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南京文化地理 -“硬气”方孝孺五次来南京

南京文化地理 -“硬气”方孝孺五次来南京

1402年的夏日,建文四年,620年前。南京城内,闷热焦躁,气氛凝重,整座城池笼罩在浓重的愁云惨雾之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建文帝与燕王朱棣之间的殊死较量,所谓靖难之役,已经进入尾声。朱棣父子盘马弯弓,意气扬扬。进入南京,已经指日可待。而此时,终日陪伴建文帝的方孝孺却发现这位比自己年轻20岁的一代帝王,虽不过25岁,却一改往日的焦躁刚愎,眉头紧锁,倒有点仪态平和、气定神闲的雍容之态。方孝孺也难得放松下来,他自宫城回到府邸,静坐书房,回首往事,检点平生,已经就自己即将到来的命运抉择暗暗拿定了主意。

鲁迅先生的名篇《为了忘却的记念》曾提到柔石,其中有这样的话:他的家乡,是台州的宁海,这只要一看他那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而且颇有点迂,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觉得好像也有些这模样的。

今天是方孝儒慷慨赴死620周年纪念日(夏历六月二十五),且来说说这位久违的历史人物。

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年长朱元璋2岁,出生于1326年的浙江台州宁海,洪武年间曾任山东济宁知府,入《明史·循吏传》。方克勤,字去矜,号愚庵,其父曾为鄞县教谕。方克勤端庄凝重,自幼好读书,天资超人,乡里称为神童。

1375年,洪武八年春,方克勤被召入朝,来到南京。明太祖嘉其善治,命礼部赐宴款待。三月,方克勤还济宁府,继续任职。五月,曹县知事程贡因当初不职被笞,怀恨在心,此时上书诬陷方克勤,朝廷责令御史杨某查办此案。方克勤不与之辩,去职,贬谪浦江。1376年,方克勤将释归,却遇“空印案”事发,方克勤又被牵连,十月被害于京师。京师,就是南京。临刑之时,方克勤知己身无过,神色不改。时年19岁的其子方孝儒与其兄方孝闻扶柩归乡,葬于宁海县东北深湾童施山,宋濂为作碑铭、行状。

方孝孺出生于1357年,自幼聪明好学,机警敏捷,拜大儒宋濂为师,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他曾因病卧床,家中粮食断绝。仆人将情况向他报告,他笑着说:“古人三十天仅进食九次,贫穷困扰何止我家啊!”

方克勤因“空印”案获罪而蒙冤被处死,他代父鸣冤,又将父亲灵柩千里归乡,哀情感动众人。这大概应该是方孝孺第一次到南京。

1382年,因吴沉、揭枢等人推荐,方孝孺被朱元璋召见,这一年的方孝孺年方25岁。此时的方孝孺绝对想不到20年后的天崩地裂,自己与朱棣的目眦尽裂、惊人对话、壮烈赴死。

朱元璋对方孝孺极为欣赏,他对皇太子朱标说:“这是一个品行端庄的人才,你应当一直用他到老。”再后来,方孝孺被仇家连带举发,逮捕到京。朱元璋在案卷上看到他的名字,便释放了他。方孝孺被逮捕到南京,是在何年?史书无载具体时间,只能存疑。这应该是方孝孺的第三次到南京。

1392年,方孝孺又被推荐召到南京。此时他已经35岁,正值年过而立坐望不惑的青壮年华,但朱元璋却说:“现在还不是任用方孝孺的时候。”方孝孺仅被授予汉中教授之职。蜀献王朱椿听闻方孝孺贤名,聘请他到府中。也就是说,终朱元璋一朝,方孝孺父亲惨死,方孝孺虽有声名却基本闲置,他的四次到南京,也都来去匆匆,并无在此久留。

1398年,不满70岁的明太祖终于死掉,朱允炆即位,即遵照朱元璋遗训,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先后让他出任翰林侍讲、侍讲学士。这是方孝孺的第五次来南京,此后四载,他在南京备受恩遇,却也最终在此轰轰烈烈而死。

朱允炆喜欢读书,每当碰上疑难,就召见方孝孺来讲解。朱允炆临朝,百官奏事,建文帝有时让方孝孺趋身屏风之前批答文书。修撰《太祖实录》以及《类要》等诸多典籍,方孝孺都担任总裁。职官制度修改后,方孝孺又任文学博士。燕王朱棣起兵南下,朝廷议定讨伐,诏令、檄文皆出于方孝孺手笔。

