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三千字秒懂“八王之乱”: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窝里斗”

三千字秒懂“八王之乱”: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窝里斗”

综观古今,统治阶级为了争夺最高权力而进行的权力斗争,用残酷、血腥来概括,一点都不为过。那些父子相残、夫妻反目、手足相争之类的人伦惨剧更是家常便饭。但像“八王之乱”这样残忍到不分忠奸、不辨你我、一窝蜂地只知道野蛮杀戮的,在历史上仅此一例。这也是司马氏的晋王朝被世人嘲笑的根本原因之一:能与诸葛孔明拼个半斤八两的司马懿之子孙竟然尽是歪瓜裂枣!

两个定时炸弹

“八王之乱”的罪魁祸首实际是晋武帝司马炎自己,他亲手为自己的后人留下来两个定时炸弹。

第一个炸弹是强枝弱干、大封同姓诸侯王。司马炎的初衷是好的,以曹魏亡国之鉴,构建庞大的司马氏帝国,以免被个别权臣趁虚而入,谋朝篡位。但结果却是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在这次分封中捞足了争权夺位的政治资本。

第二个炸弹是选错了继承人——晋惠帝司马衷,而且还为这个炸弹装上了“引线”——丑皇后贾南风。司马衷是历史上著名的“白痴皇帝”,也是“何不食肉糜”这个经典曲目的主角,他的无能白痴直接使大权旁落在毒妇贾南风手中。

第一阶段:贾南风祸乱朝政

公元290年,司马炎病逝,司马衷继位。“傻皇帝”昏庸无能,朝廷大权把持在太后之父、辅政大臣杨骏手中。生性酷虐好妒,又有政治野心的贾娘娘自然不甘心,她联合楚王司马玮(司马炎第五子)诬陷杨骏“为乱”,杀死了杨骏,然后假托惠帝的诏令,把杨太后也废为庶人,最终将杨氏亲党一网打尽。

一朝得手,贾皇后的权力欲望愈发膨脓,很快又勾结司马玮杀死了新上任辅政的太宰、汝南王司马亮(司马懿第四子)。最后,贾皇后又暗施手段,反过来以擅杀司马亮的罪名,除掉了司马玮。所有的绊脚石都被踢开,贾皇后终于大权独揽,而她那个白痴丈夫,自然也只能任由她在朝中广置党羽,残害忠良,为所欲为。

贾皇后虽然掌握了朝廷实权,但还有一件事始终令她寝食难安——她本人并无子嗣。晋惠帝司马衷有一个太子,名叫司马遹,史称愍怀太子。司马遹自幼聪慧,颇有司马懿的风格,司马炎就是因为这个“好圣孙”,所以没有废除傻儿子的太子之位。

但愍怀太子并非贾皇后所生,他的生母谢玖,原是司马炎的妃子。当年司马炎在白痴儿子婚前,担心他不通男女闺房之事,就让妃子谢玖前去传授,由此有了司马遹。

贾南风并无子嗣,对身为太子的司马遹心怀忌恨。为加害司马遹,她一面令他与生母谢玖分开,一面暗使太子身边的宦官放松管教,任其荒疏学业,嬉戏玩耍。公元299年冬天,贾皇后勾结赵王司马伦(司马懿第九子),准备谋害愍怀太子。

一天,贾皇后召愍怀太子进宫。太子坐定后,贾南风让他饮酒,愍怀太子不知是计,一口气连喝三杯,很快便酩酊大醉。这时,贾南风让人拿来笔墨纸砚,让司马遹抄写一份文字。大醉的司马遹不知文字具体何意,只是依样画下。笔画不全部分,贾皇后又令宠臣潘岳补上。

