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98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病逝,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成为了大明朝第二任皇帝,年号建文,史称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开始推行仁政,改变了很多朱元璋时期的政策,这本身也没太大问题,但他在位仅仅四年,就被燕王朱棣起兵赶下了皇位,然后下落不明成为了一桩历史悬案。其实藩王作乱在历史上很常见,但真正成功的不多,前车之鉴就是汉景帝时期发生的七王之乱,同样是皇帝要削藩,同样是藩王作乱,我们不禁要想为何汉朝藩王作乱失败了,而明朝只有燕王一个藩王起兵却成功了呢。
首先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建文帝削藩政策的问题,汉景帝当时削藩采用的是怀柔的政策,一步一步走,并没有太操之过急。反观建文帝,刚即位不久就着手削藩,而且手段狠辣,这些藩王大多数都是他的叔叔,但他丝毫不留情,流放的流放,被贬的被贬,甚至还有被逼着自杀的。
正是他的这些手段,让其他藩王对朝廷离心离德,以至于后面燕王起兵其他藩王都坐视不管。而且真要削藩,也是先考虑削实力最强的藩王,当时对朝廷威胁最大的就是宁王朱权、燕王朱棣、晋王朱棡,晋王在朱元璋时期就死了,剩下的基本就是燕王朱棣了,而且朱棣在当藩王的时候长期对外作战,在军中影响力很大,所以应该先向朱棣下手。但建文帝对待朱棣却犹豫不决,没有和对其他藩王那样处置果断,不仅让他自己安然回到了封地,还把他的儿子都放回了封地,让他彻底没了后顾之忧。
建文帝削藩没从最强的开始,从最弱的开始,而且把朱棣周边的藩王基本上都削了,本身朱元璋对藩王的布局就是相互制衡,朱允炆没能看出朱元璋的高瞻远瞩,反倒彻底打乱了布局,让燕王朱棣没有掣肘,可以放心大胆的起事。
第二个原因就是朱棣起兵师出有名,燕王朱棣在北平起事,和汉朝七王之乱一样,用的都是清君侧的名义。但两个皇帝面对这种局面采用的方式却大不相同,汉景帝果断处置了晁错,坐实藩王叛乱,让他们不再是正义之师。反观建文帝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从始至终都没有杀掉方孝孺这些人,让朱棣一直顶着正义之师的名号,也让其他藩王可以一直坐山观虎斗。
最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建文帝用人失当,他一即位就重用方孝孺、齐泰、黄子澄这些人,他们都是一些空谈理想主义者,没有任何政治经验,只会纸上谈兵。在靖难之役开始之后,不管怎么说朱棣也只有一地藩王的实力,对抗强大的朝廷还是处于下风,但当时朝廷真正可以领兵的大将不多。建文帝开始是重用老将耿炳文,但是在他并没有出现太大失误的情况下,建文帝把主帅改成了又一个纸上谈兵的李景隆。要知道当时的情况,按照耿炳文的策略,双方打消耗战对于朝廷来说是大大有利的,但建文帝却想要速战速决,派出毫无作战经验空有家世背景的李景隆。果然面对身经百战的朱棣,李景隆被打的毫无招架之力,五十万大军被消耗殆尽。
燕王朱棣除了自己很会打战以外,身边又还有姚广孝这样的谋士,为他出谋划策,真是他让朱棣速战速决,直取京师。而在朱棣连战连捷,兵峰直逼皇城,建文帝居然还让李景隆守城,结果李景隆直接打开城门,放燕王进城兵不血刃夺得皇位,建文帝自己也落得个下落不明。
可以看出,建文帝的失败完全是咎由自取,本来朱元璋传位给他,就提前为他布局,甚至想到了很多不利的因素。但可悲的是建文帝实在没有什么政治经验,过于年轻不够沉稳,用人不当,种种失误导致把皇位拱手让人,真替朱允炆悲哀,更为朱元璋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