1401年,燕军攻掠大名府。朱棣听闻齐泰、黄子澄已经“奔窜”,上书请求朱允炆命盛庸、吴杰、平安诸将停止军事行动。方孝孺建议建文帝:“燕军长期驻扎大名府,天气暑热降雨,他们不战自疲。应火速命令辽东诸将进入山海关,进攻永平府,真定府诸将过卢沟桥直捣北平,燕王一定回军救援。我方以大量军队追随燕王之后,可以擒拿到他。现在他的奏折恰好送到,应暂且给以答覆,文书往返时间超出一月,就会使得他的将士心意懈怠。我方商定合击的态势,进而消灭燕军。”

朱允炆认为方孝孺言之有理,就让他起草诏书,派遣大理寺少卿薛岩北行答覆燕王,赦免其罪行,让他罢兵回归属地。方孝孺又代拟谕旨交给薛岩,让他拿到燕军中秘密散发给众多将士。薛岩却将谕旨藏匿起来,不敢出示,燕王也没有尊奉诏令。

燕兵抢掠沛县,烧毁粮船。此时,讨伐河北的军队疲乏无功,而德州运送粮饷的道路又被断绝,方孝孺为此深感忧虑。朱棣世子后来的明仁宗朱高炽性情较仁厚,其弟朱高煦狡狯谲诈,深得朱棣宠爱。方孝孺谋划离间朱棣父子,以造成其内部变乱。方孝孺这一建议禀报朱允炆后,派遣锦衣卫千户张安携带有皇帝玺印的书信,前往北平赐予朱高炽。朱高炽收到书信,没有启封,就连同张安一起送往燕王军前。方孝孺的离间计被朱棣父子识破而失效。

1402年5月,燕军到达江北,投鞭断流,兵临城下。方孝孺对建文帝说:“事情紧迫,派人前去以割地向燕王作许诺,拖延几天,东南一带征募的军队会渐渐汇集,北方军队不善于驾舟操揖,决战于江上,胜负还是难见分晓 。”

朱允炆派遣朱棣堂姐庆成郡主前往燕王军中,陈述割地议和条件,燕王怎会理会?朱允炆调集水军于江上,陈瑄却投降朱棣,燕军渡江,时在六月乙卯日。有人劝朱允炆前往别处,图谋复兴。方孝孺则主张坚守南京,以待援军,即使事不成功,也应为社稷而死。乙丑日,李景隆、谷王朱橞等打开金川门,迎燕军入城,朱允炆自焚。是日,孝孺被执下狱。

朱棣进入南京后,文武百官大多见风转舵,投降燕王。当初,朱棣率军自北平南下,姚广孝对他说;“南京城攻下之日,方孝孺一定不投降,希望不要杀他。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朱棣点头同意。他想让方孝孺为他拟写诏书。召至,方孝孺“悲恸声彻殿陛”。

朱棣走下卧榻慰问方孝孺说:“先生不要自取忧苦,我只是想要仿效周公辅佐成王。”方孝孺问:“周成王在哪里?”朱棣答:“他自焚而死。”方孝孺又问:“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儿子?”朱棣说:“国家有赖于成年的君王。”方孝孺说:“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弟弟?”朱棣答道:“这是我们朱家的事。”理屈词穷的朱棣回头示意左右侍者授予方孝孺纸笔,他说道:“诏示天下,非得由先生您来起草不可。”方孝孺把笔掷到地上,边哭边骂道:“死就死了罢,诏书我绝不能起草。”朱棣发怒,命令将方孝孺车裂于街市。

1402年7月25日(夏历六月二十五日),方孝孺慷慨赴死,作绝命之词。他的门生、德庆侯廖永忠的孙子廖镛、廖铭兄弟收拾其遗骨,掩埋在聚宝门外的山上。其绝命词曰:

“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

廖镛是德庆侯廖永忠之孙,其父廖权继承德庆侯爵位,其母为明初名将东瓯王汤和长女。廖镛以廖权嫡子身份曾任散骑舍人,后官至都督。廖镛兄弟此举触怒朱棣,被处以极刑,遭灭门,其从父廖升及弟廖铭充军,母及廖铭女发浣衣局为奴。

方孝孺之兄方孝闻,致力学问,举止淳厚,先于方孝孺去世。弟方孝友与方孝孺一同赴刑场,也赋诗一首而死。方孝孺妻郑氏及两个儿子中宪、中愈事先自缢身亡,两个女儿跳秦淮河溺水而死。

