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明仁宗朱高炽:在位十个月突然离世,达到了父亲朱棣达不到的高度

明仁宗朱高炽:在位十个月突然离世,达到了父亲朱棣达不到的高度

两千五百年前,一位名叫樊迟的儒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了两个字:“爱仁”。

从此,“仁”就成了广阔和博爱的代名词。

一千五百年后,北宋的第四位皇帝赵祯驾崩。关于赵祯驾崩,《宋史》记载:

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

什么意思呢?赵祯驾崩后,举国哀痛,京师停止一切商业活动,大街小巷哭声不断,连食不果腹的乞丐和还未开蒙的孩童都拎着纸钱在宫外焚烧,以寄托自己的哀思。

消息传到国外,“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时任辽国皇帝耶律洪基也大吃一惊,冲上前去抓着宋使的手号啕大哭,并说:我要为他建一个衣冠冢,好好地纪念他。

所以,从耶律洪基以后,辽国历代皇帝“奉其御容为祖宗”一一一把赵祯的御像挂在庙堂,当作自己的祖先一般供着。

思来想去,朝廷对这个悲天悯人的儒雅绅士,上了个前无古人的庙号:仁宗。

继赵祯之后,一千年里历史上还出现过三位仁宗,他们分别是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明仁宗:朱高炽;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即嘉庆皇帝。

可以说,用“仁宗”作庙号,是对逝者的高度肯定和赞誉。然而,明仁宗朱高炽在位不到十个月却获得了这份殊荣,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朱高炽为什么会获得这份殊荣呢?接下来,请允许我展开他。

一场联姻,另一种格局

1368年,朱元璋夺下江山,建都南京后,就催生了许多光怪陆离的想法,但细细归纳好像也只有两种:格局和大局。

格局自不必说。

至于大局嘛,虽然和格局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总掺杂着个人因素,比如如何选定自己的接班人,怎么为庞大的子孙集团选择配偶等等,一句话,内心深处还是藏有一些不可示人的秘密的。

不久,一则消息传到朱元璋耳朵里,这是关于中山王徐达的,说他的女儿徐氏:

幼贞静,好读书,称女诸生。

面容姣好,文静贤淑,喜欢读书,算得上一名女秀才。

朱元璋计上心头,一改往日的直接,在一个午后会晤了徐达,并摆下棋局喝茶对弈,当徐达打算回家时,朱元璋才一把拉住他的手,说:

朕与卿,布衣交也。古君臣相契者,率为婚姻。卿有令女,其以朕子棣配焉。

老哥啊!我和你是布衣之交。自古君臣默契的,就会体现在子女的婚姻上。听说你有一颗掌上明珠,不知道可不可以嫁给我的四皇儿朱棣呢?

能不嫁吗?但不得不佩服朱元璋,本意是政治联姻,却说得冠冕堂皇,明明是巧取强夺,却摆出一副商量的口吻。

徐达感激涕零——手握金枝嫁入皇家,不正是女儿和自己最大的荣光吗?哪成想,朱元璋的这个决定,使徐家躲过了他后期的屠戮,让徐氏一脉风光在整个明朝。

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被封燕王,1377年,朝廷册封徐氏为燕王妃,并为二人举行了盛大的婚礼。这一年,朱棣17岁,徐氏15岁。

期间,朱元璋要求年长的皇子们回凤阳老家体验生活,顺带把祖上的坟也修一修。

太子朱标带队,朱棣夫妇随行,而朱棣却是个有心人,几年间:民间细事,无不究知。仿佛遥感到未来将要发生些什么。

1378年8月16日,凤阳府内传来一声婴儿响亮的哭啼,“梦冠冕执圭者上谒”的燕王妃诞下了第一个王子。

不久,消息传到南京,朱元璋龙颜大悦,亲自把这个大号的婴儿取名为一一一朱高炽。也许是五行中水太旺,他要求孙一辈的字中必须加个偏旁“火”,如同他的儿子辈都有一个偏旁“木”一样。

洪武十三年(1380年),上山下乡结束,为稳固北疆,朱棣带着一家老小到北平就藩去了。

而岁月却像戍守的边关一样时静时动。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高炽被朝廷册封为燕王世子。为了解朱高炽的德行,朱元璋把他留在南京考察了两件事。

第一件:命他和秦、晋、周王的世子分别检阅部队。朱高炽最后一个完成。朱元璋追问原因,朱高炽回答:早晨天气实在太冷了,我等士兵吃完早饭后才开始检阅部队,所以晚了。

朱元璋愕然。不知朱高炽是缺乏英武还是真儒雅?

