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请动动手指点点右上方的“关注”,后续我们会为您带来更多优质内容,方便您及时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悠悠岁月,时至两宋,皇权对王朝的统治力度越加强劲,君主集权愈发明显,虽然无法与后世满清军机处相比,宋朝的皇权统治力度明显要胜于前朝。
“礼”作为封建时期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宋代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可能有很多人对于“礼”嗤之以鼻,只要谈到“礼”就想到封建礼教。
在此处暂且不谈“礼”的发展对中华文明的积极作用大还是消极作用大,从礼制发展的角度看,它确实影响极大。
当然,我们除了从已有的文字记载中去窥察礼制发展外,还有多种更为明显的角度能看出礼制的发展,宋朝的服装就是如此,它甚至算是宋朝礼制发展的一面镜子。
一:礼制发展与经济繁荣的完美结合——宋代服饰的诞生
作为文化元素和时代特征交融而成的产物,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中的服饰无疑是历朝历代“气质”最直观的一种展现形式。
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服饰材质忠实再现了当时的经济发展状态,而服饰样式则凸显了那一时期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服饰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宋代服饰,就以其“简约而不简单”的外形跟内涵征服了无数“爱美”的宋代百姓,而服饰文化之所以能在宋代获得繁荣发展,与当时的经济环境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
俗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商品经济“崭露头角”的宋代,坊市间隔的打破赋予了商业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让经营服装生意的手艺人有了一展身手的机会。
两宋时期,纺织业的高度发展和棉花的大规模引进丰富了服装的材质,也让宋人在穿衣方面有了更多选择空间。
仅从《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场景就不难看出,身着样式各异、做工精细服饰上街的宋代百姓已经不少了,而考虑到城内民众相对殷实的家境,也不难推测为什么人们对衣着的追求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在充盈的国库为宋代服饰发展打好了物质基础的同时,儒家思想的繁荣跟礼制的成熟也赋予了服饰更深层次的内涵。
对经历过唐末动乱的宋代统治者来说,重文轻武是巩固中央政权的基础;但对平民百姓而言,重文之风盛行却意味着他们的衣食住行习惯会与前代有所不同。
仅从带有明显阶级属性的服饰来看,就不难发现儒家文化与礼制发展对宋人生活产生的影响。
相较于兼容了大量异域文化,讲究热情开放的唐朝,更重文人风骨和礼制规范的宋人在穿衣方面要低调许多。
事实上,随着“礼法合流”,社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士农工商等不同阶层的人在衣着服饰上的差异也逐渐凸显了出来;而对熟谙礼制规矩的宋人来说,只要看一眼对方的服装颜色跟样式,就能大致推断出这个人的职业和社会地位了。
二:宋朝服装比之我们称赞开放的唐朝服装如何?
虽然大环境的改变让当唐宋文化走向了不同的发展方向,但秉持着扬弃原则的宋代服饰文化却并没有脱离历史轨迹,彻底抛弃唐代的影子。
从某种程度来说,虽然宋代文化中少了几分唐人的肆意洒脱,但也继承了唐朝在文化艺术领域的盛世气象。
仅从赵氏皇族执意推行重文轻武政策,宁肯损失一部分军力也要发展文化的态度就不难发现,崇尚文人风骨的宋人是真的将精神追求放在了第一位。
在科举制盛行的宋代,谈到文人,我们首先想到的不是大红大绿,沥粉堆金的富贵景象,而是梅兰竹菊与琴棋书画的淡雅风尚;久而久之,“雅”就成为宋代文化发展的一个追求,打个比喻,我们可以认为雅是宋朝文化发展的总纲领。
