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百万人口长安城,唐玄宗如何拱手送给安禄山?起因:“平安火”消失

百万人口长安城,唐玄宗如何拱手送给安禄山?起因:“平安火”消失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6月,唐玄宗在杨国忠再三怂恿与唆使下,拒绝前线将帅提出的据守险要、持久疲敌、伺机出击的正确的战略方针,在完全不具备与安禄山叛军进行战略大决战的条件下,多次逼迫潼关主将哥舒翰贸然出关作战,哥舒翰虽然不同意,但是也不敢有违君命,只好领兵出关。

而身在长安城中的玄宗还满以为此役必稳操胜券,故终日悠闲自得地静候前线报捷的佳音。

1、“平安火”消失了

孰料六月初九,哥舒翰的部下飞马来长安告急求援,玄宗闻知惊慌失措,赶紧召见潼关来人,方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因为潼关是拱卫长安的最后一道屏障与门户,如果万一潼关失守则长安无险可守,门户洞开,对于安禄山叛军来说取之无疑于探囊取物。

玄宗对来人勉励慰劳一番,当即表示马上派人驰援潼关。

怎奈长安除禁军以外已无可征调之兵,最后只好将前不久临时凑集起来的、毫无任何战斗能力的3000监牧兵由李福德等统领赶赴潼关增援。

20万大军尚且一败涂地,几尽全军覆没,这区区由3000市井无赖、游手好闲之徒所组成的增援部队又能有多大作为!也只能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果真到了晚上,以往报平安的烽火不见了。原来唐朝制度规定,从潼关至长安,每隔30里设一烽火台,如无重大变故,早晚各点燃一次,向长安报告潼关平安无事,这称为“平安火”。

自安禄山叛乱,逼近潼关以来,长安城中的军民,每天吃过晚饭,就纷纷跑上高山,向东遥望着骊山顶上那最后的一座烽火台,当一缕火光终于在黑夜中升起的时候,人们便长舒一口气,知道又迎来了一个“平安”之夜。

这天晚上突然看不到骊山烽火台上的“平安火”,一时间全城鼎沸起来。

“平安火”突然消失,这说明潼关已经失守,长安城失去了屏障与门户,叛军骑兵朝夕即可驰至京城,因为潼关离长安城仅有300里路,人们多日的担忧不幸成了现实。

兵凶战祸,是人们最害怕之事,于是百姓们奔走相告,纷纷打点细软衣物,准备外出逃难。皇宫里更是乱成一团,这位45年来威风八面、不可一世的大唐天子,至此,才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惶恐与惊惧袭上心头。

2、唐玄宗为何要逃到四川?

潼关失守的第二天,玄宗清晨起来即命人赶紧召集宰相上朝议事,商量应急对策。

杨国忠“首倡幸蜀之策”,建议玄宗弃京前往蜀中避难。这是杨国忠处心积虑的安排,还在安禄山起兵兴乱之初,即开始谋划为自己准备退路,安排“后事”。

蜀中是他发迹之地,又身兼剑南节度使,遂命留守蜀中的剑南节度副使崔圆“阴具储偫,以备有急投之”。

杨国忠之所以力主玄宗“幸蜀”自有他的如意算盘,他对蜀中的情况不仅了如指掌,而且蜀中的官吏又多为他的部属或党羽,倘若玄宗真的同意“幸蜀”,非但可使他现有的地位与权利不可动摇,必要时甚至可以“挟天子以令天下”。

再说蜀中物产富饶素有天府之国美称,周围悉为崇山峻岭,内外险固,易守难攻,极为安全。

虽然,蜀中有许多避难的有利条件,但是,蜀中远离关中、中原地区,很难根据战场上敌我双方不断变化的态势,不失时机地领导组织富有成效的平叛战争。

因此,不难看出杨国忠提出的“幸蜀”之策,是彻头彻尾的逃跑。

此时早已如惊弓之鸟的玄宗,虽然非常不情愿做一个流亡皇帝,但是又一筹莫展,无计可施,无奈只好勉强应允。

玄宗同意到蜀中避难,偏安一隅,这又说明玄宗对抗击叛军、恢复失地和重整山河完全丧失信心。

3、君臣二人的“表演”

