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有这样一位贤臣,才名远播,能力出众,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而且一直被信任和重用。他的超长待机,一方面源于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另一方面源于自己的谦虚仁德。明初,朱元璋立下规矩,明朝不许再设宰相之职。而这位大臣,在仁宣之治的一段时期内,由于得到皇帝无比的信任,竟然做到了虽无宰相之职,却行宰相之权。他就是忠靖之臣,夏原吉!
夏原吉初入太学,有时太学生们会大声喧笑,但是夏原吉从来都是端坐不动,获得了朱元璋的青睐,升任他为户部主事。建文时期,夏原吉作为钦差巡访福建一带,任内政治清明,百姓悦服。朱棣靖难成功后,对建文旧臣大肆搜捕,夏原吉被捕后,对朱棣说了两句话,"请给我三天时间整理户部资料,以便更好的做交接"。这两句话,体现了这个工作狂,只做实事不问政治,让朱棣放弃了杀他的念头。
永乐时期,夏原吉升任户部尚书,他治理运河,解决水患,使得国库充盈,百姓安居乐业。朱棣为了锻炼孙子朱瞻基,让他去南京办事,体验民间疾苦,就让夏原吉伴随左右,一方面教导朱瞻基,一方面传授他处理政务的经验。永乐十九年, 朱棣北征,夏原吉因体恤民间疾苦,关心朱棣的安危,劝阻朱棣不要北征,朱棣大怒,将其下狱。结果,朱棣在这次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病死,临死之前,留下了一句,“夏原吉爱我”。最终,他才知道,夏原吉是那个,即使违逆圣意,也敢说真话的良臣。
洪熙时期,夏原吉向仁宗朱高炽建议,清除永乐年间留下的积弊,减负降税,结束郑和下西洋等劳民伤财且华而不实的行动,与民修养生息,仁宗一一允准。仁宗在位十个月,忽然暴毙,此时,太子朱瞻基身在南京,大明皇权就这样出现了一个真空。这时,张太后、太子之弟、夏原吉,组成了一个临时决策集团,相机处理紧急事宜。也就是说,在这个皇权真空期间,夏原吉的决策几乎等同于圣旨,可见皇家对他的信任。
宣德时期,朱瞻基视夏原吉为护国柱石,将他作为自己辅政集团的首席成员。在朱瞻基还是皇太孙时,他和夏原吉爷俩就常年奔走于南京北京之间,两人既是师徒,又像爷孙,所以朱瞻基对夏原吉的感情,远远超出了君臣的范畴。夏原吉在朱瞻基心目中是独一档的存在,所以朱瞻基将皇权特许的决策权,交出一部分给到夏原吉,这就意味着,他虽无宰相之职,却行宰相之权,也被称为无相之相。宣德五年正月,夏原吉逝世,终年六十五岁,朱瞻基赠谥号“忠靖”。
纵观夏原吉的一生,做事,勤勤恳恳,认真负责,把大明的财政打理的仅仅有条;做人,他谦虚恭敬,大度无私,急人之困;为官,清廉公正,体恤民情,常怀慈悲之心;为师,教朱瞻基温良正直,体验民间疾苦。夏原吉为仁宣之治的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忠靖之臣是他一生最好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