接下来,安排他分阅奏章。朱高炽却固执已见,专门取有关军民利弊的奏章陈述,若有文字错误、无关紧要的就压了下来。

为此所带来的分歧,祖孙二人还有一段精彩的对话。

你疏忽了吗?(其它奏章)。

朱高炽回:

不敢疏忽,只是考虑到小过失不足以冒犯皇上。

朱元璋来了兴致,接着往下问:

尧、汤时水旱频发,百姓依靠什么呢?

朱高炽回:

依靠圣人对百姓怃恤的政策。

这话说到了朱元璋的心坎上。

孙儿有君主的眼光。

朱元璋一语中的,不久,北平的朱棣开创了属于他们的时代。

朱高炽的儒不是他的错

无论何时,在讲朱棣父子时,“靖难之役”是永远绕不开的话题。

1398年,明朝的开国之君、一代雄主朱元璋挂了。这意味着他生前处心积虑的规划即将分崩离析。

说直白点,他的继任者“皇太孙”朱允炆要削去藩王的权力,让自己的皇位变得更加稳固。

而藩王们呢?除势力弱小坐以待毙的之外,燕王朱棣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选择了反叛,选择了战争,掀起了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

与此同时,朱高炽一奶同胞的两个弟弟朱高煦、朱高燧已变身成靖难军中的两名虎将。

朱高炽呢?

好学问,从儒臣讲论不辍。

也许是北平的伙食太好,朱高炽好静少动,一心专注学问,和文臣儒生讨论经集时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但他这样的习惯却带来两大问题:不善骑射,身体肥胖,走路还需要两个人搀扶。

所以,尽管身为燕王世子,在一心尚武的朱棣心中就打了个折扣。

朱高炽是痴还是傻呢?

战争是残酷的,一个需“靖难”,一个要“削藩”,两者终于在北平燃爆。

1399年隆冬,朝廷命李景隆领兵五十万攻打朱棣的老巢。不久,气势汹汹的李景隆驻扎在北平城外,随后向城内发起了潮水般的攻击。

之前,由于朱棣缺兵少员,带着朱高煦、朱高隧兄弟俩向塞上的宁王借兵去了。

而此时,城内一片空虚,加上守备、家丁眷属以及老百姓勉强过万人。以一敌五十,对手还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正规军,朱高炽能行吗?

这一次,朱高炽一改儒雅,亲自来到城墙上,面对士兵,发表战前动员,用必死的决心祭旗宣誓。白天,与朝廷大军展开一轮又一轮血腥厮守,晚上又命将士在城墙上浇满水,寒风中滳水成冰,让李景隆大军在进攻时一拨拨跌落,从而筑起了一条坚不可摧的防线。

不久,朱棣带着“朵颜三卫”偷袭李景隆后军,李景隆的优势兵力居然被打得仓惶逃窜。

北平之围解。

北平一役,一身儒雅的朱高炽变成了一个勇猛的战士;也让全体军民看到了燕军的未来。

不过,北平保卫战有一个小插曲,差点让朱允炆丢了性命。

南京帝位上的朱允炆,觉得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也许力量还不够,于是双管齐下设了一计。

他安排细作星夜兼程去到北平给朱高炽送一封信。

这封信的内容史书没有公开,据猜测可能是劝告朱高炽放弃守城,归降朝廷,如果与父亲反目最好,一切南京都可以既往不咎,并许诺他可以继续做戍守北境的燕王。

消息不胫而走,于是俨先连夜出城去告知朱棣,朱高炽“被策反”了。

朱棣急火攻心,立马率兵回城,打算除掉这个已经“变节”的逆子。

不温不火的朱高炽怎么做的呢?明史载:

世子不启缄,驰上之。

什么意思呢?这封信函世子一直没有打开,而是原封不动命人快马加鞭送去了父亲那里。

朱棣拿到这封信,见火漆完全如初,不曾有动过的痕迹,一口气读完,才仰天长叹:

几杀吾子。

朱高炽冒险的得了个忠孝两全。

但笔者想补充一句,在权力面前,父子之情同样是苍白的,朱棣一生完成了那个血腥与繁荣的时代,但他一丝一毫也没摒弃过手中的权力。

北平保卫战彻底体现了朱高炽的“仁心”和“博爱”,他用善良诠释了对父亲的忠诚。

也许这就是朱高炽的宿命,所以他一生在世子位、太子位上摸爬滚打,但仍然像大海中的一叶扁舟,不停地在风浪中晃来荡去。

一奶同胞的朱高煦

北平保卫战是个转折点,从此吹响了“靖难之役""反攻的号角。朱棣拿下通州、蓟州、怀柔等城,但也付出了惨烈的代价。

战争进入白热化,朱棣再次经历了白沟河、滹沱河大战,一次次被盛庸、吴杰逼入死角,屡次一人一骑落荒而逃。当正在哀叹是否放弃时,他的次子朱高煦总是从天而降,将他拉出绝境。

