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财政与国家》系日本东洋史学大家渡边信一郎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著作,20年中国财政史研究的总结之作。
本书从宏大的整体视角出发,打破断代财政史研究的分域局限,强调并着眼于汉唐财政史研究的“整体性”。从 汉代的更卒制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占田、课田制和户调制,再到唐代的财政性物流与帝国编制,展现了从汉代到隋唐时期的财政状况,通过分析财政结构的特点,探讨相关制度在汉唐之间的演变,阐明了社会再生产过程和国家支配的特质,提出了独树一帜的见解。
新书出版之际, 甲骨文联合 文献读书室,于 6月10日(周六)举办《中国古代的财政与国家》共读活动。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王申,中学历史教师、资深读者、本书审读人 黄佳熙,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本科生、本书审读人 李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分社编辑、本书责编 沈艺和 王敬,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学术传播中心编辑周畅向大家讲述,带大家走近渡边先生的汉唐财政研究著作。
活动信息
主 题
《中国古代的财政与国家》共读
时 间
6月10日(周六)19:00-21:00
嘉宾
王 申,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黄佳熙,中学历史教师、资深读者、《中国古代的财政与国家》审读人
李 婕,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本科生、 《中国古代的财政与国家》审读人
沈 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分社编辑、 《中国古代的财政与国家》责编
王 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分社编辑、《中国古代的财政与国家》责编
主持人
周 畅,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学术传播中心编辑
主题图书
中国古代的财政与国家
[日]渡边信一郎 著
吴明浩、吴承翰 译
2023年4月出版/118.00元
ISBN 978-7-5228-0653-2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试读
节选自《译者后记》
本书的作者渡边信一郎先生是日本东洋史学界极负盛名的老学者,出身于京都大学东洋史学专业,长期任教于京都府立大学东洋史、东洋文化史专业,曾任该校校长,现已荣退多年。渡边先生出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当年,与共和国同岁,似乎也正因如此,先生与中国有了不解之缘,不仅从大学时代开始一直深耕于中国史研究领域,而且与中国学界之间有很紧密的学术交往,和很多中国知名学者保有持久的友谊。
说到渡边先生的学术成就,我在京都大学留学时的导师曾在课上给予盛赞,说渡边先生在日本学界是一位天才人物,其对史料解读的精细程度和叹为观止的想象力是常人难以企及的。从如此之高的评价中,渡边先生在日本学界的地位可见一斑。先生的研究几乎遍及先秦至唐代的政治制度史、政治思想史、经济财政史等领域的各个重要议题,迄今为止的主要代表作除了本书之外,还有《中国古代社会论》(『中国古代社会論』青木書店、1986)、《中国古代国家的思想结构:专制国家与意识形态》(『中国古代国家の思想構造:専制国家とイデオロギー』校倉書房、1994)、《天空的玉座:中国古代帝国的朝政与仪礼》(『天空の玉座:中国古代帝国の朝政と儀礼』柏書房、1996)、《中国古代的王权与天下秩序:从中日比较史的视角出发》(『中国古代の王権と天下秩序:日中比較史の視点から』校倉書房、2003)、《中国古代的乐制与国家:日本雅乐的源流》(『中国古代の楽制と国家:日本雅楽の源流』文理閣、2013)等,可谓著作等身,其中多部已在国内翻译出版,学界反响热烈,本书则是渡边先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三十年间对汉唐财政史研究成果的集录。
唐代开元通宝
为了帮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本书的学术价值,在此引用日本东洋史学界众多著名学者合力编写而成的《中国经济史》(『中国経済史』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13)中对本书主要成就的简介,这足以代表日本学界对本书的普遍认可:
本书拥有不计其数的具体实证成果。举一些例子来说,对整个汉唐时期徭役劳动之演变的追索,发现了地方上对征税和向中央上供存在不同立场的这种两重结构,认为府兵与防人并立的学说,对唐代前期财政性物流网络的复原,等等。这本书不仅具备强有力的实证,在理论方面的缜密性也是无人能及的。例如,财政主权(指中央政府对地方留存财产的指挥权)、社会必要劳动的编制(指对服役劳动力的调配是使用徭役还是雇佣的形式)、财政性物流(根据中央指示将财物在地方之间转移输送而产生的物流)、庄宅财政(由韦伯提出的“庄宅”是用于解释个人在家计上确保需求的一种方式,本书将此概念应用在对古代中国的考察中)等独特的概念贯穿整体,使我们得以连贯地透视汉唐之间长时段的财政史景象。渡边先生的视野不仅限于本书所展示的各种财政概念,其他著作还涉及农业经营论和历代王朝的社会编制、思想结构等方面,有许多理论性的观点。只是可惜还有不少尚未被学界充分消化吸收的部分,期待今后学界对其理解的深化。
唐代地契(敦煌文书)
