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谈及历史上出身贫苦的皇帝,朱元璋必定位列其中,那么布衣出生的他是如何劈波斩浪,打下明朝的一片江山,结束蒙元在中原的统治的呢?
朱元璋生长于濠州钟离孤庄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时给地主放牛,随父辈在淮河流域躲债。年仅十七岁的他因为蝗灾和瘟疫失去了双亲,自此开始了独自流浪乞讨的生活。
在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各大名都,接触了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开阔了眼界,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也正是这些艰苦的流浪生活铸就了朱元璋坚毅、果敢的性格,同时也使他变得残忍、多疑、猜忌。
一介平民通过农民起义一跃而起成为一国君主,其间的辛酸史恐怕唯有朱元璋一人能体会。他自然不甘心历经千辛万苦建立的功业毁于一旦,于是乎,以严厉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儿子。
朱元璋与宠妃郭宁妃生的儿子名为朱檀,小皇子因母亲受宠、自幼聪慧过人,出生仅两个月就被朱元璋封为鲁王。就在这样幸福的环境下,朱檀长大成人,在长辈的管束和夫子的教导下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人。
鲁王朱檀十四岁时迎娶了汤氏,一个成长在传统教育环境中的女子,根据明朝的藩王制度,朱檀在十五岁时就藩兖州,到藩地之初虽说没有建立大功绩,但也算是兢兢业业完成藩王的使命。
然而,一个心智尚未成熟的十六岁少年,在脱离长辈和夫子的约束后,沉醉于周围人对他的追捧,日渐昏庸、沉溺于纸醉金迷的生活当中,不再关心家国大事,只顾贪图享乐、逍遥自在。
失去管束的朱檀,在品行不端的下属带领之下无视规矩,甚至做出一些出格之事。众所周知,世人渴望长命百岁、长生不老,而享尽荣华富贵的帝王更是心向往之。
秦有始皇寻求长生不老之药,明有鲁王痴迷于炼丹之术,朱檀对长生不老之术颇有兴趣,于是找各方道士为他炼制丹药,服用过量药物的朱檀开始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大量的重金属等有毒物质使其时常两眼昏花,出现口苦、乏力、腹痛甚至腹泻的情况,严重时还会出现口腔麻木、喉咙刺痛、尿血等情况。
惊慌失措的朱檀连忙找到为其炼丹的道士,寻求药方治疗他的恶疾,可这些江湖道士哪懂什么医术良方啊,他们不过是借着人们的愚昧无知到处招摇撞骗罢了。
这群人得知朱檀要他们治病时心里便犯了怵,于是顶着被枭首的风险想,出了这么个几乎不能完成的药方:要治好朱檀的病,就必须以九十九个男童子的下体为药引子炼制丹药。
这如此荒唐的话术,不过是那些道士编造的推脱之辞,他们不认为鲁王朱檀能够找到这么多男童子,就算能找到,迫于朱元璋的压力,朱檀也不敢这样做。
可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朱檀的妻子汤氏未等丈夫下定决心便私自行动起来了。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便找到了十几个男童。
可官府也不敢承担这一重任,怕惊动皇帝,便暂且将此事隐瞒了。纸终将是包不住火的,民众的怨声愈来愈大,这件事不久便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
朱元璋可不能容忍如此遭天谴的事情发生,他很快派遣下属去查处此案件,数日之后这一案件的真相便水落石出了。得知事情真相的朱元璋气急败坏,他绝不能容忍自己的儿子、儿媳犯下如此滔天大罪。
可毕竟这是自己的儿子,又念在他是从犯,便将他处以髡刑。髡刑是夏朝到东汉流行的一种刑罚,就是指拔光受刑者的头发,以达到对其进行羞辱的目的。
恨儿不成钢,惨绝人寰
至于汤氏,朱元璋对她也是失望至极,本以为她能够协助自己的儿子守护好一方沃土,如今却敢在自己眼皮底下犯如此荒谬的罪行,朱元璋为巩固自己的政权,自然不容许这样的现象存在。
于是,他将汤氏以及招摇撞骗的道士们处以凌迟,以此杀鸡儆猴,令身边心怀不轨之人不敢有僭越之举。所谓“虎毒不食子”,这一案子的主谋究竟是朱檀,还是汤氏还有待进一步考究。
可朱元璋的爱子心切是有目共睹的,他自然是不忍心自己赋予厚望的儿子,就这样一蹶不振,于是便请了各地名医来为儿子治病。奈何,朱檀服用过多丹药,金属中毒过于严重。
尽管朱元璋对这个儿子如此严厉,但他的爱子心切是真,在朱檀死后为他建造了一个偌大的王陵,以及丰厚的陪葬物品也足以体现他对儿子的厚爱。
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朱檀和汤氏的恶行最终也遭到了报应,他们就是罪有应得,任何人在做任何事时都应该考虑事情发生的后果,以及自己所能承受的压力。
不应该心存侥幸,天道有轮回,要心存善意!反观朱元璋,他为维护自己的政权,杀了开国将领廖永忠、李善长、蓝玉以及开国宰相胡惟庸等人,诸多儿子过早的去世,或许冥冥中也是对他的一种惩罚吧!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