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谭渊:靖难之役立不世之功,为救朱棣而亡,家族富贵传242年

谭渊:靖难之役立不世之功,为救朱棣而亡,家族富贵传242年

明朝时期,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得了大明朝的天下,而在靖难之役有四人从龙之臣功不可没,他们便是张玉、朱能、丘福和谭渊,四人在第一时间控制了北平的所有城门,给朱棣提供了一个反抗的根据地。

可惜的是,在靖难之役中谭渊为了救下朱棣身死道消,为了回报谭渊的功勋朱棣对其封侯拜相,但因为他早就死在了战争中,所以封了他的儿子谭忠为新宁伯,更是赐下免死铁卷。

那么,谭渊是何许人也?他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他的故事。

北方有猛将名曰谭渊

谭渊是明朝初期的一位名将,严格来说他是朱棣麾下的一位大将,谭渊出生在清流,其父亲曾是朱元璋麾下的一员,明朝建立后被封为燕山右护卫副千户。

明朝时期,因为朱元璋对许多职业进行了划分,意思就是说你的父亲是什么职业,你长大之后就得继承什么职业,谭渊就是通过继承父亲在军中的职务,才成为了燕山右护卫副千户。

嗣父职为燕山右护卫副千户。

从某个角度来说,这一句从侧面证明了,在朱棣还没有来到北平的时候,谭渊父子就已经是当地的军官了,可以说对当地的各种情况非常了解。

洪武13年朱元璋分封诸子为王,勇武英锐的四皇子朱棣被分封为了燕王,来到北平城就藩,并且接掌了北平及附近的兵马,就这样谭渊和他的父亲成为了燕王的部下。

年仅20岁的燕王年轻气盛、勇猛过人,经常带领大军与北方的鞑靼大军战斗,战场上谭渊展现出了过人的战斗力,如此便进入了朱棣的视野,成为了他身边最忠诚的将领之一。

作为猛将谭渊的武艺毋庸置疑的,据史料的记载,不管是空手格斗还是使用兵器,他都能让敌人闻风丧胆,尤其擅长使用强弓硬弩百发百中。

引两石弓,射无不中。

洪武三十一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去世,同年皇太孙朱允炆在众大臣的拥戴之下登基称帝,是为建文帝,建文帝登基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削藩。

其实,朱允炆这么做并没有什么错,自《周礼》崩溃以来“中央集权”就成为了历史的大趋势,从秦始皇、汉武帝到唐太宗、宋太祖都是以各种手段加强皇权。

明朝初期,朱元璋分封了大量的儿子为王,所以建文一朝国内主要矛盾便是藩王的力量过于膨胀。

若是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标登基的话,这些人绝对不敢有任何想造反的痕迹,但各地藩王都是朱允炆的叔叔辈且手里都有军权,根本就不会把这个毛头小子放在眼里。

