一个毫无实权的傀儡皇帝而已。
摆在李渊面前的也只有两条路:
①无力地怒斥李二造反,杀了李大和李四,然后被李二直接软禁,逼宫夺位,最后以太上皇的名义囚禁至死(参考被迫禅位的唐玄宗李隆基下场).
②承认李大李四意图谋反,感谢李二的付出和努力,并主动禅位给李二,换来体面的退休生活。
李渊是个聪明人,他一点都不纠结地选择了第二条路,大唐也因此迎来了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在玄武门事变前中后都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的尉迟敬德,也由此成为了李世民真正的心腹,其地位再也无人可以撼动。
“玄武门事变”发生的三个月后,识趣的李渊主动将皇位禅让给了儿子李世民,转身便去后宫享受退休生活了。
伴随着贞观之治的到来,大唐迎来了第一次的全面繁荣,国无内乱,外克群寇,文治武功都到达鼎盛的唐太宗看着一众随自己出生入死的旧属们感慨良多,如尉迟敬德这样的心腹更是被推崇备至,礼遇有加。
但渐渐地,迷失在功劳和恩宠中的尉迟敬德开始犯错了。
尉迟敬德本质上是个脾气火爆的武将,旁人无可比肩的功勋让这位勇猛无比的大将军滋生出了“除了皇帝谁也不服”的自大傲慢,敢于向所有不顺眼的人事物开炮的他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和治国文臣们发生口角,以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为首的贞观名相们都跟尉迟敬德关系紧张。
敬德好讦直,负其功,每见无忌、玄龄、如晦等短长,必面折廷辩,由是与执政不平。——《旧唐书·尉迟敬德传》
文臣和武将之间天然有着无法调和的矛盾,战局动荡时需要武将冲锋陷阵,文官则不得不成为配角;但当平乱建国后武将则不得不退居文官之后,因为治理天下并非武将所长。
睿智如李世民这样的领导,对于将相之间的矛盾一定有所耳闻,他只是在等一个契机,一个足可以震慑所有功勋重臣的机会,很快尉迟敬德自己送上门来了。
那只是一场普通的宫廷夜宴,居功厥伟的尉迟敬德在参加宫宴时发现居然有人的位子排在了自己的上座,恼羞成怒的他当庭质问: “你有何功劳,敢坐在我的上座?”
尉迟敬德的言外之意是:满朝文武无人功劳比我大!
而坐在尉迟敬德下座的任城王李道宗本想从中调停,解释一二,毕竟如此和谐的场合闹出纠纷来,败的是皇帝陛下的兴致。
然而,不由分说的尉迟敬德转身便是一拳打在了李道宗的眼睛上,差点将他的眼睛打瞎,这场突如其来的闹剧让原本兴致勃勃的李世民顿时意兴阑珊。
李道宗是谁?出身宗亲的戍边名将,开国功臣公然殴打皇室宗亲,这放在哪朝哪代都是个严重的恶性事件。
尝侍宴庆善宫,时有班在其上者,敬德怒曰: “汝有何功,合坐我上?”任城王道宗次其下,因解喻之。敬德勃然,拳殴道宗目,几至眇。——《旧唐书·尉迟敬德传》
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其他朝代,等待尉迟敬德的,多怕是晚节不保这四个字。但李世民没有勃然大怒,按照史书的说法,李世民只是不高兴地叫停了夜宴(不怿而罢),但李世民接下来十分平静的一段话,却给了尉迟敬德前所未有的危机感。
“朕读《汉书》的时候,曾因为大汉开国功臣很少有善终者,而责备汉高祖;但现在看看你的行径,才知道当初韩信、彭越等人被杀,并非是汉高祖的过错。治理国家最重要的,只有赏罚二字。过分隆恩,不可多得,你好自为之,不要追悔莫及。”
太宗不怿而罢,谓敬德曰: “朕览汉史,见高祖功臣获全者少,意常尤之。及居大位以来,常欲保全功臣,令子孙无绝。然卿居官辄犯宪法,方知韩、彭夷戮,非汉祖之愆。国家大事,唯赏与罚,非分之恩,不可数行,勉自修饬,无贻后悔也。” ——《旧唐书·尉迟敬德传》
尉迟敬德也是个聪明人,他明白唐太宗这段话背后的意思。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八个字就像是紧箍咒一样深深刻在了尉迟敬德的脑海里,时时提醒着他规范自己的所言所行,这位张狂到险些万劫不复的猛将终于感受到了恐惧,也终于在恐惧中学会了低调与平和。
人生最后的岁月里,尉迟敬德和程咬金一样在家颐养天年,已经没有这么多仗可以打,如他们这样的老一辈将领也渐渐淡出战场,让薛万彻、苏定方等新生代武将挑起护卫国家重任。
曾自恃功高,不可一世的尉迟敬德谢绝了所有宾客往来,他专心致志于享受着王权富贵,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过上了富家翁的快乐生活。
于国,尉迟敬德浴血厮杀,舍生忘死;于君,尉迟敬德誓死效忠,不负帝王;于家,尉迟敬德宁舍公主,不弃糟糠……如此看来,尉迟敬德一生走过,瑕不掩瑜;谥号忠武,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