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为何唐朝以前的皇帝都称为某帝,唐朝以后都称某宗,跟武则天有关

为何唐朝以前的皇帝都称为某帝,唐朝以后都称某宗,跟武则天有关

史书称呼皇帝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唐朝以前称呼皇帝都是某某“帝”,如汉文帝、汉武帝,而唐朝及以后称呼皇帝则是某某宗,如唐太宗、宋神宗。

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称呼某某帝是称皇帝的“谥号”,称某某宗是称他的“庙号”,这个称呼的改变其实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有关。

先解释一下谥号和庙号。

谥号早在周朝就出现并运用了,是帝王、诸侯、大臣等死后,(注意大臣也是可以有谥号的,一般是皇帝赐予)。朝廷根据其生前事迹及褒贬其功过,给予皇帝一个评价性的称号。除了秦始皇认为“子议父,臣议君”非常不礼貌而废除谥号以外,中国古代所有皇帝都有谥号,明清时代的皇帝也是有谥号的。所以,仅有秦朝废除谥法,秦始皇、秦二世的称呼成了中国独一无二的跟其他朝代皇帝明显不同的称呼。

早期的谥号一般只一两个字来对帝王的生前进行褒贬,短小精悍,根据《谥法》规定,谥号总共也只有几十个字可选,有固定的字库。总体上,谥号对已故皇帝的褒贬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表扬型的谥号:

如“文”:经天纬地曰文、修德来远、勤学好问曰文,只有生前有这样良好的表现才可称为“文帝”;

又如“武”,克定祸乱曰武、威强敌德、折冲御侮曰武;

再如“昭”:容仪恭美曰昭、圣文周达曰昭;

所以,能称为文公、武帝、昭帝、明帝等的都是生前品德好、制定政策好的君王,属于表扬型的谥号。

二是批评型的谥号:

如“炀”,一听就不是好词,去礼远众曰炀。

如“湣”,在国遭忧曰湣。

如“纣”,残义损善曰纣。

纣王、炀帝、湣帝、灵帝等都是批评型的谥号,表示在位期间频施暴政的君王。

三是同情型的谥号:

如“殇”,短折不成曰殇。

如“悼”,年中早夭曰悼。

如“哀”,恭仁短折曰哀。

殇帝、悼帝、哀帝都是同情型的谥号,表示在位时间比较短的君王。

但为什么唐朝开始史书不再用谥号称已故的皇帝为某某帝,而是用庙号代替呢?这个分界源于武则天。

武则天借着丈夫唐高宗李治体弱多病,开始独掌国家大权。高宗对武则天也非常信任。武则天认为“文皇帝”的谥号不足以表达前夫李世民的伟大,因而常常向高宗建议说,“文皇帝”的谥号既不够宏大,更无法体现唐高宗的孝心,结果唐高宗采纳了武则天的建议,给自己的父亲加上“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的谥号,从这个谥号开始,中国古代皇帝的谥号长度开始一发不可收拾,所有的好词都想往皇帝的身上套,恨不得把字典里的好词都加进去。

更糟糕的是,武则天是还在世时就给自己拟定谥号“则天大圣皇后”,打破了之前谥号是由后人赠予的惯例。不得不说,武则天在位时确实有不少首创的制度,这个由她打开的潘多拉魔盒,引得后世纷纷效仿,将谥号加到特别长。

如武则天的孙子,唐玄宗就极力效仿自己的奶奶加长谥号,将其爷爷唐高宗的谥号加为“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再如,康熙帝的谥号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所以,从唐朝开始再以某某帝称呼皇帝的话就要把一大串谥号念出来,估计要断气。况且谥号已经失去了评价性的盖棺定论的做用,皇帝谥号成为吹捧帝王的工具。谥号显然不能再用作称呼帝王的方式。

好在庙号还没有被搞乱。

庙号起源于商朝,一直沿用至清末。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受祭祀时后代追尊的名号。即皇帝死后受到后世祭祀,他在太庙中所处位置的称号。称某祖、某宗。

