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运城舜帝陵庙唐代经幢解析
王青贤
《科学之友》 2013年
山西运城舜帝陵庙文管所,山西 运城044000
摘 要:山西运城舜帝陵庙历史悠久,堪称“德之摇篮,文明之源”。众多史料证实,舜帝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始租,舜帝陵庙也因此成为海内外华夏儿女寻根祭祖的胜地,成为一种独特的精神文化。通过对舜帝陵庙唐代经憧来源和其上经文的详细解析,说明唐代经憧不仅对研究我国初唐佛教寺院文化和唐代建筑文化艺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而且还为山西运城舜帝陵的建庙历史提供了详实的史实依据,其意义极其重大。
关键词:舜帝陵庙;唐代经憧;经文解析;研究价值
中图分类号:K877.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322-0096-02
1998年7月,山西运城舜帝陵庙的老文保人员在舜帝陵庙西边的东张贺村发现了一座唐开元二十六年的经幢,当时盖顶已不存,仅存残余幢身和部分基座。幢身呈八面柱体形,高69 cm,宽39 cm,基座雕饰莲花纹。该经幢上刻着一部完整的《佛说施灯功德经》,幢身每面都刻有经文,字体为楷体,字径均为1.6cm,每面6行,每行36字。由于年代久远,文字剥落漫滤,残缺严重,有的每行仅存六七个字,文字最多的行也就十一二个字。据村里的老人讲,经幢原址在杨包村北的守灵寺内,高九层,第八层为八面体,刻有一部佛经,1956年尚且完整。该经幢残余现存于运城舜帝陵庙。运城盐湖区博物馆藏有原经幢照片。该经幢的发现对于研究唐代山西运城地区的佛教,既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也是对唐史文献的有益补充;既对研究经幢及佛教寺院文化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也为研究运城舜帝陵庙的建庙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实依据。
1 幢身《佛说施灯功德经》主要经文解析
《佛说施灯功德经》是一部佛为舍利佛等广大信徒于佛门圆满修福而无问自说的一部佛经,是以介绍施灯功德较多的一部经,即希望众生都能在佛塔、佛像前燃灯供佛,能获不思议福德。
首行刻“□说施灯功德经[□",(因此处碑文不清,作者不敢妄加猜测,所以以方框代替,下同)经文的开头即开门见山地说明幢文为《佛说施灯功德经》,联系经幢上下文和通过对佛教资料的查证可知,该经幢经文为一篇完整的《佛说施灯功德经》,和高齐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的《佛说施灯功德经》相吻合。在国内目前存有的经幢中,一般最常见的经幢以《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为最多,其次为《白伞盖陀罗尼经》《大悲心陀罗尼》《大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大吉祥大兴一切顺陀罗尼》《金刚经》《般若心经》《弥勒上生经》《父母恩重经》等,而运城舜帝陵庙的《佛说施灯功德经》的经幢很少见到,也是现存最早的的经幢,比山西潞城起严寺经幢(唐天宝六年即公元747年)还早,可见其对初唐佛教寺院文化来说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经文中“油灯奉施佛支提,生於大富上族家,具足功德人所敬,生生恒得宿命智;油灯奉施佛支提,於诸生常悲念,发言眷属皆敬爱心无□口恒口……”渲染佛祖如来的法力无边,能降世间一切善道、恶道和生死苦恼,赐予大众子孙后代无量福德和功德。对当时社会的善男信女来说,其强大的诱惑力是不言而喻的。他们希望借助佛陀的力量在现世得到幸福,入土之后减灭生前之罪恶,祈求来世和后世的幸福。那么,如何实现其夙愿呢?经文中的“彼施灯者,所得福聚,无量无边不可算数”和“香花璎爨宝幢幡盖”意思是说,众善男信女可以在佛像前点灯供奉,或者在塔顶上施灯实现夙愿。于是,在佛前供灯和建造经幢成为人们寄托信仰和实现理想的方式之一。首先,供灯和造经幢“能净除一切生死烦恼",祈福现世。其次,它们使人生前“一切地狱恶业皆悉消灭”。再次,某些寺院高僧圆寂之后,他们的门人弟子为回报师恩,使其灵魂早日超度也会建经幢。还有,在民间一些人为族人祈福而建经幢,表示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渴望。还有一些为当地有威望的名人而建幢,以表示人们对他的尊崇和怀念,启示后人传承和发扬等。
经文末尾“口云敬忠思文,允忠希望。开元二十六年岁次戊寅辛月已亥□□□□□建造杨钦心、杨建思、弘农杨务钦、杨道诠……”为经幢的题记部分,题记部分一般记载写经幢、刻经幢和建经幢的人以及建幢的时间。“敬忠”和“允忠”是两个人名,“口云敬忠思文,允忠希望”说明写此经幢的人为“允忠”,刻经文的人为“敬忠"。建幢时间为“开元二十六年岁次戊寅辛月已亥”,即公元738年,“建造杨钦心、杨建思、弘农杨务钦、杨道诠……”说明建幢的人为杨钦心等七十余杨姓之人,且注明建幢人的身份为“弘农",即农民。从建幢的人数之多且全为杨姓,可以推断出他们是杨姓的族人,即与现舜帝陵一墙之隔的杨包村村民,他们都为杨姓。他们建幢的目的也许是为已故的族人超度亡魂,免在阴世受苦;也许是为在世者消灾、去病、获福;也许是为后代子孙祈福。从仅存的经文中并未发现能说明建幢目的的文字。
2经幢的历史研究价值
经幢指刻有经文和经咒的多角形石柱,又名石幢,属于古代佛教石刻建筑,唐代中期随着佛教密宗传入我国。经幢一般是由幢顶、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组成,主体是幢身,经文就刻于其上,形状多呈圆柱形、六角或八角形,其中以八角形为最多。基座和幢顶则雕饰莲花、云纹和佛像。
唐朝是佛教发展的全盛时期,经幢一般放于寺院;到中唐时,佛教凭借政治势力,巧取豪夺,经济实力也大有发展,因触犯贵族和地主利益,影响了唐王朝的经济利益,引起唐武宗会吕灭佛,毁寺院和其他佛教建筑,所以有的人不造经幢于寺院,而建于通衙或墓道。此建幢之风俗,始于北魏,于唐、宋、辽时代最为盛行,但其后渐渐衰退。
唐代的经幢气势雄伟,造型华丽,比例匀称,雕刻洗炼,颇具盛唐风范。在艺术上有很高的价值,其风格、技艺、造型、布局,堪与唐代石窟雕刻媲美。而舜帝陵庙唐代经幢不仅气势宏伟,造型别致,而且经文字体工整秀丽,笔法流畅,不仅对研究唐代的建筑艺术有很高的价值,而且对研究唐代书法艺术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研究唐代建筑文化艺术提供了详实的历史依据。
3经幢为运城舜帝陵建庙史提供历史依据
山西运城舜帝陵建于大禹时期,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而庙则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在舜帝陵东边杨包村建有守陵寺(金代改名为大云寺),它就是为守护舜帝陵而建的,一直到文革时期才被破坏拆除,经幢也就四分五裂,散落于附近村民家。舜帝陵唐代经幢原来就建于守陵寺内,这一史实证明,在唐开元年二十六年,山西运城舜帝陵庙就已存在,甚至更早。唐开元经幢为舜帝陵坐落在山西运城鸣条岗又提供了一个确凿的历史依据。
温馨说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传递全国各县考古成果,不作为任何商业目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图文编辑校对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及时纠正修改。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