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王朝的灭亡虽有人祸,但也是历史的选择。而商汤凭什么敢扛起起义大旗,他又是如何在诸侯混战中实现问鼎天下之夙愿的?
累世衰败的夏,又碰上能作的主子,真是走到了尽头
一个王朝的兴衰,绝不是一时一世之事。夏从部落走向王朝,历经了几代人呕心沥血地治水,直到大禹登上帝位,才得以走向历史的巅峰;之后的启夺回帝位,则真正开创了夏朝四百年基业。这四百年沟沟坎坎,有过太康失国,有过后羿篡位,中间几度衰败,又几度复兴,踉踉跄跄地传了十七位君主,到了履癸这一代,说什么也传不下去了。
这时候的夏王朝,早已不复禹、启时代的辉煌;再加上履癸的父、祖、高祖几代君王都是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性子,莫谈治国了,就是约束番邦这等事,也愈发地力不从心。到了履癸时代,诸侯早已分崩离析各自为政,中原朝廷只剩下一个名号而已。而履癸的心是真大,居然关起门来当大王,只顾自己逍遥,不问百姓死活。这夏朝的日子算是到头了。
这位二世祖就是履癸,商人管他叫桀。夏桀原本是末世太子。他老爹在位的时候,夏王朝已经行将就木了,从朝廷到民间,一派死气沉沉的景象,好在桀还是有一定能力的,一度给朝廷和百姓带来了复兴的希望。
先说他身体很好,力气大,能手裂虎豹,这是当帝王的必备条件。再说他还是有一定的作战和指挥才能。据说他身边培养了很多勇士,组成了一支敢死队,专门陪他练格斗身手,演练战术技法。等到桀继位后,就想着检验一下练兵成果。那怎么检验呢?桀一琢磨,“你们这群诸侯不是不听我号令吗?谁不听话,我就先拿谁开刀!”
夏王朝虽然衰败,兵士也发不了多少粮饷,但毕竟是中央正规军,打几个小诸侯国,还不是绰绰有余,那绝对是实力碾压。其中有一个叫有施氏的诸侯国非常聪明,打听到桀酷爱美色。也赶巧了,有施氏正好在今天的山东江苏一带,这个地方水养人,自古出美女,称得上是特产了。于是有施氏就主动给桀进献一位美女,名叫妹喜。
历史上第一位红颜祸水就这样出场了。其实这个妹喜并非是她的真名,有施氏也叫做有喜氏,妹喜应该是指有喜氏来的女子。这个妹喜不仅相貌倾国倾城,还很妩媚,把桀王弄得是整日神魂颠倒,无心政事,任凭朝纲衰败下去。
看这些事是不是有点眼熟?没错,几百年后的商纣王,也干过类似的事。不管这些事是史家杜撰还是捕风捉影,桀贪图享乐、荒废政事这一点是确定无疑了。当时夏朝著名的谏官关龙逄,一身正气,看不惯桀拿着祖宗的江山社稷这么糟践,置天下百姓于不顾,就屡次上书谏诤,甚至不惜跟桀吵起来,结果招致被杀的噩运。
自古君王杀谏臣,那就是要亡国的征兆。所以,关龙逄一死,族内的很多老臣也纷纷上表劝谏。这些人可都是桀的叔伯大爷,血浓于水呀!可是到了桀这里,都抵不过妹喜的一个笑容,结果这些人无一例外地步了关龙逄的后尘。原本这几年间,夏王朝就是天灾不断,旱灾完了闹水灾,水灾完了又闹瘟疫,已然是民不聊生,现在又加上人祸,简直是民怨沸腾,群臣离心离德。
此时的夏王朝已是朝不保夕,只要稍加一点外力,立刻就会土崩瓦解。这可给那些对中原虎视眈眈的诸侯国带来了机会,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都以为到中原能大显身手,可是真到了中原又偃旗息鼓了。其实绝大多数诸侯不过是扛大旗做虎皮,虚张声势罢了。唯有商不同……
丰厚的家底儿,给了商汤起义的底气
夏的统辖区域虽然不大,对四方诸侯的控制力也有限,但任何事就怕习惯,人们的思维一旦陷入定势就很难再改变。夏后这个词已经存在几百年了,人们也习惯了尊奉这位天子为正朔,突然间要改弦更张,就不仅仅是大胆的问题了,用后世的话说叫“谋逆”,是要把天捅一个窟窿。这事谁敢干呀?这是以一隅战全国,不仅要有勇气、胆识,还要有足够的实力。因为一旦失败就是毁身灭族。所以这事不是谁都能干的,那么汤为什么能干,而且还干成了呢?
