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热播的明朝历史剧《山河月明》,皇帝朱元璋与太子朱标的关系,与寻常百姓家的父子没什么两样,父慈子孝、其乐融融,完全没有皇家的无情无义和刀光剑影。
很多人都在批评《山河月明》与真实历史差距甚大,但就朱元璋与朱标关系这一点上,与真实的明朝历史大体一致。朱家父子的真实情况,确实感情深厚、关系融洽、彼此信任。
隋朝太子杨勇,能力出众性情宽厚,却没能逃脱被废被杀的命运;唐朝太子李建成,文韬武略丝毫不逊色秦王李世民,最终喋血“玄武门”身首异处。
隋、唐两位首任太子下场凄惨,表面上看是因为有个厉害的弟弟,但根源还是皇帝与太子的关系出了问题,信任裂痕,导致太子地位不稳,才让人有可趁之机。
唐玄宗李隆基的太子后来的唐肃宗李享则更为可怜,当了近20年的太子,每日忍气吞声、提心吊胆,皇帝老爹时时提防、处处打压也就算了,还纵容、指使奸相李林甫,无休无止地设计陷害、欺压凌辱,憋屈、恐惧、痛苦,绝非常人所能忍受。
清朝的太子胤礽,被康熙皇帝立了废、废了立,动不动喊打喊杀,一个原本出色的皇子,硬生生地被折磨出一个精神病人来。
朱标9岁被立为吴王世子(那时朱元璋还未称帝),13岁被立为皇太子,22岁开始监国。猜忌心格外深重的老皇帝朱元璋,对自己的儿子却是无比的信任,几乎所有的军国大事都交给朱标处理,除非特别重大的政务才会亲自过问。朱标因此在朝廷威信极高,深得人心,但老皇帝丝毫没有为太子夺权篡位的忧心。
可千万别想当然地认为,太子朱标性格仁慈,在朱元璋面前只会唯唯诺诺,只是老皇帝在前台的傀儡,其实年轻的太子朱标不但敢坚持己见,与朱元璋发生分歧时,更是直言相告、据理力争。
晚年的朱元璋,猜忌日重,待人严苛,对待朝廷官员更是严刑峻法。深受儒家教育的朱标则宽厚仁爱,主张行王道、施仁政,许多治国理政的理念都与朱元璋迥异,身为太子的朱标,经常当面规劝老皇帝,匡正其过失。朱元璋对此不但不生气,反而欣赏有加,信任不减。
一个马背上打江山的皇帝,一个正当盛年的太子,朱玩璋与朱标的父子关系能处成这样,纵观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实属屈指可数,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
朱标是个好人,从小讨人喜欢,虽贵为太子,却慈善和蔼、品行端正、成熟稳重,识大体顾大局,天生就是一个做皇帝的好材料。
朱标是个好大哥,对其他皇子友爱照顾,真心关爱呵护,几个弟弟如秦王、晋王、燕王、周王等人,曾多次犯有大错,都是朱标在皇帝面前调和求情,才让他们免受责罚。《明史》对朱标有过如此评价:
太子为人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
朱标正是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嫡长子,患难夫妻在人生的艰难时刻生下的第一个儿子,意义特殊、犹为珍贵。马氏对朱标这个儿子,十二分的满意,宠爱有加、精心呵护,无形中增加了其在朱元璋心中的份量。
史书中曾记载一个小故事:有一天朱元璋正准备对犯错的大臣大开杀戒,太子朱标急忙劝谏,朱元璋不听,生气地说道:你以为我想杀人,还不是为了你好,我将天下的坏人都杀了,你将来才好当这个皇上。可朱标却怒怼说:“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什么意思啊?有怎么样的皇帝,就有怎么样的臣民,天下有坏人是因为有不好的皇帝。朱元璋听闻大怒,拿起椅子就朝朱标砸去,椅子没砸中,继续追着朱标打,朱标有意无意地将“马皇后背着朱元璋逃命”的画像掉在地上,朱元璋看到后,怒气顿消。
朱元璋家庭极度贫困,从小给地主放牛讨口饭吃,15岁那年一场瘟疫父母双亡,为活下去到黄觉寺出家做苦力,17岁那年寺院的日子也不好过,只有离开寺院流浪乞讨活命,25岁被逼无奈参加郭子兴的红巾军,从此开启了东征西讨的军旅生涯。
从军后找机会脱离郭子兴单干,征定远、下滁州、占和州,攻应天,终于拥有了以应天为中心的一席之地。之后灭陈友谅,逼杀张士诚,降方国珍,一统江南。
但,战事还远没结束,吴元年又令25万大军北进中原,攻天津、陷通州、占大都,元惠宗逃上都,长城以内据为己有,天下平定。之后又13次北征漠北,直至元朝的残余势力全部消亡。
朱元璋跌宕起伏的经历,波澜壮阔的人生,让他对自己的能力和影响力充满自信。他始终相信,只要有他在,大明的天下无论是谁,都不可能兴起风浪,大明的江山,永远掌握在他的手心里,任谁也偷不走抢不去,包括自己的儿子。
汉高祖刘邦逼着几个异姓王造反,尔后逐一消灭干净;宋太祖赵匡胤手段文明一些,召集一帮大将在酒桌明说“放弃手中的兵权,保你们一生富且贵”,是谓“杯酒释兵权”。朱明璋不想学刘邦,他想保全一帮老兄弟的情谊,更不想学赵匡胤,“兵权本就是咱家的,凭什么求着他们!”。
不想学现成的,只有自己创造出一条新路来。朱元璋借丞相胡惟庸图谋不轨一案,几兴大狱,“胡惟庸狱”延续十年之久,株连王公贵族几十家三万多人,连自己的“萧何”李善长也被赐死。
胡惟庸案刚刚消停,朱元璋又兴起“蓝玉谋反”案,大将蓝玉被处死,大规模清洗株连重新开始,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莞伯何荣以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两万五千余人被株连其中。
“胡蓝之狱”后,朱元璋意犹未尽,翻了翻功臣名录,仍有不放心的主,于是颍国公傅友德、定远侯王弼、宋国公冯胜先后被借故赐死。
至此,明初的开国功臣被杀戮殆尽,会打仗能打仗的将军们被杀了干净,这也间接导致了“靖难之役”时,建文帝朱允炆无将可用,让燕王朱棣长驱直入夺了江山,正所谓“天道有轮回”。
朱元璋顿觉天塌地陷,心头涌出从未有过的孤独、无助和悲凉。
伤心痛哭之后,将这个给予厚望的儿子,安葬在自己的陵寝旁边,即为明东陵,谥号“懿文太子”。
太子朱标去世,老皇帝朱元璋重新选择大明江山的继承人:一个是年幼柔弱、不谙世事的皇孙,一个是正值壮年、能力出众的儿子。
他义无反顾地放弃了儿子、燕王朱棣,选择了朱标的嫡次子朱允炆,将他对儿子朱标的这份深深父爱,延绵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