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司马攸:先后与哥哥和连襟争夺储位,最后居然急死了

司马攸:先后与哥哥和连襟争夺储位,最后居然急死了

桃符不死晋未亡,英雄总想弄含章。

纠纠不过当年气,徒留遗憾乱洛阳。

— —

@陌上花已浓

说起西晋,就不得不说说司马攸,他是短促而卑劣的西晋王朝绕不开的一个人物。

因为他的特殊和不群。

司马攸是司马师和司马昭两个人的儿子。

这样说是不是有点乱?其实不乱,因为司马师没儿子,司马昭当时有两个儿子,于是司马懿做主,将司马昭次子司马攸过继给兄长司马师为子。

司马家族比较有意思,司马懿的阴险狡诈后继有人,他们家族的生育能力也继承得比较好。司马懿有兄弟八人,号称司马八达,他自己有九个儿子。

但是,司马师没能继承父亲生儿子的能力,几个老婆努力生也只生了五个女儿。无奈之下只好选择过继。

不过,在旧社会,继子与亲子宗法地位是一样的,何况还是从一母同胞的弟弟家过继而来?因此,司马攸是司马师的法定继承人,而且属于小宗入继大宗。从司马懿创下的家业这个角度来看,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攸的顺位,才是家业继承的法定顺位。

可是,事情总会有例外和意外。

第一个是例外。司马懿的家业,不是他一个人创下的。抛开当时其他世家大族和权力集团的支持,抛开司马家族其他分支的努力奋斗,哪怕只是在司马懿自己这一支,也不全是他一个人的功劳。

从高平陵之变司马懿夺权,到司马师和司马昭分别控制曹魏皇权,再到最后司马炎篡魏,最后司马家能成功篡魏,是以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为骨干,整个司马家族共同奋斗的结果。

第二个是意外。只比弟弟司马昭大三岁的司马师,居然比弟弟早死了十年,四十八岁就死了。

这时候司马家只是控制了曹魏的朝权,但还未篡位。未篡位的原因一是贸然篡位会招致强烈反弹,二是已然控制朝政犯不着贸然篡位。既然未篡位,那么继承司马氏政治遗产的人必须符合事权一致的原则,因此司马家的二号人物司马昭顺理成章执掌朝政和整个家族集团。

因此,此时的司马攸,继承了从司马懿死后传给司马师的舞阳侯爵位,这是宗法决定的,他是司马懿这一支的嫡长房法定继承人。但权力和政治遗产的继承,则必然是他的生父司马昭。

假如司马师死的时候,以父死子继(宗法上)的原则强硬指定司马攸为继承人,那么可以想见,在司马昭和司马攸父子(血缘上)之间,必然会发生一场以争夺朝权为目的的流血事件,最后甚至有可能导致司马家族从此式微。这当然不是司马师愿意看到的,何况司马攸本是司马昭儿子,洪水滔天还是父慈子孝,不是他要管的事了。

在例外和意外的情况下,司马攸第一次继承自然而然不会提上议事日程,何况对手本来就是他的亲生父亲,况且他当时也只是一个毫无根基的、七岁的孩子。

这时候,司马攸身份特殊的麻烦就显现出来。

司马攸与哥哥(宗法上的堂哥)司马炎,都是司马昭正室王元姬所生,同时又是司马师唯一的儿子(嗣子)。

司马攸非常孝顺,这一方面出自他的天性,另一方面还有司马家族政治宣传需要。靠背信弃义、弑君、欺人孤儿寡母建立的西晋帝国,核心价值观只剩下一个孝字。

但最重要的则是,司马攸必须如此,唯有尽最大可能的至诚至孝,清和平允,才能盖过哥哥司马炎。毕竟司马炎见识过高平陵之变,参与过高贵乡公事件,是西晋王朝建立的见证者和重要参与者。

这些虽然是年齿差别带来的不同,但也是司马攸实实在在跨不过去的坎,他只能另辟蹊径。

这也是司马昭曾有意于司马攸,但最终放弃的原因。

司马昭有充足的理由属意司马攸。一方面,司马攸是司马师的嗣子,如果司马昭在身后将大权交给司马攸继承,他将乐得一个还权于兄的千古美名。另一方面,司马攸的清名能获得很多世家大族的支持,淡化一抹司马家族的无良色彩。

但是,司马炎业已形成的势力,和选择司马攸的后果司马昭也不得不考虑。交给司马攸,司马炎与他兄弟之间的一场斗争不可避免。另外,司马攸是否能弹压住天下汹汹,司马昭心里也没底。要知道当时连他自己废杀高贵乡公,也是面临成王败寇的局面,要知道连司马炎接权后,也不得不马上行篡立才能巩固权势。那种凶险的局面,十七岁、没有深厚斗争经验的司马攸真还不一定拿得下。

当然,还有个最大的理由,司马炎是自己这一支的嫡长子。

于是,司马昭在重病中,最终选择司马炎为继承人。

司马昭去世,司马攸当皇帝的竞争对手,一下子从哥哥司马炎变为侄子司马衷。

司马攸与司马衷年龄差距,与他跟司马炎刚好差不多,他差哥哥十岁,侄子司马衷差他十一岁。抢班夺权这种事,有时候年龄是个很重要的因素,既涉及时间节点,又事关资源和班底。

司马攸与司马衷,叔侄二人还是连襟,他们的老婆都是当朝头号大臣贾充的女儿。之所以重点说一下这个关系,是因为贾充在二人之争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尽管有年龄优势,但司马炎很果断,就像篡位没给曹魏思考时间一样,在立储上他也没给司马攸太多思考时间,在其篡位后第二年,司马炎立即册立嫡次子(长子夭折)司马衷为太子。

司马衷其时八岁,按理痴呆之相已经显露。司马炎如此着急册立太子,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醒司马攸及其身后的蛊惑者死了这条心。

那么,司马攸到底有没有当皇帝的想法呢?