六月十一日,玄宗命杨国忠负责召集百官上朝议事,此时,杨国忠虽然已决意逃往蜀中避难,但却装得若无其事,只字不提。

先是装模作样地为国家遭受如此不幸而“惶懅流涕”,痛哭一场。

之后虚情假意地要大家献计献策,这时早已心慌意乱、六神无主的大臣们,都目瞪口呆,无言以对。杨国忠见状知道再这样继续下去也于事无补,遂决定利用这“最后一次”机会为自己开脱罪责,他说:

“人告禄山反状已十年,上之不信。今日之事,非宰相之过。”

在长安危在旦夕的关键时刻,杨国忠身为百官之长,不思如何全力抗敌,为国家排忧解难,反而借机发牢骚、泄怨气;明明是他完全出于个人一己之私利最后激反了安禄山,现在他却将责任全部推在玄宗身上,只是玄宗此时忙于逃亡,所以也无暇顾及与追究杨国忠的“放肆”与“大逆不道”。

这时潼关失守的阴影也笼罩着长安城的大街小巷,人们惊恐万分地四处奔走,不知去何处栖身避难,昔日车水马龙、喧闹繁华的长安城荡然无存,相反,映入人们眼帘的却是萧条冷落、恐怖惊惶。

罢朝后,杨国忠回到家里,怕夜长梦多,玄宗中途变卦,又匆忙要韩国夫人和虢国夫人速进宫面圣,无论如何要说服玄宗幸蜀。

弃京出逃毕竟不是一件体面的事情,为了混淆视听,玄宗又故意制造了一些假象以愚弄欺骗满朝文武。

六月十二日早朝,前来参加早朝的官员仅有往日的十之一、二,朝堂异常冷清。玄宗登上了勤政楼,下诏宣布他要御驾亲征,闻者莫不啼笑皆非。

继之,玄宗任命京兆尹魏方进为御史大夫兼置顿使,以京兆少尹崔光远为京兆尹,充西京留守,以宦官边令诚掌管宫闱管钥,还藉口剑南节度大使颍王李璬将赴镇就职,令剑南道做好迎接的准备。

其后,玄宗心中异常烦闷焦躁,遂信步登上花萼楼,命人置酒作乐,借以排遣郁闷。

饮宴间,善于水调的乐队唱起了李峤的《汾阳行》:

“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惟有年年秋雁飞。”

玄宗听罢,愈发感到凄凉悲怆,不禁潸然泪下。过了一会儿玄宗问周围的人说:“这是谁写的诗?”回答说是武则天时的宰相李峤,玄宗叹息说:“李峤真是才子啊!”没等曲终,玄宗就怅然离去。

4、悄然逃离长安城

当天夜间,玄宗急忙召见亲信侍卫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命令他集合六军将士整装待命,同时又对六军将士予以厚赏,以示信任与重用。继之,又从闲厩中挑选了900匹好马良骥。这一切,都是在绝密状态下进行的,“外人皆莫知之”。

六月十三日黎明时分,当长安城中的人们还在睡梦之中,皇宫的西门延秋门已被悄悄打开,一队人马潜行出走。这队人马之中有大唐天子玄宗与贵妃及其韩国、虢国、秦国三夫人、皇子、妃子、皇孙、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陈玄礼,此外还有亲近宦官与宫人。

其他住在别宫的嫔妃、公主、皇孙等,由于来不及通知他们,就都委弃不顾了。

当玄宗一行人在朦胧的曙色中路过左藏库时,杨国忠恶狠狠地要命人放火烧掉。

玄宗虚情假意地制止说:

“贼来不得,必更敛于百姓;不如与之,无重困吾赤子。”

史载玄宗在此危急之时犹能怜悯其子民,实际上,玄宗果能如此怜悯百姓,励精图治,能克有终,又怎么会出现安禄山叛上作乱,致使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呢?

