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嘉靖平陽县令:一代名宦唐时英
--历任平阳县令,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真定知府,贵州按察副使、参政,河南参政,浙江按察使,山东右布政,陕西左布政,右副都御史、陕西廵抚。
文;光明人家
2023-01-03
名宦、遁吏,是古代对指依法治事、大公无私的良吏、好官。具体而言,遁吏是指旧史所称奉法循理之吏。何为名宦?管竭忠认为“名宦者”不是以官位高低传世,而是以政绩大小著称。“名宦者以政传非以官传也,故于职官书名外复为列传。”俞汝楫认为,不论官位高低只要是在当地政绩显著、惠泽于民的官员可以称为名宦。“仕于其地而有政绩,惠泽及于民者谓之名宦。”也有按传统习俗称之为名贤、先贤、名臣。
笔者在查阅历代《平阳县志》职官志发现,平阳历代被县志列为“名宦”也者不少,这里笔者介绍一位明代平阳知县,他在任平阳县令时,治理有效,政绩显赫,后历任明廷要职,被称为一代名宦。他是谁?此人便是明代嘉靖年间平阳知县--唐时英。
治平四年 政令有声
明代温州名人,江西布政使,修撰隆庆《平阳县志》进士侯一元曾经有过评价:
“吾郡平阳明兴以来,令去而思者仅四人,王唐张彭。”其中的唐就是指唐时英,这是对一个地方县令的最高赞赏。而唐时英是四人中政绩成就最高的平阳县令。
唐时英(1499-1576),字子才,号济轩,又号一相居士。云南曲靖人(古称南宁),历任浙江平阳县令,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真定知府,贵州按察副使、贵州参政,河南参政,浙江按察使,山东右布政,陕西左布政,右副都御史、陕西廵抚。
唐时英的祖先是湖南人。高祖唐玄二以军籍从湖南辰州辰溪县、泸溪县一带迁入云南平彝卫,后居住于曲靖城北关一带。曾祖唐义,曾祖母杨氏,祖父唐洪、祖母郑氏都“隐德不显”。父亲唐经因子时英被封为主事,母亲伍氏被封为太安人。唐时英十多岁,就能写文章,研习《尚书》,每天可以背诵千字。正德己卯(1519年)中举,嘉靖己丑(1529年)考中罗洪先榜进士(该科状元为罗洪先)。
据《明代科举与文学编年》记载:
“唐时英,贯云南平夷卫军籍,湖广卢溪县人,国子生,治《书经》字子才,行二,年三十一,六月十二日生。曾祖义。祖洪,寿官。父经,义官。母伍氏。具庆下。兄时贤。娶张氏。云贵乡试第八名,会试第四十九名”。他为人正直,平易近人,敢于担当,为官多年,所到之处均有贤声。
嘉靖十年(1531),唐时英授任浙江平阳知县。据民国《平阳县志》职官志载:
“唐时英,嘉靖十年任。” 时平阳时受倭寇侵扰,民不聊生。到平阳后,唐时英见平阳县地方山明水秀,土地肥沃,但却市井萧条,街巷污陋,人民生活十分贫苦,他即深入到民间去私查暗访,获知平阳人民贫困的主要原因:一是地方上豪绅大户与官府勾结,依仗权势欺诈百姓,并乘灾荒饥懂之时大放高利贷剥削人民,二是豪取隐瞒田亩,多报瘦地,谎报灾菅,偷漏赋税,中饱私囊,致使国家岁入减少。
为了抑制豪强,惩处污吏,唐时英首先对地方上豪绅大户和县衙内的官吏
“晓之以义,说之以理,束之以法”,接着布告全县,将压在人民头上的高利贷减半。次年,他又提出了“查瘦改肥,清丈田亩”的措施。这时有人劝他说:“强龙难斗地头蛇。唐大人,你半减高利贷就得罪了地方上的强龙,如果再搞查瘦改肥”,恐怕你在平阳县会招来祸害啊!唐时英愤慨地说:“你们为什么只为我想,而不为平阳的百姓想想呀?今天我既是平阳百姓的父母官,就要为平阳百姓办事,为平阳百姓造福。“吾决意以履亩量田为己任,尔等不必多虑。”
在履亩量田的过程中,一部分豪绅大户串通起来向浙江巡抚诬陷和攻击唐时英,唐时英义无反顾,居之坦然,不畏诽言,而是更加认定了履亩量田是富民强国之大事,一定要善始善终完成才对得起平阳的人民。所以当巡抚派来“查处”人员到平阳县时,他对这些上司说:
“国家以百里之命付之,臣当以已命图上,决不畏小人之汹汹而易其行。民病如此,不舍己何以为公?”结果,他用了半年的时间,“一县之田,腴瘠高下,无不得其情”,终于把全县的田亩面积,隐肥报瘦的情况一一查清,并造册入府,成为平阳县的“不刊之典”,平阳广大民众无不称赞:“唐公,美政也。!此事也得到上司的赞赏。
