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知道封建王朝给君主定庙号是很讲究的,比如开国皇帝(初代目)在死后往往被尊为太祖或者高祖(就比如说汉高祖、唐高祖、明太祖等等),意思即为王朝的老祖宗和奠基之人,而初代目死了之后接任的二代目庙号往往是太宗(比如唐太宗、宋太宗等等),后世子孙们对于君主庙号确定是严肃而端正的(毕竟是对先人一生的评价嘛),太祖之后是太宗,依次排列秩序井然。君主的庙号和功绩威望没有任何关系,就算你李世民功劳再大,再英明神武,给的庙号照样是太宗,你也别想成为祖,所以咱们可以说“一祖一宗”几乎是王朝的标配。
也有同学对此提出异议,这所谓的“一祖一宗”模式有很大问题,比如说东汉的刘秀庙号就是世祖,加上刘邦就有两个祖。清朝就更牛叉了,除了清太祖努尔哈赤外还有两个祖!一个清世祖顺治,一个圣祖康熙,三个老祖就问你怕不怕!
这个锅就得由嘉靖帝来背了。
过了这么多年,其他皇帝都没改,朱厚熜着哪门子急想着要给朱棣改庙号呢?
当了皇帝之后的朱厚熜并不满足,他可是个大孝子,既然我当了皇帝,那我老爹也应该是皇帝啊!所以刚登基不久的朱厚熜立即着手追封老爹兴献王朱祐杬为皇帝,为此也引发了明朝著名的“大礼议事件”。
在大臣们看来你老父亲就是个普通藩王,怎么可以当皇帝呢!于是皇帝和文官集团们就“谁才是我的亲爹”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按照宗族法理来说明孝宗是朱厚熜的皇考,但是嘉靖皇帝不愿意认这个爹,所以双方就嘉靖生父的尊号撕得不可开交)。经过三年多的拉锯战,在廷杖和降职的双重攻击下嘉靖皇帝获得了最后的胜利,将父亲兴献王朱祐杬加尊为献皇帝,生母则被封为兴国皇太后,至于本应该是自己亲爹的明孝宗朱祐樘则改称为“皇伯考”(就是伯父的意思)。
明朝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增加,祭祀皇帝的数目变成了9位,作为明朝的第十一任皇帝,太庙的9个位置已经满了,根本就没办法把老爹的牌位移入太庙,所以必须要先移一位皇帝进偏殿才能给老爹腾出位子。
那移谁呢?太祖作为老祖宗当然是不能动的,这叫“万世不祧”,并且永远要放在最中间。太祖不能动,那就只能动太宗朱棣了。
但朱棣也够呛啊,人家起兵靖难夺了侄子的江山才有你们这些后代当皇帝的机会,不然你们永远就是个藩王而已,再加上朱棣雄才大略,就算朱厚熜再不要脸,恐怕也不敢把这个老祖宗给移出去。既然如此那就只能移别人了,这样又违反了“亲尽则祧”的老规矩,朱厚熜还必须要找出个借口来说明自己为什么不把朱棣移出去........
那么朱厚熜出于什么原因要尊朱棣为成祖呢?其实也和老爹有关,自己老爹没有真正做过皇帝,所以朱祐杬没有进入太庙的资格,朱厚熜只能在太庙边上单独建了个不伦不类的世庙祭祀,但他始终不死心,于是剑走偏锋来了一出恢复“明堂”制度。
所以您看明朝之所以出现了两个祖,就是因为朱厚熜因为一己之私玩弄小动作的结果,您别看嘉靖帝颇废了一番苦心,天国的朱棣可能对这个结果不怎么满意,毕竟从太祖到太宗代表一脉相承,而朱棣另取一脉,这不就正好说明了自己这个皇位是抢了侄子朱允炆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