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宋辽在1005年《澶渊之盟》后真的和平了百十年吗?
并不是,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国,随即北宋发动了三次对西夏的战争,在三川口、好水川、定川三战中,北宋都惨败而归,此时的西夏向辽国称臣,辽国遂于1042年派大军兵临北宋边境,逼迫北宋增加对辽国的岁币,史称“重熙增币”,也称为“清理增币”。
而这,只是宋辽矛盾的一个小小的插曲,横在宋辽之间的最大心结,不是“重熙增币”那加在北宋身上的岁币银10万两、绢10万匹,而是宋辽边境的“燕云十六州”。
除此之外,还有西夏的因素,这些都导致宋辽关系并没有史书上描写地那么和谐。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辽国行将就木时,北宋要主动联合金国进攻辽国。那么,这两个因素是如何影响了宋辽的和谐的?静夜史认为:
1、关于燕云十六州的国家统一问题
936年,后晋太祖石敬瑭为了争取契丹支持,主动认辽太宗耶律德光为父皇帝,并且将燕云十六州地区割让给辽国。
燕云十六州是华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的重要分界线,也是两大地形区的重要缓冲,再加上这里是中原王朝传统的养马基地,因此这里的战略价值不言而喻。
更重要的是,从秦汉以来的长城等国防设施基本都从燕云十六州穿过,这就意味着燕云十六州是中原王朝的重要屏障,而一旦失去,北方边境就相当于不设防!
所以此后,中原王朝一直渴望能有机会夺回燕云十六州。
后周建立后,世宗柴荣曾北伐夺回两州,但是因为英年早逝,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工作功亏一篑。北宋建立后,赵匡胤为了收回燕云十六州,曾在宫内设置“封桩库”,为收复燕云十六州做两手准备,但是很可惜,赵匡胤也是壮年而逝。
北宋真正开始进行收复工作的,是宋太宗赵光义,可惜赵光义志向远大但能力不足,两次北伐都惨败而归,从此患上了“恐辽症”!
收复失败后的后果就是,辽国开始不断南下。1004年,辽国直接杀到了黄河边上的澶州城,将宋真宗吓得够呛!
1005年,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双方握手言和。北宋每年给辽国银10万两、绢20万匹。
按说此时就应该偃旗息鼓了,并没有,心惊胆战的北宋并没有放弃对辽国的警戒,相反,北宋在太行山以及华北平原的北部大规模种植柳树,这不是植树造林绿化荒山,而是以柳树阻挡辽国的铁蹄,而在东部地区,北宋开挖运河,配合原有河网形成水网防御体系。
可以说,北宋并不轻松。
因此,让北宋忘记燕云十六州的屈辱,一心一意搞建设,聚精会神谋发展基本是不可能的!
终于,1115年,女真崛起,辽国被削弱,北宋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机会终于来临。所以北宋开始联合金国攻打辽国。
不过北宋的战斗力是真不行,进攻战败的辽军都能被反杀,所以让金国看清了北宋虚弱的本质,于是灭辽两年后,金灭北宋!
2、关于西夏的宋辽国际争端
西夏的历史并不悠久。
878年,黄巢起义爆发,党项人因平叛有功,首领拓跋思恭被封为夏国公,赐姓李。
907年,唐朝灭亡后,西夏左右逢源,不仅没有被中原地区吃掉,反而得到大量封号。
北宋建立后,赵匡胤开始谋划对党项的削权。他封党项首领李彝殷为守太尉,死后还赠太师封号。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手段开始激进。982年,赵光义令李彝殷孙子李继捧迁居开封,由亲宋的李克文继位。然而,就在宋朝即将兵不血刃吞并党项时,李继捧族弟李继迁趁机逃走。
宋军追击无果。李继迁开始投靠辽国。此时正愁南下无望的辽国立刻封李继迁为夏国王,并赐予3000匹马。
后李继迁被吐蕃暗算挂掉,他的儿子李德明再次开始左右逢源。并且,李德明开始向西、南大范围扩张,拓地千余里。
李德明的儿子,就是李元昊。
一直以来,北宋都认为西夏是自己的内部事务,但是辽国的参与让北宋十分不爽但又无可奈何,“重熙增币”就是辽国借宋夏战争北宋兵败趁机讹诈的事。
此后,在《澶渊之盟》中握手言和的宋辽双方在西夏开始了新的博弈,而西夏也终于成了横亘在宋辽之间的国际争端!
1068年开始,北宋名将王韶开始主持征服青藏高原羌塘地区的战争,史称“熙河开边”,由于此时北宋正在进行“王安石变法”,因此此次军事胜利被看做变法的重大成果。
熙河开边对西夏形成了战略包围,西夏的形势更加被动。但是随着变法失败,司马法上台,收复的西夏土地又被拱手让出。直到1103年,北宋才开始重新经营羌塘地区。
宋徽宗继位后,推行“绍述政治”,重拾宋神宗时期的积极政策,在西北大力拓边,重新恢复了宋神宗时期的版图。宋徽宗的开拓将西夏打得不成人形,这让辽国十分紧张,辽国曾干涉宋徽宗的开边行动,但宋徽宗还是顶住压力联合高丽和金国,以图一举趁辽国衰落夺回燕云十六州。
不过,很快金国灭辽,北宋也在金国的铁蹄下走向灭亡!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