虽然表面上没有造反的迹象,但暗中却是摩拳擦掌、蠢蠢欲动,感受到来自藩王的压力,再加上每个皇帝都想要加强皇权的因素,所以朱允炆便采纳了黄子澄和齐泰削藩的建议。

齐泰的建议是先削弱燕王,毕竟他的军事实力是最强的,但黄子澄却不那么认为,他建议朱允炆“先易后难”。

意思就是先削弱朱棣的兄弟,最后再削藩燕王朱棣,听到两人这么胸有成竹建文帝也很高兴。

二卿如此尽心谋国,何忧天下不治。

朱允炆削藩的意图虽好,但却有点操之过急了,他把各大藩王都给逼到了绝路之上,甚至于湘王朱柏还自杀了。很显然,接受削藩是死,不接受削藩有可能会死。

朱棣最终没有选择坐以待毙而是选择了起兵造反,于是乎他开始暗中谋划着一切。彼时,很多人在燕王府中会看到许多鸡鸭鹅,但在这些动物叫声的背后,却隐藏着兵器的敲打声。

后来,因为一个小小的意外造反的事情败露了,朱允炆急忙派遣张昺去逮捕朱棣。当时,张昺是朱允炆安插在北平的眼线,主要就是用来监视朱棣的。

奈何,张昺刚刚准备动手朱棣却先发制人杀死了他,原来朱棣早就知道此人是朱允炆一党,只是默默地隐藏着心思,杀死张昺后正式宣布靖难之役爆发。

谭渊的不世之功

靖难之役的第一战就是夺取北平城,而夺取北平城最重要的就是攻占九门,夺得了九门就等于夺得了北平城的控制权,在此战中谭渊无疑居功至伟。

燕兵起,从夺九门。

得知朱棣起兵造反,朱允炆虽然恐惧但也没有乱了分寸,而是派遣老将耿炳文带上30万大军去北方平叛。

耿炳文是朱元璋时期留下来的老将,似乎在朱允炆看来只要他出马,朱棣掀不起多大的风浪。

可惜的是,耿炳文遇到的是后来的明成祖,与之交手的更是狠人谭渊。耿炳文大军北上的同时,朱棣的军团一路南下,二者最终在真定相遇并会爆发了一场大战。

战前耿炳文和朱棣都做了相应的不输,耿炳文深入分析了双方的军力,认为只要自己坚壁清野,朱棣大军的后勤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根本上,这样自己就可以以逸待劳便取得胜利。

当时,他在滹沱河的两岸修建起了营地,准备以河流为门阻挡朱棣的大军。耿炳文打着他的算盘是,朱棣这边也没有闲着,朱能等人认为必须要速战速决、一鼓作气。

最终,朱棣采纳了他的建议,还分配给谭渊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秘密绕道南军(朱允炆的部队)的背后,在月漾桥附近潜伏起来,等到南军战败溃退时再突然杀出。

不得不说,谭渊的确是一个狠人,到了月漾桥他让所有人潜伏到水下去,每个人都不允许露头,用茭草盖住头顶,用茭草杆当做呼吸的管道,一直坚持了大半天。

伏月漾桥水中,人持茭草一束,蒙头通鼻息。

果不其然,朱能带领大军偷袭北岸的南军时,南军因为猝不及防被打的大败而逃,就在他们往月漾桥上逃窜的时候,谭渊带着这千余人从水下窜了出来截住了他们。

前后夹击之下南军自乱阵脚,大将潘忠和杨松只得拱手投降,这之战南军将近9000人投降使得燕军的实力大增,而谭渊在此战中可谓是居功至伟,也获得了应有的赏赐。

累进都指挥同知。

此战仅仅消灭了南军在滹沱河北岸的部署,耿炳文在滹沱河南岸的大军依旧在,第二天朱棣同样复制了第一战的战术。

张玉压阵、谭渊出战,朱棣则率领大军绕道耿炳文身后,南军再败从此据城而守不敢出来。

其实,很多关于耿炳文的记载都说此人是一位大将,只是他擅长的是防守而并不是进攻。话题回到战役最初,耿斌文的战略部署并没有错,只是在战术上被朱棣抢占了先机才会失败。

战败后退回城池内部据城而守也没有错,因为朱棣的综合实力比大明江山差的不是一星半点,事实也的确如此,朱棣知道耿炳文善于守城,围城不到三天就走了。

耿炳文清楚自己的战略,朱棣也清楚耿炳文的战略,但朱允炆和朝堂的文臣却不清楚。

耿炳文一败再败,朱允炆见状连忙让自己的亲信李景隆去取代耿炳文,此人可谓是朱允炆手下的“第一战神”,堪比战国时期的郭开。

与耿炳文的战役结束后,朱棣立刻带领大军确立大宁,威逼自己的弟弟朱权交出朵颜三卫。

在此期间,李景隆率军50万攻打北平城,眼看都督瞿能即将攻破张掖门,李景隆忌惮他抢占功劳命其撤下,以至于功败垂成。

等到朱棣带着朵颜三卫回来的时候,并没有直接正面进攻李景隆,而是绕道他的身后偷袭与北平城中守军前后夹击。

李景隆慌忙之中大败,抛弃物资、连夜撤退,这一战南军损失50万兵马,这便是郑村坝之战。第二年,朱棣与李景隆在白河沟再度遭遇,此战李景隆身后站着60万兵马。

奈何,因战术上的失误再加上李景隆的军旗被大风吹断,以至于南军大败,60万大军溃退,此战便是靖难之役的转折点白河沟之战。

后来,靖难军在朱棣的带领下来到了沧州,谭渊展现了什么叫做拼命三郎的精神,亲自领着敢死队冒着炮火向前冲锋着,身负多处重伤却死战不退,最终打下了沧州城。

攻破沧州之后,朱棣手里多了几万的俘虏,但他对这几万人感到头疼,思来想去决定留下来的就留下、不愿留下的就打发回家。可谭渊却不是这么想的,《明史》是对他这么描述的:

然性嗜杀

谭渊在沧州城中巡查的时候,发现有整整三千人不愿意投降,这可让谭渊来了精神,他召集自己的部队将这3000人团团围住全部杀死,一时间血流遍地沧州人间炼狱一般。

得知情况的朱棣大怒,指着谭渊的鼻子怒骂,谭渊则很不服气地说:

“我们放了他们,要是他们日后再来与我们作对那怎么办?斩草应当除根。”(此曹皆壮士,释之为后患。)

听着谭渊的辩解朱棣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再度怒斥道:

“都像你这样杀人,敌人什么时候杀完。”(如尔言,当尽杀敌。敌可尽乎?)

听到这话的谭渊也认为有理,于是便不敢再与朱棣争辩,慌忙退了下来。谭渊自己却不知道,或许是这次造下的杀孽吧,他的命运也即将不久于人世间。

出师未捷身先死

盛庸可谓是朱允炆手下被埋没的大将,既懂得火器制造,又是一个军事家。他本是耿炳文的手下,后来李景隆接替南军后,又变成了李景隆的属下。

奈何,李景隆的军事实力很菜,白河沟失败后济南城差点丢失。所幸在盛庸的坚守下燕王朱棣撤军了,彼竭我盈盛庸主动出击,收复了军事重镇沧州。

而后让徐凯镇守而他自己则镇守德州,两者形成了完整的掎角之势。上文提到,朱棣、谭渊率军攻打沧州,但盛庸却不为所动,而是在外围给他设了一个包围圈。

朱棣攻下沧州后急于求胜果然上当,结果被盛庸的大军围困差点被杀,危急关头朱能、张玉挺身而出将其救了出来,但张玉却死于此战中。

这一次朱棣的运气似乎很不好,其实不知是这一次不好,从上一年开始就不怎么好。先是大将陈亨围困盛庸时被杀,随后张玉为了掩护自己被盛庸斩杀,而谭渊也死在了与盛庸的交战中。

朱棣和盛庸的最后一战在保定一带,当时朱棣是带着复仇之意杀将过来的,看着对面驻扎的盛庸军队,他恨不得将他碎尸万段,所以战争刚开始就进入了白热化战斗。

朱棣亲自驾临战场手执宝剑杀敌,突然间狂风骤起军团杀成了一团,朱棣被盛庸趁乱围困住了。就在朱棣危在旦夕之时,突然谭渊带着几个亲兵杀来,他骑马走了,可谭渊却被围殴致死。

夹河之战,南军阵动尘起。渊遽前搏战,马蹶被杀。

这场战斗最后虽然是以燕王军的获胜而告终,但是谭渊的阵亡却让朱棣无比痛心,回看自己身边的将领,当初随他起兵的诸将到目前为止就只剩下了朱能等寥寥几人。

自谭渊从军开始便为朱棣效力,靖难之役中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想到这里朱棣不由得悲上心头,几滴眼泪流了出来。

成祖悼惜之。

公元1402年9月,历经了多年的靖难之役结束,燕王朱棣总算是进入了南京城,成为了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是为明成祖,此时也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了。

谭渊虽然死了,但朱棣依然对他进行了追封,并立庙祭奠、与此同时,他的儿子谭忠活着,虽然他没有在靖难之役中立下大功,可朱棣还是封了他为新宁伯,并赏赐了免死铁劵。

从时间上来看,这一份荣耀一直传承到大明朝灭亡,整整有242年......对于谭渊此人,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参考文献:《明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家族,明朝,朱元璋,北平,朱棣而,朱允炆,耿炳文,谭渊,靖难之役,大军,观点评论,李景隆,朱允炆,耿炳文,谭渊,朱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家族,明朝,朱元璋,北平,朱棣而,朱允炆,耿炳文,谭渊,靖难之役,大军,观点评论,李景隆,朱允炆,耿炳文,谭渊,朱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家族,明朝,朱元璋,北平,朱棣而,朱允炆,耿炳文,谭渊,靖难之役,大军,观点评论,李景隆,朱允炆,耿炳文,谭渊,朱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