显然是有的。

首先,司马攸接掌司马家族,是司马懿的布局。司马懿的想法是在司马师手上完成权力过渡,也就是篡魏,然后再传给司马攸。然而前文也说了。因为例外和意外,司马师没来得及篡魏而过早离世,使司马懿的布局出现了偏差。司马师为弟弟做了嫁衣,连带司马攸这个继子也做了嫁衣的内衬。

这些事,司马攸不可能不知道,面对亲生父亲和哥哥,他别无选择,但面对痴呆侄儿,情况又当不一样。

其次,后来随着司马衷越大越蠢,请求司马攸作为继承人的呼声越来越高,要说这其中没有司马攸的私心和自己在这方面的努力,那是说破天也没人相信的。甚至到最后司马炎逼司马攸就藩,依然有那么多朝臣反对。这些事难道都是朝臣们折服于司马攸,背着他偷偷干的?当然不是。当然不排除那些与司马攸亲近的人,想着法子推他上位,但是没有司马攸的暗示或者首肯甚至许诺,谁会为了他去跟皇帝对抗?

第三,从司马炎对待他的态度来看,彼时司马攸在晋廷内外已经有了虽然不明确但比较雄厚的班底了。以贾充为代表的重要功臣与太常博士几乎全站在司马攸一边,司马炎仅凭皇权的威力已经无法摆平。最后,在太子妃的选择上,司马炎不得不放弃种贤而多子,美而长白卫瓘之女,选择种妒而少子,丑而短黑的贾南风,并以此逼迫贾充站队。

司马攸与司马炎之争,我们可以看作宗法、继承制度等方面的纷争,这个可以理解。但司马衷被册立为太子,还去进行争夺,那就是典型的觊觎之心了。

事实上,司马攸的身份和一直以来继位的呼声,早在司马炎被立为晋王世子之前,就在司马炎心中种了草。后来任命其为骠骑将军后,按规定应该散去的营兵居然不愿离去,那些草就在司马炎心中疯长。再到后来一半以上的朝臣反对司马攸就藩,那些草终于长到了司马炎的心外,无法遏制。

必须走,到你的封地去,这是命令!

司马攸不想去,请求为生母王元姬守陵,不行!于是司马攸病了,司马炎不信,派太医号脉,果然没病。既然没病那就必须启程,于是与皇帝哥哥辞行,然后吐血而亡。

司马攸的死,有些猜测,认为是司马炎下的手。反正写历史的人都会春秋笔法,《晋书》写的是:辞出信宿,欧血而薨。就是说陛辞后没两天,司马攸就吐血而亡,至于怎么死的你们自己去猜。

我倒相信,司马攸真的是因为争储无望,被迫就藩而气急攻心急死的。

我们看历史总喜欢假设,假如司马攸利索就藩,没有那么早死掉,西晋会不会不一样?

我想大概率会不一样吧。毕竟还是有那些人望和班底,也许等不到贾南风擅权,也许等不到八王之乱,那些惮于司马炎权威的臣子们,就会迫不及待的来一场政变,拥立他们心中的贤王司马攸。

就算要等到八王之乱,拥有齐国地盘的财力,和都督青州诸军事的军事力量,要整合资源取得宝座,应该会比后来那几个草包王爷简单一些。

可是他就这样自己把自己气死了,这怪得谁呢?

难道只有守在洛阳,才能使自己放心?难道只有盯着生父司马昭说的那个桃符的座儿,才能使自己安心?难道要在洛阳等着别人将宝座清理干净,请他去坐?

司马攸的一生,确实都在等。等待祖父的安排兑现,等待生父选他做接班人,等待哥哥将愚蠢的侄子换成他,等待岳父的斡旋操作。他一直在等,最后等来了死亡。

他不知道,有些东西不能等,必须去争取,能等到的必然是被人施舍的,最后必然要付出更大的代价与施舍者。只有争取得来的,才能心安理得。

说实话,司马攸以父祖荫庇身居高位,于晋室建立却无寸尺之功,心念宝座却又不能为此做出卓有成效的实事,只知道在心里说要、要、要,失败也就正常了。

纵观司马攸,倒是与他敌对的冯紞对他的评价“齐王名过其实,而天下归心”最为贴切。

名过其实是事实,天下归心不过是天下的心,与他无关。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连襟,家族,司马懿,宗法,司马昭,司马师,司马攸,哥哥,继承人,儿子,观点评论,司马炎,司马懿,司马昭,司马师,司马攸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连襟,家族,司马懿,宗法,司马昭,司马师,司马攸,哥哥,继承人,儿子,观点评论,司马炎,司马懿,司马昭,司马师,司马攸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连襟,家族,司马懿,宗法,司马昭,司马师,司马攸,哥哥,继承人,儿子,观点评论,司马炎,司马懿,司马昭,司马师,司马攸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