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41年十二月,南宋都城临安,西湖畔。
一夜雪花舞,至天明已是白茫茫一片,世界仿佛又重新陷入混沌之中。
风雪中,远远走来一行人。为首一位,身形魁梧,他眉目清朗,几缕长须,两鬓已是白发丛生。他,便是抗金的英雄岳飞。
岳飞心中清楚,他那传奇般的一生即将画上句号。他的一生都在抗争,他曾背刻“精忠报国”,他也曾在大河之畔高歌《满江红》,曾经所向无敌的金军被他打成了抑郁。
可现实有时就是这么魔幻:不久前还在前线为皇帝拼命,立志直捣黄龙;转眼没过多久,皇帝却让其成为阶下囚,随之还要终结他的生命。
但现在,他不打算抗争了。想杀死他的,就是他舍命捍卫的。他失去了反抗的动力和信念,他选择绝对服从。他要如圣徒一般,平静地接受这千古奇冤,也许这就是他的殉道。
死前,他发出怒吼:“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到死,他都坚信光明。
而他周围的世界,对他的死亡,表现得耐人寻味。
奸臣秦桧坚称:莫须有。
韩世忠愤怒地质问他:“相公,‘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金人闻之岳飞已死,纷纷弹冠相庆,称:和议自此坚矣!
宋高宗赵构对此态度不明。赵构的继任者宋孝宗赵昚给出了公正评价:“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其冤。”
岳飞究竟为何而死?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说是秦桧构陷,有人说是太子之争,有人说是触怒皇帝。其实要搞清这个问题,不妨放在宋金和谈的背景下来看,当初岳飞能得以挥师北伐,只是因为赵构在宋金和谈中失败,为了获得和谈主动权而不得不采取的办法。没想到岳飞是天降神将,创造了罕见的战场奇迹。但这也激发了赵构的猜忌,让金国畏惧。为了维持南北均势,主战派岳飞之死成了两国和谈的重要砝码。
那么宋金和谈的大背景下,岳飞有可能北伐成功吗??为何岳飞一世英雄却遭受到了千古奇冤?让我们穿越历史烟尘,去一探究竟吧。
皇帝被金人耍了
秦桧本是个爱国愤青。
他年轻时最爱干的事,就是上书劝皇帝说咱不能对贪得无厌的金军太软弱,让皇帝勇敢对金军说不,哪怕是成为朝中少数派他也在所不惜。像割地求和,结交金国使臣之类的事,他秦桧是万万不会做的。
1127年,秦桧随宋徽宗、宋钦宗一起被俘虏,并在金国生活了3年。这3年时间,让秦桧认识到了一个朴素的真理:在巨大的实力差距前,没有道义可言,能保住命才是最重要的。由此,秦桧赶紧调转船头,变成了铁杆跪舔主和派。
回到南宋后,秦桧与赵构一拍即合。原本南宋对金政策,是边抵抗边和谈的。在秦桧的建议下,赵构决定放弃抵抗,一门心思卖萌讨金人喜欢就够了。
可没想到一味讨好也有副作用:金人得寸进尺,变得贪得无厌起来。这样,主战派们就不高兴了。
从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开始,赵构和秦桧一门心思地跪舔金国,他们不顾南宋朝野上下的强烈反对,坚持跟金国搞了没底线的投降协议,提出让新生的南宋向金国称臣投降。
赵构和秦桧这一把玩得非常大,甚至“举朝无人从之”,也在所不惜。
有些大臣实在看不下去了,措辞严厉地向赵构提出警告:“万一陛下拂天下之情,屈身于敌,意外之患,有不可胜言者矣!”(你再坚持与天下人作对,认贼作父,这样就危险了,会产生想象不到的祸患,带来不可描述的严重后果。)
话说到这份上,基本上就已经摊牌了:要干你自己干,现在已经没人愿意搭理你了,大家都开始准备吃瓜看笑话了。
俗话说得好,舔狗舔狗,一无所有。接着,果然出事了。
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五月上旬,跪舔无底线的和议签订了才两年,就被金兀术给撕毁了,金兀术带着大军南下,希望能签个待遇更丰厚,对金国更“公平”的协议。
一时间,赵构和秦桧颜面无存,支持率降到新低。眼看金兀术都快要打到家门口了,为了保住皇位,将国内舆论应付过去,赵构不得不再次组织抵抗,一时间向各地军队群发了好多诏书。
鄂州(今湖北武昌)大营里的岳飞,是铁杆主战派,为了北伐积极筹备了多年。赵构在慌乱中发去的一道诏书,让这个壮志凌云的中年男人得以抓住了此生最大、也是最后一次的机会。
中年人的反杀
一支部队在地图上急速北上。违背圣旨进军,直奔金军主力而去。
见此,其他龟速移动的宋军大为惊骇,不可一世的金军也感到摸不着头脑。宋金双方心里都有个大大的问号:以步兵对阵骑兵,以疲弱的宋军对阵彪悍的金军。
岳飞到底想干什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33岁,已逐渐步入中年的岳飞曾颇为焦急地写下如是诗句。
在宋朝,选择武职,就意味着要走上一条注定坎坷蹉跎的道路。
据不完全统计,岳飞参与的规模较大的战斗约有六十多次,小战更多达几百次。
虽然战功赫赫,在1132年29岁时被任命为从五品的中卫大夫,相当于现在的副厅级。但在宋朝以吴玠、刘锜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防御型将领中,岳飞多少显得有些异类。
岳飞上奏批评宋高宗“仅令自守以待敌,不敢远攻而求胜”。他极力推进大兵团作战,集中优势兵力,“常苦诸军难合”,呼吁自己能对诸军统一指挥。
显然,岳飞所提的理念都是皇帝所忌讳的:
分散兵权,本是宋朝的特色,因为开国皇帝赵匡胤就干过手握兵权黄袍加身的事情。
远攻战略,不符合宋朝一贯秉承“攘外必先安内”的防守战略,面对金人进攻,宋朝的皇帝们“宁与友邦,不与家奴。”能用钱解决的事,打仗干什么?