待至天亮,人们尚蒙在鼓里,对玄宗一行背弃他们早已出逃还一无所知。有的官员同往日一样照例早朝不误,待至宫门,一切都依然如故,用于计时的刻漏滴水的声音仍旧有规律地滴滴答答,三卫仪仗亦整齐威严而立,守卫着皇宫的安全。

突然宫门打开了,宫女们从门内蜂拥而出,一个个狂呼乱叫,说皇帝已经走了,但是谁也不知道皇帝去了哪里。

皇帝出走的消息迅速传遍了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对于长安城中的人们来说不啻“晴天霹雳”,他们从未想过皇帝会抛弃他们不顾而偷偷出逃,一种强烈的被欺骗与愚弄的感觉涌上心头。但是,这种感觉很快即被一种难以用言语表述的“浩劫”将至的极度恐惧所替代,于是王公贵族、文武大臣及百姓纷纷携带家小逃往山谷。

与此同时,长安城居民区的110个坊也发生了骚乱。一些不法之徒乘火打劫,宣泄他们的不满与愤怒,他们成群结伙闯入王公贵族的府邸,洗劫一空。

更有甚者冲进皇宫,有的人竟骑着毛驴在大殿中走来走去,如入无人之境。这些歹徒在把左藏大盈库抢光之后,又一把火烧掉。整个长安城陷入了完全失控的混乱状态之中。

负责长安守备的崔光远与宦官边令诚见大势已去,为保全他们自己的身家性命,不惜认贼作父,卖主求荣,遂派使者前往东都洛阳向安禄山投降,并拱手献出皇宫的管钥。

5、长安城大屠杀

当崔乾祐攻陷潼关后,安禄山认为玄宗君臣会倾全力死守长安,届时将有一场殊死的大决战,所以他命令暂且按兵不动,原地待命。

不想玄宗会如此轻率地放弃长安,更没有料到他逃跑得如此之快。

整整过了十日,安禄山才派遣孙孝哲率叛军进占长安。由于长安已是一座完全不设防的城市,所以,孙孝哲所率叛军兵不血刃地进入了长安城。

同时,任命张通儒为西京留守,崔光远为京兆尹;复命部将安忠顺将兵驻扎于长安宫苑中,以镇关中。孙孝哲素为安禄山所宠信,其地位与安禄山的心腹谋士严庄的地位不相上下,并且常与严庄争权夺势。这次他奉安禄山之命负责监督关中诸将,连张通儒亦受他节制。

孙孝哲生活奢华靡乱、残暴嗜杀,即其同党亦望而生畏。

孙孝哲进入长安后,便奉安禄山之命,在长安大开杀戒。

先派兵搜捕未及出逃的唐廷的百官、宦官、嫔妃、公主、宫女等,每抓获百人,即派兵押送洛阳。王、侯、将、相凡追随玄宗弃京出逃而家留在长安者,皆满门诛杀,即使在襁褓之中的婴儿亦惨遭杀害。

继之,又先后惨杀玄宗的妹妹霍国长公主、永王妃、驸马杨驿以及皇孙、郡、县50余人,悉剖腹刳心,以祭祀安禄山的长子安庆宗。

杨国忠与高力士的党羽及安禄山过去所憎恶之人,悉被一网打尽,暴尸街头。更令人发指的是,有的竟被用铁棍敲开天灵盖,脑浆四溢。

整个长安城内,血流满街,一片恐怖肃杀之气。

6、教坊清流

玄宗酷爱音乐舞蹈,从前在长安宫中宴饮时,乐舞规模宏大,极尽奢华,安禄山悉亲眼目睹,“见而悦之”。因此,在长安沦陷后,他立即派专人前去搜捕乐工、歌舞宫女,并将宫廷中的乐器、舞衣、舞马及犀、象等悉数运到洛阳,供其享用。

不久,安禄山在洛阳宫苑中的凝碧池,大张宴饮,酬劳群臣。

继之,宴会开始,安禄山吩附奏乐,那些被强押解来的梨园子弟,悉怨恨安禄山及其叛军,如果不是安禄山叛上作乱,他们也不会被闹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屡遭凌侮,哪里有心思为自己的仇人演奏,只是勉强应付。在演奏时触景生情,相视流泪,觑欷不止。

那乐声听起来音调低沉哀怨,倒像是有人在哭泣。安禄山见状大为扫兴,遂派武士披坚执锐,胁迫乐师们演奏否则处以极刑。

乐工雷海清不胜怨恨,遂折断琵琶上的全部琴弦,而后将琵琶掷于地下,向西跪拜恸哭,安禄山勃然大怒,便命卫士将雷海清拿下绑到试马殿前,然后将其肢解残杀。

被拘禁于菩施寺的著名诗人王维听到了乐工雷海清不畏强暴、壮烈殉国的可歌可泣之事后,悲愤不已,遂奋笔疾书七绝一首,名为《普施寺私成口号》: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更朝天?秋槐落叶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在长安被拘的乐师,有一些被带到洛阳,其中有不少认识王维,常到普施寺来探望养病中的王维。见到这首七绝诗后,便相互传诵。

