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王宇文宪是北周文帝宇文泰的第五子,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异母弟。宇文宪熟读兵书,足智多谋,率军打仗时经常身先士卒,作战非常勇猛,在军中威望很高。宇文邕能统一北方,离不开宇文宪的辅佐。可惜的是,宇文宪后来被昏君所害,年仅三十五岁。如果宇文宪不死,杨坚根本就没有机会夺取北周的江山。
宇文泰平定蜀地后,想从自己的儿子中选出一个人去蜀地做刺史,年岁尚小的宇文宪自告奋勇站了出来,表示自己想去。宇文泰说道:“身为刺史,应当安抚所属的部下,治理百姓,你胜任不了。依照年龄来授予职位,应该先从你的哥哥们之中选一位去担任刺史。”
宇文宪听了,很不服气,说道:“每个人的才能都是不一样的,这和年龄的大小没有关系。可以先让我去试试,如果我治理不好蜀地,甘愿承受责罚。”
宇文泰听到儿子的话非常高兴,但是他考虑到宇文宪年纪太小,并没有派宇文宪去蜀地。北周明帝宇文毓登上皇位后,派年仅十六岁的宇文宪去治理蜀地,宇文宪年少才高,勤政爱民,将蜀地治理得井井有条。蜀地的百姓非常感激宇文宪,立碑来称颂宇文宪的功德。
宇文宪多次跟随权臣宇文护与北齐军队交战,战功赫赫,深得宇文护的赏识。宇文宪率军击败过北齐第一名将斛律光,在与北齐兰陵王高长恭对阵时不落下风。
北周武帝宇文邕即位后,十分反感权臣宇文护,他认为宇文护过度干预朝政,野心勃勃,会威胁到了自己的皇位,便决心除掉宇文护。
宇文邕将宇文护骗到了皇宫内的含仁殿,除掉了宇文护。宇文宪听闻宇文护被杀,心中惶恐,担心自己会受到牵连,于是主动进宫向宇文邕请罪,宇文邕怜惜宇文宪的才能,没有治宇文宪的罪。
建德四年(公元575年),宇文邕想率军讨伐北齐,他认为在自己的弟弟们之中,就数宇文宪才能最高,于是召来宇文宪,同宇文宪商议。
宇文宪赞同讨伐北齐,他还表示愿意把自己府中的资产贡献出来,以此来支持北周大军伐齐。
宇文邕大为感动,他下诏不让宇文宪捐出资产。宇文邕对大臣们说道:“做臣子的就应该像宇文宪这样,宇文宪的一番心意朕心领了,难道还需要他捐出的东西吗?”
宇文邕令宇文宪率军两万为前锋,率先出发,自己则亲率大军随后进发。宇文宪率军攻下了北齐境内的武济(今河南孟津)和洛口,进展比较顺利。而宇文邕在进军途中患病,无法处理军中事务,只能下令北周大军撤退。
第二年,宇文宪再次跟随宇文邕讨伐北齐,他指挥诸路兵马,在晋州大破北齐军队,打得北齐后主高纬狼狈逃窜。
宇文邕在攻打并州时遭遇挫折,几乎丧命,有了退兵的想法,内心犹豫不决。宇文宪和内史王谊力劝宇文邕不要后退,使宇文邕断了撤兵的念头。之后再战,北周军攻下了并州。
宇文宪率军乘胜进兵,屡战屡胜,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包围了北齐的都城邺城,而后攻破了邺城,生擒北齐后主高纬,灭掉了北齐。
宇文宪自知自己功劳很大,担心会引起皇帝的猜忌,给自己带来祸端。因此他为人做事非常谨慎,不愿意再去领兵作战、建功立业了。有一次,宇文邕想让宇文宪率军讨伐塞北的蛮人,宇文宪说自己有病在身,无法领兵作战。宇文邕很不高兴,他知道宇文宪是在装病,说道:“如果连你都害怕远征,那么朕该用谁呢?”
宇文宪回道:“臣一心侍奉陛下,愿意尽心竭力,只是身体患病,实在无法带兵,陛下还是另选他人吧。”
宇文邕听了,只能作罢,没有去强令宇文宪带兵远征。
公元578年,宇文邕驾崩,太子宇文赟(音同“晕”)继位,即北周宣帝。宇文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昏君,昏庸无道,残暴不仁,疑心非常重。他认为宇文宪辈分比自己高,是自己的叔叔,功劳也很大,在北周的威望也很高,留着就是一个隐患。
宇文赟动了杀意,他设计将宇文宪骗进了宫内,令人将宇文宪生擒了。宇文赟诬陷宇文宪有谋逆之心,宇文宪据理力争,表示自己忠心耿耿,绝无二心。
边上有人对宇文宪说道:“现在的形势你也看到了,还说那么多有什么用呢?”
宇文宪知道自己活不成了,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道:“我位高权重,到了现在这一步生死由命,难道还能想着去活命吗?只是老母亲还在,不能去孝顺她老人家了,这不免会留下遗憾。”
宇文赟派人上前将宇文宪勒死了,并编出了一些罪名,抹黑宇文宪,想以此来蒙骗朝中的大臣们。
宇文宪一死,北周的宗室力量被大大削弱了,这给了外戚杨坚一个机会。后来杨坚成功取代了北周,君临天下,建立了隋朝。倘若宇文宪不死,杨坚很难夺取皇位,历史也会被改写。
(文中图片皆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