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柳公权:颜筋柳骨,唐代楷书大家

柳公权:颜筋柳骨,唐代楷书大家

唐朝书法大家辈出,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巅峰时期之一。初唐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盛唐有张旭、颜真卿、怀素诸人;中晚唐则有柳公权、沈传师诸大家。

这其中,柳公权从颜真卿处接过楷书的旗帜,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登上又一峰巅。后世将颜真卿与柳公权并称,有“颜筋柳骨”的美誉,成为历代书艺的楷模。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朝中期官员、书法家、诗人,丹州刺史柳子温之子,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

柳公权出身河东柳氏,为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状元。初任校书郎,进入夏州李听幕府。柳公权于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官居侍书,长在朝中。先后历仕七朝,累官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世称“柳少师”。晚年以太子太保致仕。咸通六年(865年),柳公权去世,享年八十八,获赠太子太师。

柳公权工于辞赋,擅长书法。其书初学王羲之,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溶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以楷书著称,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行草有《伏审帖》《十六日帖》《辱向帖》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传于世。《全唐诗》《全唐诗外编》存其诗。

开成五年(840年),文宗驾崩,由唐武宗李炎即位。武宗即位后,罢去内府学士官职,命柳公权为右散骑常侍。其后,宰相崔珙举荐柳公权任集贤殿学士、判集贤院院事。另一宰相李德裕素来厚待柳公权,但当柳公权被崔珙举荐时,他很不高兴,便将柳公权降为太子詹事,又改为太子宾客。经屡次迁官,任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封河东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后更历任左散骑常侍、国子祭酒、工部尚书等职。

大中十二年(858年)正月一日,宣宗在元旦举行朝会,柳公权年已八十,便在群臣之首向宣宗称颂祝贺,因含元殿较远,柳公权到时因年迈已感疲惫,在称贺之后,本要为宣宗上尊号“圣敬文思和武光孝皇帝”,但柳公权误称“光武和孝”,因此御史弹劾,罚了一季的俸禄,议事官恨他不退休。柳公权在三品、二品班列三十年,直到唐懿宗咸通(860年-874年)初年,他才以太子太保之职致仕。

柳公权是楷书书体的总结者和创新家,他在研究和继承钟繇、王羲之等人楷书风格的基础上,遍阅近代书法,学习颜真卿,溶汇自己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楷书,为后世百代楷模,成为“唐书尚法”的突出代表之一。

他的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书贵瘦硬方通神”他的楷书,较之颜体,则稍均匀瘦硬,故有“颜筋柳骨”之称。

自唐代元和年间以后,柳公权声誉日高。唐宣宗尤为珍爱柳公权的墨宝,曾召柳公权到殿前,由军容使西门季玄捧着砚台,枢密使崔巨源拿着笔,柳公权用真书在一张纸上写了“卫夫人传笔法于王右军”十字;用行书在一张纸上写了“永禅寺真草千字文得家法”十一字;用草书在一张纸上写了“谓语助者焉哉乎也”八字。宣宗赏给他锦彩及瓶盘等银器。又让他自写谢状,不拘真书、草书。

当时公卿大臣家为先人立碑,如果得不到柳公权亲笔所书的碑文,人们会认为是不孝行为。而且柳公权声誉远播海外,外夷入贡时,都专门准备钱财来购买柳公权的书法。唐文宗曾称赞其书法连钟繇、王羲之再生,也超不过。

今人学书入门,依然首选唐代颜、柳、欧、褚、虞等书法家,特别是柳公权所建立的一整套楷书的规范,今天仍然是人们学习的榜样。柳公权在书法艺术的改革和发展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唐代书法发展进行总结,也为整个楷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的书法风格独特,骨力劲健,结构严谨,点画有力,给人以刚劲有力的印象。他的楷书融合了前人的经验与自己的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柳体”,被誉为“颜筋柳骨”。柳公权的书法作品中,尤以《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碑刻作品以及《伏审帖》、《十六日帖》、《辱向帖》等行草作品最为著名。这些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水准,而且在书法规范的确立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在明清时期,柳公权的书法被视为标准,成为了士人和文人墨客学习的楷模。他的作品被广泛收藏,成为了名家手迹的珍贵之一。柳公权的楷书规范和技巧对后世的书法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被奉为楷书的经典之一。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骨力,后世,楷书,书法,颜真卿,唐代,作品,柳体,太子,发展,楷书,欧阳询,书法,颜真卿,柳公权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骨力,后世,楷书,书法,颜真卿,唐代,作品,柳体,太子,发展,楷书,欧阳询,书法,颜真卿,柳公权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骨力,后世,楷书,书法,颜真卿,唐代,作品,柳体,太子,发展,楷书,欧阳询,书法,颜真卿,柳公权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