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赖社稷之灵,国已有君,自分一腔抛热血。竭股肱之力,继之以死,独留清白在人间。”
读书时学到一首诗,名叫《石灰吟》,出自明朝忠臣于谦之手。其中两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让人印象深刻,一代忠臣借着歌颂石灰,将心中最执着的价值观倾注于这首诗中。功名利禄、利益权谋对于谦来说不算什么,连粉身碎骨都不怕的人,又怎会在意身外之物,他所追求的不过是离开也要将清白还于人间。就是这样一位明朝肱骨之臣,结局却十分凄惨,被奸佞污蔑后死于斩首极刑。明朝忠臣于谦被冤杀后,朝廷下令抄家,由锦衣卫负责。一向铁血无私的锦衣卫,都忍不住在抄家时替这位刚正不阿的大人落泪,太后知晓于谦被冤杀后,更是悲愤绝食。
于谦的才,世人皆知。他出身于杭州的书香门第,从小接受的都是极正统的教育,成长于一个高风亮节的环境。于谦比同龄人更有大局观,他从小就志向远大,家境优越却从未有一刻懈怠。所以年仅23岁就考中进士,得以入朝为官。又因才华出众,刚入仕就得了个御史的职位,这个岗位在明朝可不一般,下可监察百官,上可督促帝王。无论是打仗、科举这样的国家大事,还是皇帝娶老婆、太子立妃这样的帝王家事,御史都可参一言。可见明宣宗有多赏识他,让他刚入朝为官就做这样重要的事情。
所以于谦一开始的官运是很多人羡慕不来的,同时他的能力也让人不得不服。他助明宣宗平叛乱,起兵谋反的不是别人,正是宣宗的亲皇叔、明成祖朱棣的嫡亲儿子,当时被封为汉王的朱高煦。作为曾经的皇位候选人,朱高煦心气高傲也擅长领军打仗,但却在谋反失败后被于谦这样一个文臣骂得抬不起头。后来皇帝派于谦到江西去做巡按,于谦果然不负皇恩,不仅在当地政绩卓著,而且深得民心,还收获了一众仰慕其人品德行的官场好友。
这样的于谦,怎么可能不高升。宣德五年,明宣宗破格提拔于谦为兵部侍郎,同时派他去河南、山西出差。一番大刀阔斧的动作之后,于谦所到之地,可以说是奸佞全消。百姓高呼天子万岁,能人忠臣纷纷像于谦靠拢,天子远在京都仿佛都能听到于谦的贤名。所以明宣宗在位期间,于谦官运亨通,得以施展自己的抱负,做了很多为国为民的好事。
于谦的忠,举世闻名。明英宗御驾亲征讨伐蒙古瓦剌部被俘之后,于谦作为朝廷重臣以力挽狂澜之势,迅速稳住京师局面。危难之际,于谦没有把持朝政,而是迅速辅佐明代宗登基。“国不可一日无君”,于谦比谁都清楚这个道理,但是突然被送上帝位的明代宗似乎不甚清楚。面对危机四伏的江山,他能依靠能信任的人寥寥无几,是于谦帮他铲除奸党、稳住局面,又殚精竭虑地助新帝熟悉朝堂事务、辅佐朝纲,这才让朱代宗暂时坐稳了江山。
面对这样的局面,若换作常人,早就狭天子以令诸侯了。但于谦不可能做出这样的事,他将风骨气节视作生命,为一己之力谋权的他能做,但他绝不会做。不为别的,就为这他守护了大半辈子的大明江山和黎民百姓。后来被俘的明英宗回朝,并在明代宗驾崩后取代原定的太子,顺利登上帝位。这位曾经将于谦视作忠臣的君主,却不敢再用他了。
奸佞当道、君心似海,于谦被奸党随便编了个罪名下狱,奸党细数其莫须有的罪名,不过是担心百姓再一次联名上书,担心藩王、朝臣再次为于谦作保。明英宗心里比谁都清楚于谦的忠心,但他为了自己能名正言顺地再次登上帝位,就必须扫除于谦这个刚正的障碍,算是历经了三朝的忠臣于谦最终被下令处死。
锦衣卫抄家时,才发现这位功勋卓著、位居一品的朝廷重臣家中,竟没有多余的钱财,一时间也忍不住感慨落泪。皇帝有意隐瞒,当朝皇太后一直不知道于谦下狱将被处死,骤然得知消息后悲愤交加,以至于绝食表现自己的愤怒和悲痛。后来,明英宗后悔了,于谦死后他才发现,放眼整个朝堂,竟无一可用之人,但一切为时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