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十七年公元757年,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三年。
叛军一路从范阳起兵势如破竹,相继攻克了洛阳,潼关和大唐国都长安。
似乎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这支反叛的军队。
当时的唐军一败再败,士气低落,几乎和叛军一交手就土崩瓦解。就在叛军直扑位于香积寺内的中军大营时,他们以为今天又会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
但是,正所谓,疾风识劲草国难显忠良。此时的大唐军队中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不愿从贼的忠君良将。
唐将李嗣业率领着2500名唐军在此严阵以待,这支部队气势高涨队列严整和其他唐军的一脸萎靡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就是唐军最为精锐的陌刀队,和陌刀队交战的所有对手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被剁成碎块。李嗣业则是这支陌刀队的统兵将领。
据史料记载他身高七尺,臂力绝众,善用陌刀,所向披靡,被称为唐代项羽。
他在城墙上一句“当嗣业者,人马俱碎!”响彻千年。
如此看来,李嗣业真是一员天生神力的猛将,他一次又一次杀的叛军大败。
他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为何能有如此力挽狂澜的能力,又为什么说他是唐王朝最后的绝唱呢?
初战西域建大功
公元712年,大唐第7位皇帝玄宗李隆基登基即位。
年富力强的李隆基励精图治,对内广开言路,重视科举招贤纳士。对外鼓励商贸,率军打通了尘封几个世纪的丝绸之路。大唐在李隆基的治理下迎来了开元盛世,国力达到了巅峰。
开元后期,李隆基开始和杨贵妃沉醉于奢靡享乐,彻底荒废朝政。
此时的唐王朝,中央奸臣当道腐败不堪,地方节度使佣兵自重和中央的矛盾愈发激化。
沉迷歌舞美色中的李隆基却对一触即发的矛盾视而不见,任由其发展恶化,最终造成了安禄山和史思明起兵造反。
而这个时候,李嗣业初登历史舞台便一鸣惊人。
公元748年,作为大将军高仙芝的副将随军出征西域,奉李隆基之命打通古丝绸之路。
当时盘踞于西域地区有大大小小近70个政权,其中势力最强的是吐蕃王朝。在和谈失败后,高仙芝当机立断首先率军进攻吐蕃。
高仙芝正面牵制住吐蕃主力后,李嗣业随即率领三千骑兵绕道吐蕃军侧后方。待吐蕃军人困马乏时,李嗣业一声震天怒吼,率军突然从左翼杀出。
据说,李嗣业出现的十分突然,吐蕃军战马被李嗣业一声怒吼吓的顿时失去了控制,中军阵型立马陷于混乱之中。
李嗣业身披轻甲手持陌刀,一马当先杀入吐蕃军中。他平端战刀仅靠战马向前的冲击力杀入乱军中,一排敌军瞬间就被砍杀殆尽。
高仙芝见李嗣业奇袭得手遂立刻全面出击,很快就攻破了吐蕃军的正面防线。不到一天的时间,数万吐蕃军只剩不足百人溃逃。
随后,李嗣业携大胜余威百里奔袭吐蕃大营,等高仙芝率大军赶到时,李嗣业已经活捉吐蕃公主和勃律王归来军前。
此时李嗣业的威名早已经传遍中亚西域各地,在荡平吐蕃后,拂林、大食等数十西域诸国为避免不必要的生灵涂炭都选择了归降大唐。
李嗣业率军所到之处,皆是望风而降的城池和部落。唐军兵不血刃就控制了河套地区和大半西域,李嗣业也因此被西域百姓称为“神通将军”。
随后在讨平石国之战时,李嗣业又奋不顾身以一己之力击退追兵,保护高仙芝安全撤回唐境。高仙芝也被李嗣业万夫不当之勇深深震撼,随后上表奏明朝廷。
李嗣业随即因征讨西域有功被封为左金吾大将军兼任疏勒镇使。
公元753年,李嗣业觐见玄宗李隆基,玄宗赐饮美酒,假装不胜酒力大醉于君前。
