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隋文帝、隋炀帝父子为什么搞科举制?隋唐的科举考试主要考什么?

隋文帝、隋炀帝父子为什么搞科举制?隋唐的科举考试主要考什么?

题记

隋文帝父子特别爱“折腾”,隋朝虽然只有短短38个秋,可贡献却不少,除了在基建方面修大兴城长安、建东都洛阳、筑大运河外;还在上层建筑上出台“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科举制的“发明者”隋文帝父子,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用公平竞争的方式,择优录取,先进性不言而喻。

那么,隋文帝父子为什么要搞科举制?有哪些进步性和国际影响力?别急,且听小编细细道来——

“九品中正制”,门阀垄断官场

科举制之前的人才选拔是九品中正制,就是把人才分为九等。

朝廷设置“大中正”,各郡设置“中正”,用这些既“中”又“正”的中正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由最低的“下下品”到最高的“上上品”,一共九个等级。

九品中正制的特点是直接推荐,不考试。比如反抗隋炀帝的积极分子杨玄感,他的出道是凭借父亲杨素的军功,直接被推荐做二品高官“柱国”的。

用现在的视觉看,没经过考试得到的官位,一定不公平!

确实如此!

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人才的大权在门阀的代言人“中正官”手里,代表朝廷的吏部也只能按照各地大小中正官报上来的选拔和评定材料任用。

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崔、卢,南方的王、谢子弟,乳臭未干就成为高官,他们做官根本不需要竞争,甚至连起码的文化修养都不需要!

以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为例,他是“官二代”+“富二代”,在当时就有“王与马公天下”之称,“中正官”推荐的当然是“上品”,直接出任“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人家不是靠军事才能出神入化,而是靠拼爹。

再如名门望族的谢安,年轻时靠举荐直接做官,做了一个月就辞职不干了,直到40多岁,因战争需要又东山再起,后来出任宰相。

九品中正制的结果是门阀垄断了官场,能被评上“上品”的人才不是水平高,而是家境不一般!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改革派人物隋文帝首试科举考试

所谓科举,“科”就是分科考试;“举”就是选拔人才。

隋文帝即位后,正式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公元598年,隋文帝宣布设立“志行修谨”和“清平干济”二科,前者考核德行,后者考核才能。看来古代统治者对德才兼备的人才的渴望。

科举制度的结果就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之前,当官靠举荐,只要有权有势,不愁没官做,至于德、才,统统可以造假。

隋唐时期,常见的科目主要有明经科、进士科、秀才科。

明经科主要考儒家经典,最简单

明经科主要考对某一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最简单。

比如《论语》中的“有朋自远方来,( )”,只要填了“不亦乐乎”就能得分;

再如《中庸》中的“凡事预则立,( )”,只要填“不预则废”就得分。

明经科有标准答案,属于填空题,只要死记硬背,鹦鹉学舌,不需要领会,就能得分。因此,通过这一科的占比最大,可是性价比不高。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著名宰相狄仁杰就是通过明经科的。

《旧唐书》这样记载:“(狄仁杰)后以明经举,授汴州判佐”,后来,狄仁杰考中了明经,朝廷授予他汴州判佐的职位。

科举制施行后,很多人笑了。它冲破了世家大族的垄断,不仅只有王家、谢家可以做官,寻常百姓通过考试也可以。那些目不识丁的官二代再也不能作威作福了。

进士科主要考对时政的看法,难易适中

一般认为,隋炀帝设立“进士科”考试,根据“试策”取士,作为科举制度正式产生的标志。

所谓“试策”,就是对时政的看法和应对方略。

杜甫之所以选择相对容易的明经科,实属无奈,因为他考了两次进士科都落榜。

《新唐书》记载到:“举进士不中地,困长安。”杜甫应进士科没考中,困局于长安。

于是,杜甫只好选择明经科先混个文凭,管他是不是985呢。

当然,科举考试也有区别,相对于明经科的填空题,容易些;进士科就不那么容易考,到了唐朝,“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50岁考取进士属于年轻的进士;30岁考取明经属于老明经,难易程度可见一斑。

当然,还有最难的!

秀才科考治国方略,最难!

隋朝除了明经、进士2科,还有“秀才科”。

秀才科考治国方略!

先考“试策”,再考“杂文”;而进士科只考“试策”,不考“杂文”!

一个“试策”就难道不少英雄汉,主要考治国方略,有经纬大才的姜子牙、张良、诸葛亮他们或许能考中;除此之外,还考“杂文”,题目往往是模拟名人名篇,难度很大。

秀才科需要应试者具有很高的学识,秀才科太难了!录取标准很高,隋朝37年的历史中共录取了十多个人。

虽然秀才最难考,等级最高,但秀才可遇不可求,通过的几率太小!到唐太宗时便废止了;

后来,好多文人之所以秀才长秀才短的,有语言贿赂的成分,叫得多了就贬值了,成了“生员”的代名词,就像今天称呼年轻女性“美女”,管她是否真的漂亮!

通过科举考试后,还需要职业考试

通过明经科、进士科考试,仅仅相当于一条腿迈进官场,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而已。

要想做官,还需要通过吏部的考试才行。

虽然,当时考中的也就是给个县尉、功曹等九品小官,他们在当时政治上并不占重要地位,但对后世有重大影响。

科举考试有点像今天的公务员选拔,仅有大学学历不能当公务员,还需要通过公务员考试。

科举制度开创了公务员制度的先河。科举制度在18世纪欧洲启蒙的时候流入欧洲,形成了近代的文官制度——公务员制度。

隋唐的科举,除了有规律封是常设科目外,还有“特科”(临时性的)。

什么时候颁布,完全看皇帝的心情,比如“XX杯诗词大会”,白居易就是靠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走大运发迹的,他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也成了千古名句。

结语

虽然,科举制度的初心,是打击门阀,加强中央集权。但也为普通百姓的子弟做官开了个“口子”:贵族和高官子弟可以通过门第关系做官;普通子弟经过科举考试做官。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隋文帝,秀才,考试,明经举,杜甫,父子,人才,隋炀帝,九品中正制,经科,观点评论,隋文帝,科举,杜甫,进士科,明经科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隋文帝,秀才,考试,明经举,杜甫,父子,人才,隋炀帝,九品中正制,经科,观点评论,隋文帝,科举,杜甫,进士科,明经科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隋文帝,秀才,考试,明经举,杜甫,父子,人才,隋炀帝,九品中正制,经科,观点评论,隋文帝,科举,杜甫,进士科,明经科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