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唐朝,我们总是会不约而同地认为这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稳定的时期,但事实上,纵观大唐290年国祚,大规模的政变至少发生了5次:
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自己的兄长李建成。
武则天在高宗死后连续废掉自己的两个儿子,自己登上了皇位。
唐中宗的皇后韦氏和女儿安乐公主有意效仿武则天当女皇,于是谋杀了中宗。
李旦的儿子李隆基在姑母太平公主的协助下发动政变,诛杀韦皇后,拥立李旦复位。
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发生权力之争,李隆基也发动了一次玄武门之变,太平公主兵败,李旦让位于太子李隆基。
这些还只是影响比较深远的几次政变,中晚唐时期由朝政风波引起的小摩擦更是不断,不夸张地说,大唐王朝平均每50年就会发生一场政变——而相比李建成、唐中宗等人,李宪的处世之道确实值得我们借鉴。
李宪是唐睿宗李旦的长子,又名李成器。上文提到,李旦曾被自己的母亲武则天废黜,后来在儿子李隆基的帮助下复位。
这是公元710年发生的事情,此时的李宪已经31岁了,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度,大唐帝国的皇太子必然是李宪,但无论是睿宗还是群臣心里多少都有点坎——毕竟李隆基才是李旦成功复位的关键人物,没有李隆基,李旦根本不可能再次坐上龙椅!
一边是功勋卓著的三儿子,另一边是早就定好的嫡长子,李旦一时间也拿不定主意。
就在李旦为此事烦闷不已的时候,李宪主动找到父亲阐明了自己的立场,他对李旦说:
“关于继承人的问题,父皇不必过于为难,和平年代固然是嫡长子继承制度,但国家有难时,就要考虑谁的功劳大,如果不能顺应趋势,就会失去民心,非国家之福,所以我恳请您不要立我为太子,把东宫之主让给三弟!”
这一番话听得李旦泪流满面,他知道自己这个大儿子深明大义,但也没想到他会主动请辞,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对此,李宪的态度更加坚决,称如果父皇不恩准,他就以死谢罪。
其实,从旁人的角度来看,李宪不主动退位,他有可能会当上皇帝吗?
答案是肯定的,他一定会当上皇帝,而且一定是个好皇帝,但同时,居功自傲的李隆基也一定不会善罢甘休——自己拼死帮老爹复位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用功劳弥补自己不是嫡长子这个劣势嘛!
如此一来,即便李宪当上皇帝,也势必会引发一场宫廷血案,为了皇位手足相残的例子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
那么,李宪主动退位仅仅是为了明哲保身吗?事实上,也不完全是这样。
史书上记载,李宪本来就是一个很淡泊名利的人——这一点在皇室贵胄身上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李宪出生在武则天时代,那是一个充满了残酷宫廷斗争的时期,身为李旦的儿子,他的身份地位十分敏感。武则天废黜李旦后,李宪的身份也从皇太子变为了皇太孙,这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事情,放在一般人身上那是绝对无法承受的。
但李宪却忍了下来,并且丝毫没有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虽然出生高贵,但他的身上却流露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气质,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懂事。
懂事的孩子总是会惹人心疼,这也正是李旦在听到李宪主动请辞时泪流满面的原因——李宪有人君之才更有人君之德,只是造化弄人罢了!
而李隆基知道这件事后也大为感慨,他虽然是个有野心的人,但在大哥的这种谦让面前,他也有点不好意思了,因此,在他当上皇帝后,对待自己的兄弟都是相当温和的。
有一次,李隆基和李宪到万岁楼去饮宴,李隆基从侧道看见一名卫士正在偷吃食物,李隆基大怒,命令高力士将此人就地杖毙。李宪在一旁规劝道,作为皇帝怎么能从侧道窥人之私,这么做有失大体,况且上天有好生之德,不宜妄自杀戮。随后,李隆基便接受了李宪的建议,放过了那个卫士。
由此可以看出,仁慈,是李宪最大的优点。
但李宪绝不只是一个烂好人,他的政治嗅觉不亚于李隆基。
虽然他没做过皇帝,但他深知,皇帝最忌讳的就是结党营私、谋权篡位,在李隆基登基后,他就整日呆在家中以琴棋书画为伴,和朝中大臣几乎没有任何往来,对于政务之事更是避之甚远。
李隆基刚刚当上皇帝的时候,曾派人暗中监视过李宪,得知他整日都在读书,李隆基又担心他在研究兵法,就派人偷偷地去搜过李宪的书房,结果发现李宪研究的只不过是乐谱而已。
自此,李隆基才彻底放下心来——不得不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往往就是帝王啊!
公元741年冬天,京城长安特别寒冷,凝结的霜封住了树枝,李宪见到这个场景感叹道:“这就是民间所说的树稼,谚语说:‘树稼,达官怕。’必定有大臣承受灾难,我恐怕要死了。”
果然,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李宪去世,享年63岁。
李宪死后,李隆基追封他为“让皇帝”,他的葬礼和陵寝都是按照皇帝的标准来规划的,这也说明李隆基从内心是认可这位大哥的人品的,否则也不可能以皇帝之礼追授李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