所以,岳飞纵使小宇宙爆炸,浑身都是战斗力,但就是没机会。
可步入中年的岳飞,急于扬名天下,了却君王天下事,成就身前身后名。于是岳飞开始干起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事,在大宋可谓空前绝后。
他到处拉队伍。绍兴五年(1135年),岳飞率部平定杨幺割据势力之后,在收编湖湘农民起义军的同时,又合并了一些地方军。后来又陆续收入荆湖南路、江南西路等地的军队,这样算下来,实际受岳飞节制的总兵力已达到了十万左右。岳家军规模居南宋诸军之首,且整体素质和战斗力最为强大。
在收复邓州、襄阳、随州等襄阳六郡后,基本打开了进攻中原的通道。
做完这一切,岳飞已经33岁。当年,他登高北望,壮志满怀,写下了《满江红》一词。
自己已经步入中年,可北伐大业,似乎遥遥无期。美人迟暮,英雄白头。还有比这更令人悲催的吗?
终于,机会来了。1140年,当赵构发出起兵抗金的诏书时,岳飞应该是欣喜若狂。
抗金?那根本不解恨。
《宋史》卷29《高宗本纪》记载:“(绍兴十年六月甲子)遣司农少卿李若虚诣岳飞军谕旨班师,飞不听。”
估计赵构看岳飞在地图上的行军轨迹渐渐向北而去,隐隐感到一丝不安,于是赶紧下旨:岳飞,回来!
就像《战狼2》的开头,当面对地痞流氓的挑衅,即使上级大声喝止:冷锋!可拳头已经飞了出去。高于一切的,是军人的使命感和荣誉感。
人到中年的岳飞,一旦认准一件事就将倾尽全力,绝不回头。
此时,金国刚刚经历变乱,宋金两国实力对比出现逆转,金军南侵不久攻势便受阻,已成强弩之末!
有些事再不做就没机会了。面对百年一遇的战略机会,他不惜抗旨北伐!
他要完成自己甚至是很多宋朝人一生的夙愿。他将反潮流,开启一场对外战争的传奇。
逆潮流的传奇
根据宋金双方的形势分析,绍兴十年(1140年)岳飞北伐显然具有全胜的可能。
岳飞简直就是天降神将。他所向披靡,连战连捷,一再刷新了金军的三观。
起初,金军摆出了围歼岳家军的架势。当时十万岳家军减去水军、留守和后勤等部队后兵力则有七、八万左右。而金军在夏季攻势中投入的总兵力约为二十五万左右。
但接着战争走向完全出乎了金军意料。
当年秋天,北宋四京中已经收复了三京(西京洛阳、北京大名、东京开封),仅剩下南京商丘。岳家军兵锋还未到的河东、河北地区,民间义军活动风起云涌,百姓夜间“披衣伺听风声”,使得金国在华北本就不稳固的统治接近瘫痪。
金军直接从猛虎被打成了HELLOKITTY。
郾城之战中,岳飞用步兵拿着麻札刀砍马脚,大破金兀术的精锐拐子马。金军主力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郾城、颍昌两战之后,兀术绝望地哀叹:“自海上起兵,皆以此胜,今已矣!”(从海上发动战争开始,都是以这方法获胜,现在完了!)