方孝孺惨烈而死后,其著作被列为禁书,永乐年间凡藏书者皆为死罪。但,仍有人冒死藏之,方孝孺文章得以传世。

《明史》载:明仁宗朱高炽即位,谕礼部:“建文诸臣,已蒙显戮。家属籍在官者,悉宥为民,还其田土。其外亲戍边者,留一人戍所,余放还。”“若方孝孺辈,皆忠臣,诏从宽典。”万历十三年三月,释坐孝孺谪戍者后裔,浙江、江西、福建、四川、广东凡千三百余人。

明神宗初年,有诏旨褒扬、编录建文朝忠臣,在南京建表忠祠。被旌表者,徐辉祖为首,其次即方孝孺。1608年,时任南京提学御史杨廷筠在认定方孝孺嫡系余德宗一支繁衍至二百多人后,允许其后裔复姓方。1622年,方孝孺十世孙方忠奕入京参加贡生考试,上书明熹宗朱由校,请求为方孝孺恢复名誉,方孝孺冤案得以平反昭雪。

明之前只有“灭九族”酷刑,“灭十族”之说,始自方孝孺与景清两人,初见于祝枝山《野记》。《明史》只是说“丁丑,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并夷其族”。但,崇祯《宁海县志·方孝孺传》《明史纪事本末》与黄宗羲《方正学孝孺》《文正方正学先生孝孺》等都记载方孝孺被灭十族。另,崇祯年间编纂的《熹宗实录》不仅记载方孝孺被夷十族,还说方孝孺幼子被人救出,逃出生天,假借余姓延续方姓一脉,至天启二年,方孝孺十世孙伏阙上书以闻,得以赠恤之故事。戏剧家汤显祖、晚清两江总督李鸿章、民国江苏省长韩国钧等都曾为方孝孺修墓立碑建祠,均遭焚毁。如今南京雨花台方孝孺墓是20年前所修复。

方孝孺诗文绝大部分收集在《逊志斋集》中,其《蚊对》《指喻》《越巫》《鼻对》《吴士》《越车》等文,特色鲜明,卓然而立,绝非迂腐之人所能为文字。方孝孺的《越巫》,通过一以“治鬼”术骗人的越巫,最后被人装鬼反其道而吓死的故事,辛辣嘲讽巫祝欺人为生的邪恶与自欺以及最终身赴黄泉作法自毙的可悲结局。方孝儒以“寓热于冷以形传神”的手法抒发愤世嫉俗之情,其《吴士》借张士诚讽刺偏听偏信、轻于用人的当权者,又借与吴士交游的“钱塘无赖”的群体形象,揭露浮夸之风的社会基础。《指喻》一文,叙事论理,跌宕起伏,摇曳生姿,借“喻”立说,紧密结合,相得益彰。《鼻对》《蚊对》,即事论理,升华自然,堪称妙文。方孝孺的《深虑论》《豫让论》都是高屋建瓴意味深长的好文章,《深虑论》还被收入《古文观止》。《明史》载:“方孝孺,工文章,醇深雄迈。每一篇出,海内争相传诵。”《四库全书总目》评其文章“纵横豪放,颇出入东坡、龙川之间”。东坡自然是苏轼,龙川则是陈亮,都是文章大家。

方孝孺还撰有《周礼考次》《大易枝辞》《武王戒书注》《宋史要言》《帝王基命录》《文统》等。

千秋功罪,任人评说。乾隆帝作为局外人的一代帝王评价方孝孺虽然“识见迂阔”但“无惭名教”。鲁迅说方孝孺“硬气”,胡适说方孝孺“了不起”,是“为主张、为信仰、为他的思想而杀身成仁的一个人”。

620年,似乎已经非常遥远,方孝孺之死留给人的震撼,他的五到南京最终殒命于此,还是让人每每萦绕在心,不忍忘怀。

特约撰稿 汝水清凉

校对 盛媛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父亲,文化,朱元璋,方克勤,朱允炆,宁海,朱棣,薛岩,南京,方孝孺,观点评论,方克勤,朱允炆,朱棣,南京,方孝孺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父亲,文化,朱元璋,方克勤,朱允炆,宁海,朱棣,薛岩,南京,方孝孺,观点评论,方克勤,朱允炆,朱棣,南京,方孝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父亲,文化,朱元璋,方克勤,朱允炆,宁海,朱棣,薛岩,南京,方孝孺,观点评论,方克勤,朱允炆,朱棣,南京,方孝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