豪横的出身
商这个部落,可不是一般的小门小户。扒一扒商的历史就知道,商族的始祖契(xiè)是帝喾之子,其母简狄是帝喾的次妃,他的外公是有娥氏部落酋长。——这个有娥式部落就是夏桀的兵败之地。可以说,商族的始祖出身是根红苗正。不过他在事业发展上,点儿踩得也很准。
帝喾崩世后,共主之位由其子帝挚继任。帝挚不善,共主之位落到了其弟唐尧手中。之后,尧舜禅让,天下又归于舜。就在舜刚刚主政之时,天灾降临——水患祸害人间。当时,鲧治水九年以失败告终,最后还负罪被杀,由他的儿子禹接任治水总工程师一职,契就作为禹的助理,跟随他治理水患。没想到,禹顶住压力,披肝沥胆十三载,功业得成。契协助有功,也得到了帝舜的封赏:封官司徒,以教化万民,又赐子姓,封商地。
商族的发迹史
除了祖先的荣荫外,商部落的不断发展壮大,也给了汤莫大的勇气和底气。自契封商地后,历经十四世的发展,终于成就了商汤时期的强大诸侯国。
商部落前几代首领的施政纲领只有一个——开疆拓土。从契的儿子昭明开始,先是兴建了陪都。虽然没有出封地这个圈子,但是在努力给自己升级——城市规模整体上了一个档次,提高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当然也间接地说明,商部落的财政状况良好,政府有余粮才会大搞基建;倘若百姓连粥都喝不上,也只能当成一个美好的愿望了!
到了昭明之子相土做首领时,正赶上夏王朝的四十年大乱——太康失国。中央朝廷处理两位国君并立的窘境,已经首尾不顾了,哪还有力气管诸侯国的事。于是,相土就趁机开疆拓土,扩充实力。昌若和曹圉两代相对比较平稳,与夏王朝也保持着臣国关系。
到了冥做首领的时候,天下又开始闹水灾。此时的冥在夏王朝做司空——自契开始,商族的历任首领都在夏王朝做官。司空这个职位是专管土木基建和水利工程的——跟商族的先祖大搞基建有关,此时的商族人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土木工程知识,甚至具备基建狂魔的潜质。因为兴修水利,也需要搞土木工程,所以这次治水的重任自然而然主落到了冥的头上。当然,冥为天下苍生计,也是竭尽心力,最终操劳过度,在工作岗位上殉职。后世追尊他为水神。
到了冥的儿子王亥做首领时,商族已经历经了七世的发展,军事、经济、地域都空前强大。但王亥并没有躺在祖先的功劳簿上,而是整天想着干点什么,超越祖先,使商部族在自己手上能更上一层楼。王亥为人头脑灵活,当时商族生产力水平高,牛、羊过剩,且手工业发达,出现了很多大工匠。于是王亥就想将牛羊和物品送到更远的部落去,以换取物资岁币。很快,在王亥的领导下,商部族就建起了一支队伍,赶着自己发明的牛车,载着各色货物就上路了。每到一个部落就交换一些物品岁币,久而久之,车上的货物比出发时还多。这就是中国最早的贸易活动,而王亥也成为了天下华商的始祖。
自此以后,商部落的贸易兴盛起来,商部落又经过几代的发展,经济发达,军事强大,制度完备,俨然一派大国气象。到了夏桀一朝,已成为中央王朝都不敢小窥的东方大国。此时在位的商侯名为天乙,号汤,也就是后世所说的“商汤”。至此,历史的巨轮终于驶进了新的航道。
汤在位的时候,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迁都。商族素来有搬家的习惯,《史记》记载“自契至汤八迁”,十四世商君,总共搬了八次家,平均两世就要搬一次家。不过这个迁,并非举国迁徙,而只是迁徙了都城。这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举国迁徙有可能是源于战乱或自然灾害,多是被迫行为;但迁都则不同。迁都的目的:一是建立新的政治中心,调整整个部落的防卫;二是政治战略,改元正朔。汤在位时的这次搬家,就属于后者。他这次把家搬到了哪里呢?商族老祖宗帝喾的旧都——亳。汤为此还做了一篇《帝诰》,以向祖先报告自己功业有成。
可以说,这次搬家的政治意义远大于军事意义。这意味着汤将继承祖先的志向,向中原之主发起总攻。不过此时的汤还只是诸侯,怎么敢这样大胆地袒露心声呢?
不容低调的实力
自古成事无外乎“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汤自幼接受的就是帝王教育,对这三要素的把握也是恰到好处。
自古朝代更迭首重天时。古人非常重视上天的旨意,尤其夏、商之际,巫术、宗教流行,要扳倒拥有四百年根基的夏王朝,不借助天时是很难得到民众支持的。那么商汤起兵都占有哪些天时呢?