这份文字涉嫌谋反,又是愍怀太子亲笔所写,贾皇后终于得到了废除太子的把柄。很快,朝廷以谋反罪名将司马遹废黜,遣出宫中。

第二阶段:宫廷黑吃黑,司马伦“吞并”贾皇后

当贾南风行使这一系列阴谋的时候,赵王司马伦是朝中的右将军,手握军权。在他的威慑之下,没有人敢对废太子之事说三道四。

不久司马伦的心腹孙秀就劝他说,司马遹聪明性刚,迟早必为祸端,不如借皇后之手除掉太子,然后再废掉皇后,为太子报仇。这样一来,不但能免除祸根,甚至有机会登上皇帝的宝座。司马伦一听,大喜过望,便依孙秀之计。

于是孙秀便派人散布谣言,说有人打算废掉贾皇后,重新迎回立太子。贾南风听说之后非常害怕,便打算斩草除根。贾南风让太医用巴豆和杏仁制成毒药,派宦官孙虑携药至许昌,打算毒死司马遹。孙虑到许昌后,逼司马遹服药,司马遹不从,孙虑便用捣药的锤子把司马遹活活打死了。这一年愍怀太子只有22岁。

除掉愍怀太子之后,司马伦又把矛头指向了贾南风。这时,孙秀又给司马伦献计:“明公您要想除掉皇后,单凭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我看齐王司马冏早就看贾皇后不顺眼了。您如果能联合齐王共同举事,那就大事可成。”

于是,司马伦联合司马冏(司马炎之侄,司马攸次子)以惠帝的名义发布了诏书,说:“贾皇后与贾谧等人谋杀太子,奉皇上旨意,令车骑将军司马冏进宫废后。”众人都表示服从。于是,司马伦率七千精兵,把守宫门内外,司马冏则率五百甲兵杀进宫内,捉住贾南风,送往金墉城幽禁起来。

事成之后,司马伦又一次伪造诏书,封自己为大都督、督中外诸军事、相国,侍中。然后把司马冏排挤出朝廷,从此大权独揽。

公元301年,把持朝政的司马伦兴起了废帝自立的念头。正月的一天,司马伦让亲信直入殿上请惠帝上朝,大会文武。如果有不敢来的,马上抄家灭族。很快大臣们分班而站,司马伦执剑在手,指着惠帝说,“当今天子昏庸无道,没有能力君临天下。现在我祭告太庙,让皇帝做太上皇,搬去金墉城居住。我司马伦仁德又有威望,理应身登大宝,继位为君。”

说完,司马伦命令左右把惠帝扶下龙床,抢走了他的玉玺,让他跟大臣们站在一起。然后司马伦坐在了皇帝的宝座上,让群臣参拜。就这样,司马伦把晋惠帝司马衷赶下了台,自己过了一把当皇帝的瘾。

第三阶段:乱成一锅粥的混战

由于这一阶段比较混乱,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曲折的过程,我们先看下面这个简表:

司马伦的倒行逆施,很快激起了兄弟们的反抗。首先发难的就是当年被他排挤的齐王司马冏,公元301年三月司马冏起兵反司马伦,成都王司马颖(司马炎第十六子)、河间王司马颙(司马孚之孙、司马炎的堂兄弟)、长沙王司马乂(司马炎第六子)等纷纷响应。在几位藩王的夹攻之下,司马伦很快败下阵来,最后被废去皇位囚禁在金墉城,不久,便和他的4个儿子一块被司马冏赐金屑酒杀死。

司马伦被杀死后,司马冏又重新迎回惠帝。司马冏被封为大司马,从此开始辅政。

司马冏执政后开始纵容同党,打压异己,招致一些大臣不满。其中便有人偷偷给河间王司马颙发信,请其出兵讨伐司马冏。司马颙爽快地答应了,又联络了在洛阳的司马乂,请其为内应。但是此事被司马冏得知,司马冏便派人去逮捕司马乂。司马乂带领府兵逃到了惠帝身边,挟持惠帝躲在宫中,外面则被司马冏的人团团围住。在如此不利的情况下,司马乂背水一战竟然获胜。随后司马乂抓住了司马冏,虽然惠帝为司马冏求情,但司马乂并没答应,还是坚决处死了司马冏。原本司马乂是想请河间王司马颙进城辅政,没想到只凭自己便除掉了司马冏,于是他便不顾河间王,自己坐上了辅政之位。

