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自古以来,安土重迁便深深刻入了中华民族的观念之中,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土重迁除了体现在百姓不愿轻易离开自己祖辈世代居住的地方外,还表现为中国历朝历代的封建王朝都对国都的选择十分看重,并且一旦确定便不会随便更改。
但凡事都有例外,在封建社会初期,夏朝灭亡,商朝建立后,却频繁迁都,引发了许多人的猜测。
商超频繁迁都究竟在躲谁?考古显示:商朝并非躲避洪水。这其中有着怎样的内情?
商朝又称殷商,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封建王朝,其始祖最早兴起于黄河中下游,于公元前1600年左右消灭夏朝,定国号为“商”,建立起了新的朝代。
商朝建立后,曾屡次三番迁都,直到商朝的第19位帝王盘庚即位后将国都迁至殷,国都才终于稳定下来,因此商朝也被称为殷商。
据考古学家的不完全统计和推测,在盘庚定都殷以前,可能进行过十数次迁都,这些在史书中都有所记录。
足以看出商朝在最初成立至盘庚定都殷以前,国都一直在不断变化,平均每位帝王都要迁都一次。
这样频繁的迁都让人不禁会感到好奇,究竟为什么这些商朝帝王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变更都城呢?
很多人根据当时的情况猜测,商王朝如此频繁的迁都会不会是为了躲避什么灾祸呢?
一般来说,古代王朝选择都城会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不仅要适宜人类生存居住,而且还要适合发展政治经济,这样才能立于维护封建统治。
根据史书的记载,商朝早期频繁迁都过程中,所选择的城市一直位于山东河南一带,并且是按照由南至北的走向变动,这样的变化趋势并不符合都城选择的标准,因此令人感到更加迷惑。
有历史学家曾猜测,商朝的首都呈现出这样的变化趋势,可能是商人在躲避夏朝宗室,避免再次发生战乱。
这两个说法乍一听似乎都很有道理,但其实并不能经得起推敲,因为商朝建立的前提就是夏朝的灭亡,夏朝宗室已经无法对商朝产生威胁,更何况在夏朝灭亡百年后,商朝依旧在不断迁都。
那么夏朝都亡了,商朝也并非要躲避洪水,商朝频繁迁都究竟躲谁?
既然商朝迁都既非为了躲避夏朝宗室避免战争,也不是要躲避洪水灾祸,他们究竟为什么屡次三番的变更都城呢?
考古学家在翻阅了大量的史书典籍后做出了一个相对可靠的猜测,商朝之所以如此频繁地迁都,很可能是为了解决内部统治问题。
建立于春秋战国以前的商朝在王位继承上遵循的并非是我们所熟悉的“嫡长子继承制”,除了帝王的儿子外,其兄弟也拥有继承权,因此王位更替以后,新旧势力之间很容易出现矛盾。
除此之外,进一步开拓疆域版图也是商朝频繁迁都的原因之一,在许多殷墟中都曾发现的大量武器和少数民族殉葬者都可以作证这一观点。
在盘庚之后,商朝完成了统一天下的任务,不再需要东征西战,所以也不再像从前一样频繁迁移都城,商朝的都城才就此稳定了下来。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东方还是西方,首都对于一个国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甚至会影响国家长远的和平与稳定。
历来都城的选择都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每个朝代都有着其各自不同的现实情况,因此所考虑的内容也各不相同,但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
在没有先进科学技术的古代,封建王朝的帝王为了维护自身的集权统治,要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推出了许多的政策,但即便如此也还是无法摆脱王朝兴衰更替的命运,因为封建统治本身就存在极大的缺陷和问题,不同阶级之间的尖锐矛盾也无法被根本消除。
落后的封建统治被新的社会形态所取代,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