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76年,50岁赵匡胤离奇死亡,他的两个儿子还来不及争夺皇位,就被叔叔赵光义捷足先登。继位后,赵光义还放话:“这个皇位,是哥哥欠我的!”
赵匡胤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正准备一决高下,看谁有当帝王的能力。
但没想到,25岁的哥哥赵德昭和17岁的弟弟赵德芳还未分出胜负,皇位就被叔叔赵光义抢了去。
-
接到哥哥的死讯后,赵光义没有半分迟疑。
他立刻就调来了自己军队里最精锐的兵,带着就进了皇宫。
这个皇位,赵光义势在必得。
因为赵匡胤曾亲口答应过赵光义,在自己死后,会把皇位传给赵光义。
自己明明有两个身体健全,智力正常的儿子,赵匡胤为何要答应把皇位传给弟弟?
事情的起因得从一个女人的身上找。
-
杜太后,是赵匡胤和赵光义的亲生母亲。
杜太后晚年时,身体一直不是很好。
赵匡胤和赵光义两人都是孝子,经常去看望母亲。
杜太后看着兄弟二人和睦的样子也很是开心,但开心之余,杜太后还有许多顾虑。
杜太后现在还在世,所以他们兄弟二人还很和睦,就算他们之间有任何小恩怨,也会看在自己的面子上,原谅对方。
但万一自己哪天一命呜呼呢?他们会不会反目成仇就说不定了。
杜太后知道,赵光义手中握着众多精兵,赵匡胤对此有所忌惮。
而赵光义手中的兵越来越多,实力也越来越强,等到自己离世,时机成熟,赵光义会不会与哥哥反目成仇,举兵谋反?
为了兄弟二人的和睦,也为了皇室能够安稳,杜太后想了一个让他们兄弟二人不会反目成仇的方法。
她让赵匡胤当着自己的面发誓,在赵匡胤死后,会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
如此一来,赵匡胤就不会担心赵光义举兵谋反,而赵光义也不会为了皇位伤害哥哥。
赵匡胤当然不愿意将自己的江山拱手让给弟弟,但为了母亲,他还是当着母亲的面发誓了,并且还将誓言写在了一个金盒子里。
这也就是“金匮遗诏”的来由。
-
但杜太后还是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
虽然在杜太后去世后,赵匡胤和赵光义确实没有反目成仇,但她的孙子和儿媳却遭了大罪。
赵匡胤去世后,赵光义就带兵围了皇宫。
看到赵光义的兵,赵匡胤的两个儿子都不敢提自己想继位的事。
而殿中的大臣们,看到赵光义的精兵后,也明白赵光义的意思:要么拥护他当皇帝,要么杀了不拥护他的人。
聪明人当然选择前者,大家都不想因此丧命。
赵匡胤的妻子宋皇后也一样。
见此状况,为了保命的宋皇后只能对小叔子赵光义说:“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
宋皇后此话一出,就表明了她对赵光义的支持。
前有皇子让位,后有皇后归顺,赵光义就这样按着自己的谋划当上了皇帝。
-
但他继位后,却没有善待当时为他让位的皇子,更没有照顾好自己的皇嫂宋皇后。
反而,赵光义对他们三人极其苛刻。
一次,朝中大臣立了功,赵光义没给这个大臣奖赏,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就去劝说赵光义,让他为大臣封赏。
没想到,赵德昭好心提醒,却被叔叔赵光义骂了一顿,他说:“等你哪天当上皇帝,再来给他加官进爵吧!”
赵光义这话明摆着就是在羞辱赵德昭,暗讽他觊觎皇位。
赵德昭在这种气愤和侮辱之下,含恨自尽,享年28岁。
3年后,赵德昭的弟弟赵德芳突然在寝室暴毙,享年23岁。
对他的死,史书上并没有过多记载,仅用“寝疾薨”三个字就简单概括了。
此前,赵德芳还健健康康的,突然就被宣布死亡。
虽然史书上称他是因病去世,但这个理由似乎有点让人难以信服。
他们兄弟二人死后,宋皇后的生活也过得十分凄惨。
她身边,除了跟随自己多年的一个丫鬟外,再也没有其他人伺候。
后来,她身患重病,赵光义也没有为她叫医生,而是让她自生自灭。
43岁时,宋皇后薨逝。
结束了她悲惨的中年生活。
原本杜太后让赵匡胤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是为了避免他们兄弟反目,让皇室安宁度日。
但杜太后还是把自己的儿子赵光义想得太简单了。
一个人难的不是拥有江山,而是能守住江山。
赵光义好不容易等到了哥哥归西,自己当上皇帝,他当然想守好这个位置。
而赵匡胤留存下来的两个儿子就是他最忌惮的人。
他怕二人联合起来对付他,也怕自己会像哥哥一样哪天突然离世,他更怕好不容易得来的江山会被别人抢走。
所以,他对侄儿处处提防,对嫂子也冷若冰霜。
殊不知,比皇位更重要的,是亲情。
赵光义拥有了他梦寐以求的权力,却失去了与哥哥最后的联系。
如果他对侄儿少一点防备,对嫂子多一点照顾,或许赵德昭和赵德芳两兄弟能长命百岁,宋皇后也能安享晚年。
不知道赵光义有没有为自己的冷漠无情后悔过。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