此外,他还兴修水利。平阳县有陂塘(池塘),年久淤积变浅,他按照受益田亩的多寡来安排出工出力,做到既不私免富户义务,也不单独让穷人辛劳,蓄水、放水都有严格规定,照章办事。第二年大旱,池塘蓄水发挥作用,度过大旱,大获丰收,而邻县的收成却很差。为此,老百姓把他看成活神仙。《滇志.人物志.曲靖府乡贤》载:
“又疏陂塘,兴水利。明年大旱,民得以济,称神君焉。”
另外,唐时英还倡兴文教,修建平阳学宫,嘉靖十三年(1534),县令唐时英建学前“起风”,“腾蛟”二坊。据清乾隆《温州府志》、《平阳县志》载:“
嘉靖十三年(1534),令时英斫石重建学前左右坊。”唐时英四年治平,政令有声,擢任户部主事,离任之时,百姓依依不舍,相送十里。
历任要职 政绩卓著
嘉靖十四年(1535),唐时英受命任户部主事.委理通仓,主管户部财经收支。鉴于几个前任,都因乘职之便.营私舞弊而致身败名裂。他到任后,就开诚布公地对大家说:
“通仓之事,前车有鉴。今日之事。同舟共济。否则,苟二三其德。狐鼠将乘吾之隙。”遂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上下监督的有效办法。一年以后,通仓之事管理得井然有序,帐务清楚。
唐时英因办通仓有功,廉洁有声。嘉靖十六年(1537)晋封文林郎,督理朝廷库银收支。这个职事的前任,也因出入有差入狱。不少人为他担心说:
“此职危多。易犯人诽,公何不避之以求全也?”他则说:“任何事情都是要人去办的,避而不就是‘私我也’,我只要‘擘画如法,虽毫厘无不详且尽焉,何危之有也!”’唐时英在职3年,“毫厘无不详且尽”受到了朝野上下的称誉。他官邸庭柱上有对联一副:“为一分民,受一分之赐;早一刻舟,行一刻之程。”
嘉靖三十三年(1554),陕西河套平原一带的鞑靼贵族举兵侵犯北部边境。嘉靖帝遂将当时任陕西布政使的唐时英晋升为右副都御使,巡抚陕西(从二品),前去抵御。唐时英查知鞑靼之所以侵犯边境。主要是当时陕西四镇的官员各存私心,互不协力所致。他认为,只要四镇合力。鞑靼指日可以驱逐出去。于是他
“飞檄驰书四镇”,当四镇官员到达后,他明确地指出四镇官员各存私心之害.并说:“鞑靼不足患,患不协力”,首先解决了四镇的团结合作问题,接着制定抵御的战术措施,结果。唐时英还一兵未发,鞑靼贵族闻四镇协力,遂不战而退。
唐时英在陕西3年,陕西全境人民安居乐业。嘉靖三十七年(1558),唐时英告老还乡,生活俭朴。亲善邻里。万历四年(1576),唐时英病故于曲靖。享年80岁。神宗皇帝在《御祭唐时英》中称道:
“逮简擢于抚台,俾保厘于全陕,三建防秋之策,克宣却虏之威,所至有声。”明代文学家李元阳为其作《明副都御史子才唐公墓表》。焦竑的《国朝献征录》有《廵抚陕西右副都御史济轩唐公时英墓志铭》。
1918年,唐时英的后代,云南督军唐继尧来曲靖为唐时英重立碑墓,并邀曲靖名士刘雨村为“华表”题联一副:
“吉地卜牛眠,看白石迥澜,翠峰叠嶂,河山大壮风云气;嵩岳生申甫,想英文启后,雄武亢宗,勋业重辉日月光。”明副都御使陕西巡抚唐时英公墓,今尚存云南曲靖城西北郊麻黄冲村。
参考文献:
1、《李元阳集》(明)李元阳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
2、《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3、《新纂云南通志》卷一百九十二列 传
4、《云南史料丛刊》第13卷.方国瑜主编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1.
5、《新编曲靖风物志》杨朝俊.龚金才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9
6、《明代科举与文学编年》陈文新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7、《平阳县志》隆庆、乾隆、民国版
8、《明代云南文学家年谱》孙秋克.商务印书馆,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