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大唐的历史,可能会有不少人感到疑问,那个牛逼轰轰、身处“开元盛世”的大唐,怎么就突然爆发了改变国运的“安史之乱”呢?
有人将原因归咎于唐玄宗晚年沉迷于女色,昏庸不查,重用杨玉环她哥——大奸臣杨国忠,致使整个国家被搞得乌烟瘴气,让野心勃勃的安禄山抓住机会,趁乱起兵造反了。
这一观点,乍一听没有什么问题,历朝历代的野史杂记,以及民间诸多小说演义,基本都采纳了这一观点。事实上,当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造反,打得正是清君侧的由头。
然而,事情当真是如此简单吗?传承了百年之久的盛世大唐,当真就如此不堪一击吗?区区一介贵妃,外搭几个外戚奸臣,当真就能动摇大唐帝国的根基吗?
理智告诉我们,事情当然没有那么简单。
大唐之所以会爆发差点将自己送走的“安史之乱”,除了那个曾经英明神武的唐玄宗,逐渐蜕化成了一个沉迷女色,贪图享乐的大傻缺,以及李林甫、杨国忠这些奸臣在那瞎折腾以外,还有一个很容易被人所忽略的因素——“钱”。
关于这一点倒是与几百年后的大明一样,都是缺钱缺死的。事实上,古今中外,几乎所有国家朝代的覆灭,都与“钱”有着莫大的干系。
由于缺钱,唐玄宗不得不得下放税收财权,让地方藩镇的节度使们自己想办法筹措军饷。这一下子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使得原本军费给养,严重依赖中央供给的地方藩镇再也没了制约。
从此以后,自行任免官吏,自行收税,自给自足的藩镇军头们,逐步开始走向尾大不掉的失控局面。
看到这里,也许有小伙伴可能就要问了,经过历代君主们的苦心经营,到了玄宗继位之时,国力达到鼎盛的大唐,理应是是国富民强,经济高度发达,怎么会出现缺钱的状况呢?
钱都去哪儿了呢?
答曰,都到了大贵族、大地主那里了呗。
关于这事,实在是所有国家与王朝都无法避免的事情——土地兼并,财富向极少数人那里转移。
众所周知,一个朝代的建立之初,由于战乱纷争,人口下降,旧贵族、旧地主等既得利益者被清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整个国家会呈现出一种人少地多的状况。新的统治者会对治下的民众进行分土地,奖励耕种的政策。
这一时期,绝大多数人的手里都拥有土地,因而向朝廷中央缴税的人也比较多。加之建国之初的通胀水平往往不高,各项财政支出也相对较低,大家生产生活的积极性普遍比较高涨,整个国家自然也就处于一种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局面。
按理说,随着不断地发展,社会整体的财富肯定是在增长,与之相对应,财税的收入也应该是越来越多才对。
然而真实的情况却是让人有些大跌眼镜,大唐财税的收入不仅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加,相反却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不断地减少。
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正如上文所说的那般,“钱”都被大贵族、大地主阶层给侵吞了。
这事具体的套路是,每逢遇见灾年荒年,粮食歉收,亦或家里有人生病,那些家境不够殷实的农民们为了活命,往往只能顶着高昂的利息去找贵族地主借钱借粮。如果后来能够还上钱还好,可一旦还不上,便只能拿自家的田地去抵债了。
事实上,借了高利贷的农民们大概率是还不上钱。
这么一来二去,不到几十年的功夫,每个王朝都会出现这种趋势的变化,土地越来越集中。
到后来,失地的农民们为了生存,很大一部分跑到了贵族地主家当佃农。贵族地主们出于私利,又会向国家隐瞒自己家的佃农数量。而被隐瞒的这部分佃农,就此便在国家统计层面消失了。
于是乎,诡异的情况出现了,国家的实际人口数越来越多,纳税的人却是越来越少了。
更为要命的是,收上来的钱少了,但是国家各项的支出,例如官员们的工资,军队的饷银,以及修桥修路、发展维护水利设施等方面的开销却是与日俱增。到了玄宗时期,大唐的财政基本上已经到了入不敷出、接近崩溃的程度。
看到这里,你或许会说了,嗨,这还不好解决。皇帝大人一道圣旨,下令彻查人口,重新丈量土地,一切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嘛。
嗯,没错,当时唐玄宗李隆基的确也是这么想的,于是也就有了轰轰烈烈的玄宗版“土地改革”。
那一时期,唐玄宗打击地主豪强,安抚流民,派遣劝农使到地方上核查被隐瞒的土地,然后强制将不合法的土地收归国有,再由国家将土地重新分配给流民耕种,这样不仅为国家创造出了可观的财政收入,进而促进经济繁荣,还顺带搞定了流民问题,缓解了社会矛盾,可谓是“一石二鸟”。
可以说,正是由于包括“土地改革”在内的一系列改革,极大地缓解了大唐的财政压力和尖锐的社会矛盾,才造就了“开元盛世”的鼎盛局面。
然而,这些改革无疑是触动了那些大贵族、大地主们的利益,自然而然是遭到了他们的激烈反对。
“管你是皇帝老子,还是玉皇大帝,敢抢我的钱,统统干翻。”
在那个世家门阀横行,皇权贵族共治天下的魏晋隋唐时期,皇帝的权力并没有后世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大。当时真实的情况是,皇帝如果一意孤行,无视那些大贵族、大地主们的利益,别说是好好做事了,就连皇位都有可能坐不稳。
在当时那种大环境下,所谓的玄宗改革,励精图治终究只是昙花一现,是注定无法长久的,以关陇贵族集团为代表的既得利益者们很快就展开了反击。
例如,主持改革的铁腕宰相宇文融,很快就在既得利益者们的持续攻讦下,被迫下台了。而玄宗起初收效颇丰的“土地改革”,也在众多势力的联合抵制下,最终不了了之,大唐的土地兼并问题随后开始变得越发严重起来。
于是乎,缺钱就如同蚀骨之蛆一般,继续不断侵蚀着大唐帝国的生命力。
被逼无奈,唐玄宗只得对安禄山这些藩镇节度使充分放权,希望他们能够替领导分忧,充分发挥自力更生、自立自强的精神,做好镇守边疆,抵御游牧部落袭扰的工作。
一开始,局面还算良好,镇守边疆的各个军头们都在埋头搞钱,努力发展,不过随着藩镇势力的愈发壮大、羽翼丰满,割据动乱的阴云渐渐开始笼罩歌舞升平的大唐。
随后,杨国忠临门一脚,彻底打破了这狂风暴雨前的沉寂。他的一系列骚操作,成功逼反了原本“犹豫不决”的安禄山,“安史之乱”被提前引爆。
自此,巅峰期的大唐,终于不可避免地坠入了衰落的深渊。
结尾总结一下,在“安史之乱”之前,那个外表光鲜的大唐帝国实则已经病入膏肓,积重难返,尽管有唐玄宗改革的挣扎努力,但由于其统治架构所限,和既得利益体的掣肘,改革注定是徒劳而无功的。
换句话来说,“安史之乱”的发生是必然的,在缺“钱”的大背景下,下放权力几乎不可避免。如此这般,即便是没有了安禄山,也会有李禄山、王禄山......(全文完,谢谢阅读)#安史之乱#大唐#开元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