庙号不遵从谥号法则,独立实行自己的一套法则。虽然谥号和庙号有许多字是一样的,但这两个称号最大的区别在于,庙号只能是皇帝才能使用,而谥号可以是皇帝、大臣、贵族和妃嫔等人使用。

一开始并不是所有的君王都有资格拥有庙号。最初是严格按照“祖有功,宗有德”的标准,必须是那些对国家有大功的开国君主或中兴之主才能有太庙,或者说才有资格进入祖庙拥有庙号,尊享后代永远祭祀。但这种现象三国以后发生了变化,无论在位时政绩如何,几乎所有皇帝死后都有了庙号,都能在太庙中享受子孙后代的祭祀供奉。

虽然庙号的选字不怎么遵循谥号的规则,但是庙号也是有褒贬的区分的,而且有一定规律可循,大致如下:

开国皇帝:太祖、高祖(如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此外还有烈祖(基业有限、割据一方,如刘备:昭烈帝)

中兴之主:世祖(如清世祖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

明君贤主:仁宗、圣宗、孝宗、睿宗

强国之君:太宗、圣祖(如唐太宗李世民、清圣祖康熙爱新觉罗.玄烨)

守成之主:世宗(也指继承世系传承发生偏移,如明世宗朱厚熜)、哲宗、兴宗、成宗

懦弱之主:宁宗(如宋宁宗赵扩在位时韩侂胄史弥远、杨皇后相继控制朝政)

遭遇动乱、被迫逃亡:德宗、英宗(如明英宗朱祁镇发生土木堡之变,兵败被俘蒙古瓦剌部俘虏)

世系偏移:代宗、世宗(部分)

功业不足、有功有过:宪宗、宣宗(如清宣宗道光帝)

明褒实贬:神宗(如万历皇帝明神宗朱翊钧)

由盛转衰:高宗(清高宗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在位时清朝由盛转衰)

文弱无能:文宗(唐文宗李昂博览群书,但发动甘露之变,企图消灭宦官势力,事败后遭到软禁)

偏好武力:武宗(唐武宗李炎基本平定各地实力派军阀,使唐朝一度呈现中兴局面)

过渡君主:度宗、定宗

昏庸腐朽:熹宗(如天启皇帝明熹宗朱由校,人称木匠皇帝,治国无方,木匠手艺却是一流)

在位短暂:穆宗、光宗(如明光宗朱常洛在位仅30天,服用红丸以照顾后宫众多嫔妃,不加节制而迅速身亡)

亡国之君:哀宗、思宗(如崇祯皇帝明思宗朱由检在位时明朝灭亡,思宗皇帝吊死在万岁山)

无法定义:玄宗、真宗、理宗、道宗

自武则天开始的胡乱修改谥号长度的事件后,庙号就成为唐朝以后的史学界对皇帝的称谓。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谥号和庙号都是在帝王、部分大臣、贵族死后,后人给他拟定的,一些影视作品中人还活着就称呼谥号或庙号的情况在历史上是绝对不存在的,如《康熙王朝》中斯琴高娃老师饰演的孝庄皇后,在剧中一口一句我孝庄怎么怎么,哎呀,我去····孝庄是谥号,孝庄本人生前是不可能称呼自己为孝庄的。当然这不能怪斯琴高娃老师,可能是编剧为了避免复杂化,照顾观众,因为观众熟悉孝庄这个称呼,也可能是导演和编剧真的缺乏历史常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都称某,称呼,谥号,帝王,庙号,有关,唐朝,皇帝,中国,武则天,观点评论,谥号,庙号,皇帝,武则天,孝庄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都称某,称呼,谥号,帝王,庙号,有关,唐朝,皇帝,中国,武则天,观点评论,谥号,庙号,皇帝,武则天,孝庄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都称某,称呼,谥号,帝王,庙号,有关,唐朝,皇帝,中国,武则天,观点评论,谥号,庙号,皇帝,武则天,孝庄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