假借醉酒,李嗣业御前翩翩起舞为玄宗助兴,玄宗大悦遂加封他为骠骑大将军,并赏彩缎百匹、金皿五十件。
由此可见李隆基对李嗣业的喜爱有多深,但也正是李隆基的宽厚爱才,使得他在危难时刻有了李嗣业这样一位忠勇之将的舍命相救。
嗣业神力护唐皇,扭转国运愿可为
开元末期,李隆基长期疏于朝政放任贪腐,此时长安城几乎没有了可调拨的兵马。当叛军攻入长安之时,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
李隆基一路向南奔逃,身后的叛军不断追杀,身边的近卫军和地方部队完全没人可以阻挡叛军。唐军遇上叛军便一触即溃。
李隆基也仰天长啸感叹身边有的只是降兵败将,缺的是卫国忠良。似乎整个唐帝国上下都在做灭亡前的最后挣扎。
此时骠骑大将军李嗣业率军赶来勤王护驾,李嗣业几乎是在以一己之力支撑起了大唐这座即将垮塌的大厦。
为报玄宗知遇之恩,倾其所有为君王。李嗣业统帅的援军只有2501人,但这只两千人的队伍却并非等闲之辈。
他们是受李隆基之命秘密组建的一直特殊部队,人人手持一把长刀——陌刀。这是一种锋利无比的长刀,据说是由玄铁石淬火打造而成。
陌刀长近两米重达25公斤,只需要轻轻一挥,人马就会如同纸片一样被切碎。因此这种武器的锻造工艺一直都是唐帝国的最高机密。
在唐帝国国力强盛时期,就专门培养了一小批陌刀队,李嗣业就是统辖陌刀队的将领。这支军队在打造之初就是为了应对北方骁勇善战的骑兵,被称为骑兵的克星。
此时唐皇李隆基兵败逃亡,这只李嗣业的陌刀队成了挽回唐军颓势,救主护驾的最后希望。于是李隆基立刻下令调集陌刀队出兵迎战叛军。
公元757年,唐军退守至香积寺附近与安禄山的叛军做最后的决战。陌刀队被置于唐军阵列的最后方,一旦前军被攻破,李嗣业的陌刀队就是稳住军阵的最后希望。
不出意外,唐军招架不住安禄山叛军骑兵的连续冲击,很快唐军的阵型就彻底被打散。而此时的李嗣业依旧巍然不动的注视着眼前发生的一切。
他明白,背后就是中军大营,一旦被攻破唐军再无集结抵抗的可能。李隆基也必将被安禄山生擒活捉。
他摆好阵型严阵以待,一旦叛军攻破前军他们誓死要守住最后的防线,当敌军骑兵冲杀过来时,陌刀队在李嗣业的率领下对叛军发起了进攻。
李嗣业手持陌刀立于最前排,率先杀入敌阵砍杀数十人。一通拼杀之后,叛军见不可敌,便立刻回马撤军,此时溃散的唐军也终于重新集结起来。
香积寺一战凭借李嗣业的骁勇血战,终于扭转了唐军一边倒的败局。他本人也因此战成名,陌刀队也受到了极大的重视。
香积寺之战后,李嗣业也很快被升任为节度使统辖十万唐军主力,继续与叛军作战。当前方战事稍有起色的时候,李隆基和太子李亨却又发生了严重的皇权争夺战。
一路的逃亡让唐玄宗李隆基的威信丧尽,很多大臣开始被太子收买。此时的太子急于逼宫李隆基退位。父子二人的矛盾已经激化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剧照
这也就逼着所有的大臣和节度使必须做出正确的站队选择,这个选择关系到了自己的仕途命运,也关系到了大唐的生死安危。
幸运的是李嗣业似乎更看好年富力强,号召力大的太子李亨登基即位。于是在多次权衡之后选择了忠于太子李亨。
历史也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公元756年7月,李亨在朔方节度使的拥护下登基称帝,建元至德,史称唐肃宗。此时的李隆基身边只剩不到两千亲兵,实力完全不敌儿子李亨,于是只得无奈退位。
皇权迅速平稳过度,这也使得唐军避免了无意义的内耗。此时李亨终于可以调集力量平息叛乱。
登基后的李亨立刻封赏了九位节度使,其中郭子仪和李光弼更是被调往中央任职兵部和户部尚书兼任节度使。
李嗣业也就是此时因拥立李亨有功被封为北庭行营节度使。
公元757年初,肃宗命他与郭子仪一同率领二十万人马出战叛军,目标直指长安城。肃宗虽然登基即位,但不可能一直偏安一隅。