最后一直传到灵武唐肃宗的耳中。肃宗因此也知道了雷海清的事迹。长安收复后,肃宗旌表追赠死难的大臣,其中亦有雷海清。同时将“附逆”的唐朝官员分别定罪,王维亦因陷于贼中并接受“伪职”而要受到惩处。

他的弟弟王缙上书请求削去自己的官爵,为王维赎罪。同时肃宗也记起王维有凝碧池一首,深陷贼中还能不忘故主,足见其对大唐王朝还是怀有忠心,因此,法外施恩予以从轻发落,仅降职为太子中允。

与此同时,安禄山还命孙孝哲以追缴宫中散失财物为名,纵兵在长安城中抢掠三日,复令官吏藉口追赃穷治,以至“铢两之物,无不穷治,连引搜捕,支蔓无穷,民间骚然。”长安城中的百姓经此“浩劫”,不仅家中财物悉被洗劫一空,而且被折腾得人心惶惶,鸡犬不宁。

7、附逆的官员

这时,一些寡廉鲜耻、贪生怕死的唐朝官员公然向安禄山投怀送抱,讨好献媚。

诸如曾官至宰相的陈希烈及故相张说之子张垍、张均兄弟。

张垍前因涉嫌泄露欲任安禄山为宰相的机密而被贬官外放,直至安史之乱爆发前才被召还。玄宗仓皇出逃时,朝臣多不知晓,故只有宰相韦见素相随。六月十四日,玄宗一行奔至咸阳,对高力士说:“昨日仓皇离京,朝官不知所诣,今日谁当至者。”

高力士答道:

“张垍兄弟世受国恩,又连戚属,必当先至。房琯素有宰相望,深为禄山所器,必不此来。”

就在这一天,房琯风尘仆仆,出人意料地来到了玄宗的面前,玄宗赶紧问张垍、张均兄弟的下落,房琯告诉玄宗张氏兄弟曾与他及韦述等人一起出城,欲一齐护驾入蜀。但是走到城南十数里的山庙处,张氏兄弟俩人遂以家属仍在城中放心不下而中途折返。

不久,张垍、张均兄弟伙同陈希烈等人投降了安禄山,安禄山见状大喜过望,当即任命他们兄弟为宰相,其他投降的唐朝官员亦被逐一授予伪官。

一时间,叛军声势大振“西胁汧、陇,南侵江、汉,北割河东之半。”

8、安禄山的失策

安禄山叛军夺取潼关后,本应挟“潼关决战”大胜之余威,一鼓作气,兵锋直指长安,如果这样玄宗君臣就有可能成为阶下囚,这段历史亦可能重写。

但是眼光短浅、胸无大志的元凶安禄山却害怕与唐军再进行生死之战,命令叛军按兵不动,原地待命,结果贻误了不可多得的战机。

十数天后才迟迟进入长安,进入长安后,又专以抢掠财宝为务,志在杀人复仇为快,而没有乘胜追击,一举俘获玄宗君臣,致使再一次贻误了有可能改写整个唐朝历史的宝贵战机。

所以,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在评论此事时认为:

“然贼将皆粗猛无远略,既克长安,以为得志,日夜纵酒,专以声色宝贿为事,无复西出之意,故上得安行入蜀,太子北行亦无追迫之患。”

其结果不仅使唐朝廷获得了喘息机会,而且亦使唐朝廷其后卷土重来、东山再起获得了休整积蓄的宝贵时间。

实际上,这亦是安禄山及其叛军前途命运的一个转折点,其后的失败在此也埋下了伏笔。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安禄山,杨国忠,起因,长安,叛军,潼关,人们,平安,蜀中,唐玄宗,观点评论,安禄山,杨国忠,长安城,潼关,玄宗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安禄山,杨国忠,起因,长安,叛军,潼关,人们,平安,蜀中,唐玄宗,观点评论,安禄山,杨国忠,长安城,潼关,玄宗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安禄山,杨国忠,起因,长安,叛军,潼关,人们,平安,蜀中,唐玄宗,观点评论,安禄山,杨国忠,长安城,潼关,玄宗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