实际上,如果想更进一步把握渡边先生对中国经济史、财政史研究的内在理路,必须将其置于以他为核心成员之一并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一直活跃于日本学界的中国史研究会所秉持的共通理论之中才能有更准确的认识。在始自20世纪40年代末、持续了几乎三十年之久的日本学界对中国历史分期的大论争逐渐消退的背景下,受当时京都大学经济学部中村哲教授对马克思历史理论重新诠释的影响,主要由共同出身于京都大学东洋史学专业的渡边先生与岛居一康、足立启二、大泽正昭、宫泽知之等一批青年学者组成的中国史研究会开始在学界崭露头角。
通过一系列的共同研究,该会在20世纪80—90年代之交提出了独特的中国专制国家论,为重新理解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质提供了极具普遍意义的理论构架。该论强调中国自战国以来的整个“前近代”(即中国学界所说的古代)时期,都是由主权集中的国家作为公共机能的执行者直接支配社会,通过对小农家庭剩余生产物的收取和再分配达到维持社会再生产的目的。也就是说,国家财政行为是国家实现社会统合的关键所在,通过对从剩余收取到社会再分配这一全过程的分析,得以阐释前近代中国作为专制国家的性质及其存在的基础,首次展现了基于财政视角来深入把握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重要性。可见对财政体系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窥见传统中国支配秩序中特有的性质和结构。
唐代贡赋地图
可以说,在渡边先生等多位中国史研究会成员持之以恒的多年钻研下,20世纪80—90年代以来日本学界的汉唐宋财政史研究,就主要是在中国专制国家论框架下进行的,其关注的重点是中央如何试图通过主动地吸收地方的财政权力从而构建财政主权绝对集中的、完全一体化的国家财政体系。这对我们整体把握中国古代国家对社会、民众的统治结构而言,无疑是展现了十分鲜明的、有迹可循的一条主动脉。本书便是通过如此视角观察汉唐国家财政体系的思路下的产物。
但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研究思路里实际上存在理论引导的因素,即在专制国家论中,从社会经济史、财政史的角度出发构建中国专制国家与小农社会直接对应的高度两极化统治结构时,基于专制国家主权集中的原理,几乎将中央的角色属性与专制国家的概念重合,天然地认为中央的财政行为就是专制国家的自我追求和实现,进而忽略了国家内部中央和地方各自所处的位置,尤其过分强调了地方对中央的服从性,导致相对轻视了地方与中央在财政问题上利益诉求的不同以及互相之间隐含的制约关系。譬如,渡边先生在本书的第三部强调,唐代前期并无地方财政,只存在直接囊括整个国土的国家财政,而唐代后期尽管出现了地方财政,它却一步步被中央财政权力所侵蚀,渡边先生由此得出从唐至宋在财政上显示出中央集权趋势的强化这一结论。然而,我的博士学位论文则对此提出了一些异议,通过对唐代前期的支度使、私铸钱、唐代后期的两税法成立史、税额分配原理等具体课题的研究,试图弥补作为渡边先生财政史研究核心的专制国家论中“专制国家—小农社会”这样高度二元化理论的影响下对地方政府定位的模糊。
新书速递
中国古代的财政与国家
[日]渡边信一郎 著
吴明浩、吴承翰 译
2023年4月出版/118.00元
ISBN 978-7-5228-0653-2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的财政与国家》是日本东洋史学大家渡边信一郎具有代表性的学术专著,可被视为其二十余年中国财政史研究成果的总结。渡边先生打破断代财政史研究的分域局限,利用宏大的整体视角,勾连了从汉代到隋唐时期的财政状况,通过分析财政结构的特点,探讨相关制度在汉唐之间的演变,阐明了社会再生产过程和国家支配的特质。从汉代的更卒制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占田、课田制和户调制,再到唐代的财政性物流与帝国编制,渡边先生都提出了独树一帜的见解,有助于激发学术思辨,推动汉唐财政史的研究。
作者简介
译者简介
吴明浩,日本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东洋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唐宋时期经济史、财政史。译有《天智天皇的日本:白村江之战后的律令国家与东亚》。
吴承翰,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学博士,铭传大学通识中心项目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货币史、财政史、军事史,发表《唐宋货币经济中的“短陌”问题——学说史的考察》《重绘中古史的可能性:货币经济的面向》《皇帝节俭利民乎?节俭与唐代后半期的财政构造》等学术论文若干篇。
本书目录
图表目录
序章
第一部 汉代的财政与帝国小序
第一章 汉代的财政运转与国家物流
第二章 汉代更卒制度再探讨——批判服虔和滨口重国的观点
第三章 汉《鲁阳正卫弹碑》小考——以正卫、更贱为中心
第四章 汉代国家的社会性劳动编制
第五章 汉代的财政与帝国编制
第二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财政与国家小序
第六章 占田与课田的谱系——晋南朝的税制与国家土地的所有制
第七章 户调制的成立——从赋敛到户调
第八章 南朝的财政与财务运作——以刘宋、南齐时期为中心
第九章 北魏的财政结构——以孝文帝、宣武帝时期的支出结构为中心
第十章 “三五发卒”考实——六朝时期的兵役、力役征发方式与北魏的三长制
第三部 隋唐时期的财政与帝国
小序
第十一章 唐代前期农民的兵役负担——对岁役制度形成的思考
第十二章 唐代前期赋役制度的再探讨——以杂徭为中心
第十三章 唐代前期律令制下的财政性物流与帝国编制
第十四章 唐代后期的中央财政——以户部财政为中心
第十五章 唐代后期的地方财政——以州财政与京兆府财政为中心
参考文献
后记
译者后记
想了解更多书籍详情及购买
请保存下图,打开淘宝
转载自: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