剿灭叛军,复唐神器,还都长安就是肃宗眼下最为看重的一件事。此战关乎天子颜面,和大唐国威。如此重任李嗣业毫不犹豫便欣然接下。
一路上唐军都没有遇到太多抵抗就直达长安城郊外,叛军将领李归仁早已恭候多时。叛军以逸待劳士气高涨,而唐军长途奔袭人困马乏。
两军刚一交战,唐军便立刻落入下风。眼看中军即将被攻破,又是李嗣业拍马赶到,为了稳定军心,李嗣业又一次脱去铠甲袒露上身,手持陌刀率军杀入敌阵。
激战数小时之后,李嗣业砍杀敌军数十人,李归仁眼看大势已去便率残部逃跑。当晚唐军攻入长安城,清除全部三万叛军。
此战后,长安城胜利被收复,李嗣业也因立此不世之功受封虢国公。
李嗣业此时虽然达到了自己戎马生涯的最巅峰,但也为他最后悲惨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古话说功高盖主,李嗣业忠心为大唐征战一生,但他那万夫不当之勇和陌刀队战无不胜的战场表现也深深地让肃宗感到忧虑。
况且李隆基时期,过度放任地方,致使地方节度使势力做大,最终造成了眼下安史之乱的恶果还历历在目。
李亨虽然封赏了九镇节度使,但为了不重蹈玄宗的覆辙,他决心以后决不能完全放权给手下将领。即使忠勇如李嗣业者也不例外。
随后爆发的邺城之战中,肃宗就不断在后方给前线的唐军处处掣肘。面对优势在我的大好局面,肃宗也只是命令他们坚守不战,还派心腹宦官鱼朝恩前线督军。
皇帝这样的猜疑,也让很多节度使都出现了消极备战的情绪,前线唐军虽然占尽了人数优势,但无奈很多统军唐将都选择了战场躺平,兵力严重分散。
这让兵力处于劣势的敌军,却可以从容进攻唐军,集中优势兵力逐一围歼。
很多唐将要么投降要么逃跑,此刻只有李嗣业依旧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当叛军进攻时他并没有像其他节度使那样直接撤军,而是立刻起兵迎战。
战斗中李嗣业虽早已不是之前的一个普通将士,但依旧冲锋在前杀入敌阵。然而因孤军深入敌阵且没有援军策应,李嗣业虽英勇杀敌但最终寡不敌众,重伤身亡。
邺城之战中,李嗣业战死的消息传到李亨耳中,他顿感悲痛失去了如此一员猛将。而历史将证明他失去的不仅仅是一员猛将而是大唐的国运。
李嗣业死后,唐军再也没有出现一员如他一般忠义勇猛的战将。加上李亨对武将的猜忌和提防,也使得武将不再愿意为朝廷效命。
此后一百年的时间里唐朝的武将要么不忠要么不武,再也没有像李嗣业一样忠君尚武的人出现。
虽然安史之乱最终被平定,但由于忌惮武将拥兵自重,从李亨开始就任用宦官执掌朝廷军队。如此一来就给唐朝后来的宦官专权祸乱朝纲埋下了伏笔。
九年的安史之乱,让唐帝国人口损失近三千万,经济损失更是无可估量。叛乱平定后,节度使的权力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大大加强。
此时孱弱的朝廷已经无力对地方节度使进行任何有效的约束,对其日益壮大的实力也只能听之任之。
祸不单行的是,曾经为了制衡节度使而催生的宦官集团,却在此时彻底架空了皇权,宦官俨然成为了中央的实际控制者。
此后还曾出现宦官刺杀皇帝另立新君的奇事。
此时的唐朝虽然在风雨飘摇中度过了一个多世纪,实际已经是个空壳一般的存在。中央被宦官集团把控,虽然也曾出现过皇帝联合大臣诛杀宦官的行动,但最终失败。
无数大臣及家属被尽数屠杀,史称甘露之变。
地方上节度使势力彻底摆脱中央控制,开始危害一方。唐朝只剩下了一个被人公认的国号还存在。
此后唐朝内部,各地不断出现农民起义藩镇割据,彻底耗尽了唐朝的国力。当907年宣武节度使朱温自立称帝改国号为梁。
这时再也没有一位像李嗣业一样的忠勇猛将,横刀立马为大唐挡风遮雨了。李嗣业一生的高光也就此定格在了一百多年前的那场香积寺之战。
而大唐的国运也就此定格在邺城之战,李嗣业重伤身亡的那一刻。忠勇如李嗣业者,平乱之后再无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