一说夏王朝战斗力内耗。夏是一个动荡的朝代,开篇说到,它在四百年中,几度衰败,又几度复兴,尤其到了末世几代君主的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这里释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夏王朝的兵力已经不足以震慑各地诸侯,至少诸侯合兵叛乱,夏王朝没有实足的把握平定战乱,所以才给了诸侯们幻想的空间。
二说夏王朝的德损严重。国君不修德,百姓自然就离心离德。夏桀杀了直谏的关龙逄,并非偶然事件。他对臣子的进谏置若罔闻,应该不止一次两次了,看得出他和朝臣之间有分歧。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怨气都是一点一滴积累出来的。没有前世因,难有今世的果。而夏桀诛杀大臣是严重的损德,众叛亲离是必然的结局。那么这些被背叛的臣子,自然就跑到了敌对阵营。所以古人常说,实力是一长一消,此消彼长。可以说,商汤的天时,正是夏桀主动送上的。
再说人和就更厉害了。中国历史上第一贤相伊尹,就出自商汤这个伯乐。为什么这样说呢?“伊尹说汤”的故事,后世已经广为流传了,是讲商汤为了扩大自身实力四处求贤,听说伊尹素有贤名,便前去聘迎。《史记》上说前后请了五次,也有的史书说请了三次,不管几次,都说明了两件事:一是伊尹确有大才,二是商汤诚心相迎。那么伊尹到底有多大本事呢?
伊尹原名为挚,尹是他当上商国宰相后的官职。他在致仕之前是有莘国国君之女的师仆,也就是家庭教师,因为他是奴隶的身份,所以在师字后加了一个“仆”字。这个伊尹有多厉害呢?因为他养于烹饪,在和汤的初次见面中,他就将自己苦心研究的治国大道融入烹饪技法之中,以五味调和来论治国之道。商汤听得五迷三道,瞬间成了小迷弟。后来老子还专门在《道德经》中写以“治大国,若烹小鲜”之语,以兹赞许。
这还不算什么,他当上国相后,居然还亲自跑到夏朝去刺探情报,掌握了夏王桀和朝廷的第一手资料,为商汤打响起义第一战提供了精准的情报。后来也就成了商汤军团的核心智囊。
既然商汤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这场被历史选中的大战马上就要开场了。
被历史选中的大战——商灭夏
计划赶不上变化,一场战争可能准备很久,但开端却只在一瞬间。谁将成为商汤第一个刀下鬼呢?这“好事”就落到商西边的邻居葛伯身上。
虽说夏王朝德衰政败,但谁还没有个仨亲俩厚的,这位葛伯就是夏桀的忠实跟班之一。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跟夏桀修好的人能好到哪儿去?这位葛伯素来放荡无道,商汤一直看他不顺眼。有一次庆典之上,葛伯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没有祭拜祖先。
当时,商已是东方霸主,周边小国多依附于汤。所以汤就派人去问缘由,并没有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葛伯梗着脖子,理直气壮地回了句“我没有牛羊”。汤听后虽有些恼火,但不祭祖先又不是什么大罪,他便派人送去了牛羊。谁知这位葛伯也是看不出眉眼高低,竟然把牛羊吃了,照旧不祭祖先。
汤又派人去问。这一次葛伯回说,没有五谷粮食。鉴于双方关系有些尴尬,汤还不想挑明伐夏之意,所以又派农民前去帮葛伯种地。好巧的是,农民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去送饭,葛伯不知哪根筋搭错了,领着一批暴徒肆无忌惮地去劫道,看到酒菜就抢。这酒菜可是老百姓辛苦挣来的,哪里肯舍得拱手相让。于是双方争执起来,葛伯的手下失手打死一个小孩。
“我处处忍让,你却伤我子民”,这一回汤是真恼了,心想先拔掉夏桀的爪牙,正好拿葛伯祭旗。说完就干,汤立刻点兵出征,干脆利索地灭了葛国。可是开弓没有回头箭,这一战过后,商和夏之间的存亡大战终于拉开了帷幕。
或许,商汤只是需要一个理由。无论怎样,自此之后,他一路向西,灭了作乱的顾国、豕韦和昆吾氏,一边扩大地盘,一边巩固战果。
经过几场大战的积累,商不但损耗寥寥,而且还不断扩充队伍,已经建立起了一支六千人的敢死队。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商汤军队的全部人数。商汤军队的具体规模,史籍没有明确记载。不过,单说这六千人的敢死队是一个什么样的规模呢?几百年后的周代,天子的军队有一万人。可见,在几百年前,人口并不充裕的夏末商初,这六千人的军队可以与天子之军并驾齐驱了。此时的汤真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那么,他等的东风是什么呢?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誓师大会。
不过,夏桀也不是吃素的,此时已领兵杀来,直逼亳都,正在商兵的东南方。双方在郕这个地方展开了激战。夏王朝的兵马早已过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哪里是商兵的对手,很快就败下阵来,连桀的两名爱将推哆和大戏也被商兵所俘,桀败于有娀之墟,狼狈逃回都城旁边的鸣条,企图在此等待援军。
驰援夏桀的是三鬷国兵马。有意思的是,三鬷国地处山东一带,正在商汤的势力范围内,于是三鬷国的兵马就被扼杀在了摇篮里。打赢了这最后一战,汤带着桀给三鬷国国君的信物,率大军继续西进,绕到自西直攻鸣条。桀自知大势已去,不战而溃,又被汤驱逐,一路逃至中野、不齐、鲁地,颠沛流离,最后逃到了南巢,凄凉地了却残生。
自此,华夏大地进入到商汤时代。
特别说明: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参考文献: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