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也是历史上有资格问鼎“千古一帝”的少数几人之一,作为皇帝来说,朱元璋的文治武功可以媲美历史上任何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勤政爱民,深知民间百姓的疾苦,大修水利,减免税负,在民间有着极高的声望。不过,虽然朱元璋是一位好皇帝,但是他在后世文人眼中却成了一个暴君。
民间百姓眼中的好皇帝朱元璋到了后世文人眼中居然成了无情无义的暴君,为何民间和文人对朱元璋的评价差距如此之大?这主要是因为朱元璋在位期间不但杀了不少贪官,还除掉了许多明朝开国功臣,更是在南北榜案中将南北两地士子都得罪光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得朱元璋在后世文人成为了暴君的形象。
那么,为什么又说朱元璋无情无义呢?这还是因为朱元璋残杀功臣的缘故。朱元璋在位期间,为了让子孙后代能够永远统治江山,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甚至还特意留下了一本《皇明祖训》,这也就是明朝历代皇帝口中的祖训,里面事无巨细地将后世皇帝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等等都做出了规定。
朱元璋从乞丐做到皇帝,深知打江山是多么不容易,所以他当上皇帝后就开始给太子朱标准备班底。为了让朱标能够成为名留青史的一代明君,朱元璋给他准备了超级豪华的文臣武将作班底,还把残余的北元留给朱标当磨刀石。然而,朱元璋千算万算却没算到朱标会英年早逝,他给朱标准备的文臣武将反而成了皇权传承中的不稳定因素,所以最后只能除掉这些开国功臣。
太子朱标早逝,朱元璋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挑选下一位皇位继承人。在这个问题上他有两个选择,一个是从自己的儿子中另挑一人当太子,而燕王朱棣就是头号人选。另一个选择就是把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册封为皇太孙,由他来继承大明的江山。说实话,手心手背都是肉,这样的抉择确实让朱元璋左右为难,可他却最终还是放弃了朱棣,选择了朱允炆。
朱棣和朱允炆,这两人之间的差距实在太大,无论是资历还是才干,朱棣都可以说是甩朱允炆几条街。可为何最后继承皇位的却是朱允炆呢?这也是朱元璋的无奈之处。因为朱元璋曾经立下规定,为了防止出现皇族夺嫡内讧的局面,皇位必须有嫡长子继承。这样一来,等于直接剥夺了燕王朱棣继承皇位的资格。
从朱棣的角度来说,他肯定是非常不甘心的,所以最后通过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皇位。然而有意思的是,也许是朱元璋早已预料到这一幕,所以他在《皇明祖训》中留下了:“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这句话。而这句话后来也就成了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理由。
那么,朱元璋有没有想过要除掉朱棣呢?毕竟他已经决定把皇位传给了皇太孙朱允炆,而燕王朱棣也确实对皇位有极大威胁。在这个问题上,朱元璋肯定挣扎过,而且以他的性格,对于除掉燕王朱棣肯定也不会有什么心理负担,可最后还是经过马皇后的劝说放了朱棣一条生路。
据说,有一天朱元璋做了一个梦,梦中一个身穿金甲的人持刀逼迫朱允炆退位。朱元璋醒来后就沉默不语,他首先怀疑的人就是朱棣,在他众多儿子中也只有朱棣有这个能力。为了试探朱棣,他就召见朱棣,父子两人回忆起当年南征北战的经历,然后朱元璋又剥了个黄澄澄的橘子递给朱棣,而朱棣也没有多想,顺手就接来吃掉了。看到这一幕,朱元璋的眉头皱得更深了。
朱棣难得入宫一趟,在拜别父皇朱元璋后,自然也要去给母后马皇后请安。母子二人聊天时,朱棣说起刚才父皇给自己剥了橘子吃,谁知马皇后却大吃一惊,对他说这是你爹要杀你,你趁他还没下定主意,赶紧逃跑回到封地去。朱棣大惊失色,同时又十分不解,不明白好端端的为何父皇要杀自己。
马皇后说,自你大哥去世后,你父皇一直忧心忡忡,担忧你日后会抢走你侄儿的皇位,他剥橘子给你吃是试探你呢。你想啊,“橘”字拆开是“予椅”,而橘子又是明黄色的,这样一把明黄色的椅子你敢要?朱棣听了之后一阵后怕,连夜就出城回到封地,此后一直韬光养晦生怕再引起父皇的杀心。直到朱元璋去世后,在朱允炆的一再逼迫下,朱棣才发动了“靖难之役”。
其实,朱棣能跑掉也是朱元璋刻意为之的,不然以他的能力想要从朱元璋手中逃脱那是绝无可能。当然,这也离不开马皇后的劝说,毕竟马皇后也不可能看到朱元璋真对朱棣下手,毕竟这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再说,日后无论是朱允炆还是朱棣当皇帝,皇位始终是老朱家的,朱元璋想明白了这一点,才给了朱棣逃出生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