气势如虎的金军将士们竟然被打出了无助感:“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此次北伐,岳飞原定的起步目标是至少收复两河和陕西地区恢复北宋旧疆;但战争打到了当年9月后,这个目标可以上调至收复燕云十六州,将金军赶出塞外。考虑到金国国内局势不稳,契丹、蒙古等族纷纷反叛,军事将领严重不足的情况,就能充分理解岳飞的豪言:“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绝非上头之语。
整理南宋诸位将领战绩,整个北伐中,吴阶战4场败2场,韩世忠战4场败3场,刘琦1战惨胜,而岳飞发起九次战役仅小败一场。
可以说,正是在以武穆王爷为首的英勇军民的浴血奋战下,南宋的半壁江山才得以保全,中华文明的火种才得以平安延续。
岳飞给金军带来的恐惧感,至少延续了二十年。岳飞遇害后二十年,金国皇帝完颜亮再次发起攻宋战争,当时金军中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岳飞不死,大金灭矣!”
这也为岳飞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千古奇冤背后的阴谋
虽说岳飞北伐赢面较大,但是宋高宗赵构压根就没想注资。
一开始赵构提出抗金,只是因为金国单方面撕毁和约,若再不抵抗,自己的地位和性命都岌岌可危。
但要打也没想真打,也没想得罪金国,充其量只是想让金国知难而退。
而金国也是象征性地打一下,然后抢一把就回家。
这本就是多年来双方反复上演的老戏码。
可岳飞的北伐让这一切都乱了套。
于是赵构就犹如失灵了的机器人,想法在战与和之间反复来回横跳。
因为赵构心存两怕,一怕全胜,二怕大败。如果北伐全胜,则以岳飞为首的武将,功高盖主,威胁皇权。倘若大败,则靖康之难有可能重演,欲为临安布衣而不可得。
岳家军节节推进,赵构却在深宫中惴惴不安,他再三给岳飞发出手诏,要避免与金国统帅完颜兀术(宗弼)的大军决战,要“全军为上”“占稳自固”“必保万全”。
面对岳家军持续推进、捷报频传的大好形势。在秦桧的参谋下,赵构终于想出了最佳策略:班师。我都不让你打,还担心什么胜负?
于是,在绍兴十年七月八日,郾城之战正在进行中,赵构发出了第一道班师诏,降旨要岳飞“措置班师”。
绍兴十年七月二十一日,岳家军已进占朱仙镇。可就在这一天之内,岳飞接连收到十二道用金字令牌递发的班师诏。这十二道诏旨措辞严峻、不容违背:大军班师回鄂州,岳飞一人先行赶赴临安朝见皇上。
虽然岳飞此前发出郾城大捷、颍昌大捷以及临颖大捷的捷报还在路上,赵构暂时还不知岳家军接连取得的辉煌胜利。但赵构的想法已经很清楚,极力避免岳飞与金军主力决战,从而造成难以改变的战略局势的逆转。
于是,赵构罔顾国家民族大义,为尽快解除诸大将兵权而急于向金国求和;而秦桧则卖国求荣,“欲坚和议而必解诸将之兵”,两人急于以北伐将士的战绩作资本去与敌国议和。
公元1142年,即绍兴十一年,《绍兴和议》终于达成了书面协议。金国方面坚决要求:“必杀飞,始可和。”和平可以谈,岳飞必须死。否则,金国就不会释放一个关键性人物,赵构的母亲韦氏。
照说,此时岳飞已经被解除了兵权,罢官赋闲,根本没有任何威胁性。但实际上,岳飞早已成了宋金双方所不得不除去的最大隐患。
但对于赵构而言,当务之急是巩固自己的地位。南宋开国十年,作为老九的他根基并不稳固,特别是绍兴八年与金国和谈失败,他支持率跌至最低,甚至差点引发“意外之患”。而要求金国释放韦氏,则可以证明赵构权力的正统性,巩固其地位。与之相反,岳飞之前违背旨意北伐,严重动摇了自己的权威性,成为了对抗皇权的代表。所以杀掉岳飞,迎回韦氏,是赵构所必然作出的选择。
对于金国而言。1140年前后,金国军队不仅在南方战场上接连败退,而且在西面和北方的战场上,也陷入了困境:西夏进攻并攻占了府州;朝鲜半岛的高丽也反抗金国,直接威胁女真人的老巢东北;原辽国辖区内的契丹人逃亡不断,造成北方实力空虚。由此可见,金国当时已经陷入了山穷水尽、众叛亲离的境地。
而岳飞具有极大的号召力,北方及中原的豪杰们纷纷对其翘首以盼,在岳飞北伐时纷纷打出“岳”字旗,前去归降;而金兀术本打算招募一批青壮年充军,结果连哄带吓唬,整个河北地区没有一人服从。可以想象,金国已处在风雨飘摇之际,若岳飞有机会再来一次北伐,将会带来怎样毁灭性的后果。所以,金国已经将岳飞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
这样,想要议和,重新回归稳定局势,对宋金双方来说,都不得不除去岳飞。一代传奇名将的命运就此已经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