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二十九年冬,这年的京城格外冷,空气中不断滴落雨水冰,这在当时被称为“树稼”。李宪看着此情此景,想起民间“树稼,达官怕”的俗语,心中不经悲凉起来,觉得自己恐怕命不久矣。
在这年的十一月,李宪西去,享年六十三岁。唐玄宗听闻后大哭一场,第二天便下诏追谥李宪为皇帝。
李宪与唐玄宗作为皇室兄弟,让大家看见了“手足情深”的释义,也让后世人感叹,在“皇位争夺战”中,无缘皇位的皇子也能得善终。
679年,李宪作为睿宗李旦的长子,诞生于世,被赐名成器。尽管从名字中就可以看出大家对这个孩子给予的期望,但是李宪与父亲睿宗一样,谦恭孝友,淡薄权势。
奈何时代的洪流不会因为个人心中所想而停止。李旦作为唐高宗与武则天的第四个儿子,也就是最小的那个孩子,本无缘皇位。
但是唐高宗的长子英年早逝,第二个儿子觊觎皇位,被武则天杀害,而三儿子李显继位没几天也被掌权的武则天废除。
李旦便被局势推动着,登上了皇位。长子李宪也就顺理成章地获得了太子的身份。
此时的武则天已毫不掩饰自己对权力的向往,用太后的身份临朝听政。也就是说,李旦这个皇帝实际上没有什么话语权。而本就性子平淡的李旦乖乖在武则天的掌控下做了近七年的傀儡皇帝。
武则天当然不会因为李旦展现出来的乖巧而放松对其一家的掌控,李旦自当上皇帝起,便和家人一起生活在武则天的监视中。可以说,一个皇位让自己和亲人失去了自由。
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武周时代到来。李旦退位成为皇嗣,而长子李宪则被赐武姓,成为皇太孙,居于东宫。
经过这一事变,当时女皇武则天与李旦一家的关系变得十分尴尬,而李旦也没有因为退居皇嗣后便放松了警惕,依旧谨言慎行。
当时年纪尚小的李宪虽不能具体做些什么,却也能感觉出这不同寻常的气氛。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九月初九,武则天设了一场宴会招待群臣。李宪带着各位皇子上台表演节目,其中最为出彩的当属他和李隆基。
一段男扮女装的流行舞戏,一场悠然动听的竹笛演奏,武则天在这场兄弟友恭的氛围中产生了孺慕之情。
但是李旦一家与女皇紧张的关系并没有因为幼童的天真而缓解。李宪在一场冰冷的事变中学会了隐忍恭顺。
长寿二年正月初二,李宪的母亲和李隆基的母亲入宫见武则天,但是迟迟未见二人出宫。事情发展到这,李旦已经反应过来,李宪和他年幼的弟弟们可能要失去母亲了。
悲伤至极的李旦下令让所有人不准议论此事,以此换来了武则天的短暂信任,保全了全家。
这一年的李宪仅14岁,而李隆基也才9岁。失去了母亲的兄弟,相互温暖,尤其是作为大哥的李宪,给足了弟弟关爱。
原以为就此躲过一劫的李旦一家,在受到奸人的诬告后,又一次引起了武则天的怀疑。包括李隆基和李宪在内的兄弟几人被幽禁在庭院中,不得外出,时间长达七年。
可能就是在这朝夕相处的日子中,几兄弟相互鼓励扶持,而这段时光也为李宪与李隆基日后的感情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时间来到神龙政变发生的这一年,有着铁血手腕的武则天终是抵不过岁月,被当时的李显以及几位宰相逼迫着退位。李显又一次登上皇位,而李旦一家搬出宫廷,来到宫外居住。
李旦原以为自己一家人会平安度过余下的时光,这一想法在李显平庸,其皇后韦后想要效仿武则天称帝时彻底破灭。
太平公主为了阻止这一局面,与李隆基联手,将李显从皇位上拉下来,同时除掉韦后的势力。
公元711年,李旦又一次登上皇位。此时唐睿宗面临的问题同唐高祖李渊相同。长子继位合乎理法,但是三儿子李隆基声誉日盛。
就在唐睿宗纠结不已的时候,李宪主动站出来言明李隆基立功在先,自己愿意退位。闻讯而来的李隆基却表示李宪为嫡长子,自己绝不做太子。
这一幕皇室佳话在整个唐朝实属罕见。在皇宫中战战兢兢长大,在皇位上束手束脚做人的李旦深刻体会到皇家亲情的淡薄。但是自己的儿子们能够避免手足相残的局面,着实令人欣慰。
公元710年6月,李旦发布诏书,以李隆基救社稷有功,功劳至伟的缘由,迎李隆基为太子,入住东宫。
退下高位的李宪并没有郁郁寡欢,反而如同卸下了多年来心中的桎梏一般,轻松不已。
登上皇位后的李隆基非常愿意维持他们兄弟之间的关系,大力修葺了他们兄弟曾经居住过的府邸,也就是后来的兴庆宫。
更是以花和萼比喻他们之间的感情,遥相辉映,不离不弃。闲下来的李宪在余下的日子中过得极为自在,他不用担心弟弟李隆基的猜忌。
而李隆基也不会担心李宪让出太子之位是违心的举动。两个人便如同寻常兄弟一般,让皇家亲情在唐朝透露出最后的温馨出来。
李宪从小便生活在皇室争斗之中,对皇位的淡薄如同其父亲一般。这位皇子不醉心于权势,虽然没有做成皇帝,但是换来了逍遥自在的一生。
参考文献:《唐书》
我是传统文化,专门研究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如果你也对历史感兴趣,可以留下你的脚印。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