宋代的衣服总体而言都呈现出一种保守的感觉,从普通的男女服饰到官服与宫廷服饰,都是朴素与淡雅为主的。
宋代最为典型的服饰是“褙子”,褙子不分男女,但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穿的更多一些。褙子的显著特征是缺胯开衩,四裾离异,《演繁露》记载:
“裘即如今之道服也,斜领交裾,与今长背子略同,其异者背子开袴(应作胯),裘则缝合两腋也。”
宋代崇尚儒雅,比如当时人们穿戴的头巾,通常用较为质朴的纱罗做出多种样式,比如仙桃巾、双桃巾、程子巾。
我们都知道东坡肉的存在,但苏东坡不仅创造了东坡肉,还创造了东坡巾,除此之外还有山谷巾、高士巾、逍遥巾、纶巾、燕尾巾等,若是一一列举,恐怕不下数十种,此处也能看出宋人的创造力。
如果说唐代服饰最鲜明的特征是用色大胆,形制华美大气且自带异域美学风格;那么宋朝服饰讲究的就是温婉舒适,在不经意之处展现另一种文化韵味。
唐宋服饰元素之所以有着明显差别,主要是与宋朝的文化状态有关,而不只是社会对某种时尚的追求导致的。
上文也提到了宋朝程朱理学已经开始发展了。什么是理学,理学“言理而不言情”,理学要求人们的思想必然要遵循某种规范,在宋代早期形成了反对奢华,崇尚质朴的要求。
其实这种追求也与道教以及禅宗的发展有关,总体而言,宋朝的思想体系中并不崇尚奢华的那种思想,再加上像袁宋著《世范》中对“惟务洁净, 不可异众” 的要求,就自然导致了宋代的服装面貌。
三:宋朝服装中承载的礼制与礼制影响的服装
受儒家文化影响,服饰很早就成为了封建礼制的一部分;而在程朱理学盛行的宋代,服饰更是被赋予了鲜明的阶层属性,成为了宋人依礼而行,讲究礼法的一种外在表现。
在礼制日趋完善的宋朝,不同材质、颜色、纹路样式的服装被用于区别不同阶层和不同的社会地位。
这一时期,被要求引领勤俭之风,不能过度铺张浪费的皇室已经无法在服饰方面过分追求个人享受了。只不过,从皇帝在一些重大场合上穿着的礼服中仍能看出皇室服装“低调奢华”的基本特征。
在祭祀宗庙这类最能体现君权至上的场合中,皇帝往往身穿绣有大量象征意味纹饰的青色衮服并佩戴点缀有珍珠的冠冕;这种穿着虽然看上去低调简朴,但不论是从刺绣水平,制作工艺还是材质选择来看,却都是一等一水平的。
由此便不难看出,虽然皇室同样需要遵守立法规定,但皇室服饰却能以一种更低调的“炫富”方式提升服装的审美性和华贵感。
对处于社会中上游的官员和文人士大夫阶层来说,穿衣方面的讲究则要更多一些。
事实上,宋代法律中明确规定了不同职级官员的不同着装规范:
颜色方面,三品以上的官员着紫,五品以上着朱,七品以上着绿,九品以上着青;
纹饰方面,中书门下省与九卿官员的服饰在纹饰图案上也有一定区别,而职级较低的官员官服上甚至不被允许绘有任何图案纹饰,只能身着无花纹的“素服”;
形制方面,宋朝官员需要在典礼和日常工作中根据实际情况穿着冕服、朝服、公服三者中的一种,并适时调整其配套装饰。
相较于必须严格遵守礼制规范的官员,宋朝民间的穿衣文化则要宽松得多了;在民间纺织业高度发展的两宋时期,只能穿着颜色素雅、样式朴素服饰的宋人并没有放弃对美的追求。
尤其是对有钱人来说,用“低调奢华”的材料制衣,让自己穿的更舒适一些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像材料难得的鹤氅跟夹杂着金丝的丝绸,就属于既能彰显财力又不至于过分惹眼的存在。
由此可见,宋朝百姓的服饰虽然看上去不起眼,但在花样细节上的讲究程度却一点也不输给上流人士。正如爱美的宋代女子会在颜色形制上没有明确规定的裙子上“钻空子”,使用蓝、绿、杏黄等明艳颜色一样。
讲究礼制,遵守规矩的宋人虽然不会公然跟程朱理学叫板,但也会在服饰穿着上加一点自己的“小心思”。
从宋代各阶层人士的“穿衣风格”中不难看出,推崇儒家思想和文人精神的宋朝人虽然选择了相对保守素雅的服饰,但在细节方面却从未改变过自己对美的向往跟追求。
总结:
从某种程度来说,宋朝服饰算得上是一种集礼制与审美于一体的文化展示了形式了;在经济高度繁荣、礼制趋于成熟的宋代,人们在恪守法律规定,崇尚素雅节俭的同时也将自身对服饰的追求浓缩到了细节之中。
也许正是因为有了更舒适的料子,更成熟的手工业作坊,更出名的刺绣技艺和更富于的钱包,宋朝服饰才能实现另一种形式的繁荣;而典雅秀气,实用性更强的宋朝服饰也对后世服装文化的发展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五礼新仪》
《开宝通礼》
《周礼》
《演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