河间王司马颙本意是要借司马冏之手杀掉司马乂,然后再以为司马乂报仇为由讨伐司马冏,事成后自己便能因功受封。如今事与愿违,他便开始怨恨司马乂,不久便联络成都王司马颖一同进攻洛阳,司马颖欣然同意,于是兵发洛阳。司马乂曾写信给司马颖,请其看在兄弟的份上就此罢兵。然而司马颖并未同意,司马乂只好派兵抵御,两家大战数月相持不下。此时在洛阳城中的东海王司马越担心司马乂兵败后自己受到牵连,于是暗中派人收捕了司马乂,将其囚禁起来,后来索性将其杀害。然后又迎接司马颖、司马颙入城,惠帝改立司马颖为皇太弟并由其辅政,司马颙为太宰协助司马颖辅政。

司马颖得到大权后并未留在洛阳,而是返回了自己的根据地邺城遥控执政。司马颖的大权独揽招致很多人的不满。在洛阳的东海王司马越首先跳了出来,他传檄四方共同讨伐司马颖。而且司马越还把惠帝拉上,胁迫其御驾亲征。司马颖得知后便求救于河间王司马颙,司马颙派部下张方率兵前去相助。张方刚到洛阳,便传来了司马颖获胜的消息,于是张方便在洛阳驻兵等候。司马越战败后也顾不上保护惠帝,自己逃回了东海国。惠帝被司马颖手下带回邺城。

司马越回到东海国后,联络了亲弟弟东瀛公司马腾及安北将军王浚等人一同发兵讨伐司马颖,众人推举司马越为盟主发兵邺城。司马颖的军队连续被司马腾、王浚打败,吓得他带领亲信数十人及惠帝逃去洛阳。到了洛阳后,司马颖和惠帝一起被张方扣下,随后又把他们一起挟持到长安司马颙身边。司马颙以司马颖骄奢放纵为由,废了其皇太弟身份。从此司马颙挟持了惠帝,坐上了辅政之位。

河间王司马颙忌惮被推上盟主的东海王司马越,于是便让惠帝下旨封司马越为太傅,请其回来和自己一同辅政,但却被司马越拒绝了。不久后司马越便领兵杀来,要求司马颙放还惠帝。司马颙先后派了几队兵马前去御敌,尽皆被杀败。

司马越曾送信来想与司马颙讲和,但司马颙听从张方建议并未答允,还派司马颖前去洛阳镇守。等到司马颖在洛阳也战败了,司马颙才知大势已去,他杀了张方,派人将其首级送给司马越求和,这次司马越却不同意了。后来司马越大军攻破长安,司马颙从后门逃走,去了一座孤城。司马越从长安迎回惠帝后,受封太傅,从此开始了辅政生涯。后来河间王司马颙和成都王司马颖也相继被司马越手下捕获,并在送往洛阳途中被处死。

至此“八王之乱”结束,司马越辅政期间惠帝驾崩(传说是司马越下毒),新帝司马炽登基,是为晋怀帝。后来二人之间有诸多不睦,导致怀帝传檄讨伐司马越。司马越被吓得生了重病,不久后便去世了。“八王之乱”期间,地方军阀纷纷揭竿而起,由于大家都在争夺辅政之位,因此没有顾得上地方。等到收场之后,各地方军阀的势力已经控制不住了,司马越死后仅过五年,西晋灭亡。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严重,晋惠帝,司马冏,历史,八王之乱,晋武帝司马炎,贾南风,司马遹,司马伦,太子,观点评论,惠帝,司马冏,司马越,司马伦,司马颖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严重,晋惠帝,司马冏,历史,八王之乱,晋武帝司马炎,贾南风,司马遹,司马伦,太子,观点评论,惠帝,司马冏,司马越,司马伦,司马颖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严重,晋惠帝,司马冏,历史,八王之乱,晋武帝司马炎,贾南风,司马遹,司马伦,太子,观点评论,惠帝,司马冏,司马越,司马伦,司马颖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