有时,再铁血的朱棣也忍不住热泪盈眶。居然鬼使神差地道出了心中的那句话:

勉之!世子多疾。

好好干吧!儿子,你大哥身体不太好。

引伸出来的内涵:你懂的。

从此朱高煦作战勇猛、一飞冲天,同时也娇纵不法,和三弟朱高燧一起出尽阴谋奇计,给朱高炽布下了一个又一个几乎无法破解的死局。正如他的舅舅徐辉祖向朝廷密奏中所言:

三甥中,独高煦勇悍无赖,非但不忠,且叛父,他日必为大患。

徐辉祖是忠是奸我们姑且不论,但他对朱高煦的评判却如画龙点睛:无赖、不忠、叛父,他日大患!所有的全被言中,无一遗漏。

朱棣问鼎南京后,朱高煦猖狂得无以复加,杀人扰民,劫掠财货,仿佛天下就是他的,根本不把父亲和太子哥哥放在眼里。

迫于无奈,朱棣为了浇灭朱高煦的夺嫡梦想,于是削夺掉他手中大部护卫,最后只好将其安排到山东乐城就藩。

朱高煦的怒火永难平息——当年父亲的许诺,让他一生孜孜不倦地走在夺嫡的道路上,变成了中国历史上造反界的一朵奇葩。

多年后,他和山东都指挥使蕲荣在乐城起兵,失败后被侄儿明宣宗朱瞻基带到北京,囚禁生涯依然贼心不死,一记旋风腿扫到朱瞻基,最终落得个:火炭缸烹。

而这一切朱高炽都选择了原谅一一一他的好脾气形成了两个极端:满朝文武一边鄙视朱高煦,一边热情洋溢地拥戴着他。

实际上在这期间,朱棣还有些犹豫不决,好在解缙对朱瞻基夸了一句:好圣孙。朱棣这才肯定了朱高炽的太子位(1404年)。

朱高炽十月皇帝位,实际是二十多年监国,政治经验的积累

后世有很多人称朱棣为“永乐大帝”,但笔者更想尊他一声“战神”。因为直到死他还在找寻敌人、消灭敌人的路上。

但他即便死了,也让朱高炽乘坐的那艘小船颠簸在风口浪尖之上。

为避免朱高煦、朱高燧兄弟利用他的死犯上作乱,军中把所有的漆器融成一口大棺材,把朱棣装殓,一日三餐照送,不露任何痕迹。然后才派杨荣和太监海涛进京密报。

当朱高煦得到这个消息后,朱棣已死去37天。而时此,传位遗诏已抵达北京,朱高煦只能望着天空,捶胸顿足。

1424年九月,朱高炽跌跌撞撞,拖着肥大的身躯终于登上帝位,成为在紫禁城登基的第一人。并改次年为洪熙元年。

由于20多年的监国,长时间的政治积累,在杨士奇、杨荣、杨溥、夏原吉等朝臣的建议下,朱高炽无需酝酿,直接宣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取消父亲预订的郑和第8次下西洋;停止边境一带的茶、马交易,由朝廷管控,财政收入归拢中央;叫停去云南和交趾(安南)采办黄金和珍珠的使团,杜绝铺张浪费。

政治上,他削汰冗官,赦免了建文时期的奸党以及永乐时期遭连坐的家属官员,批准他们返回原籍,并恢复一些大臣的官职,将其平反昭雪一一一这一招很厉害,不仅化解了两代三朝的恩怨,还等同用自己的方式治癒了“靖难之役”带来的创伤。

朱高炽心中的偶像不是父亲,也不是祖父,而是唐太宗李世民。所以他效仿李世民修明纲纪,减免百姓赋税,大力赈济,开放皇家山泽,供渔农民使用。

一句话,开源节流,减少对外战争,用一颗仁慈的心换取百姓的休养生息,使明朝步入了稳定、强盛的快车道。同时拉开“仁宣之治”大幕,父子二人合力完成了明史上的第三个盛世。

1425年五月,朱高炽病重,不久离世,终年47岁。

虽然他在位的时间很短,不到10个月,但纵观朱高炽一生,从监国算起,实际已做了二十多年的君王。

他治理天下,始终贯穿一个“仁”字,把“仁爱”和“孝悌”运用到了极致。这其中包括对他的祖父、父亲、兄弟,他用隐忍、包容和友爱淌出了一条通向盛世的大道。

也许也有会说,朱高炽很懦弱,或是不够勇敢,因为他没有足够多的枪林弹雨,也没有提剑驱妖斩魔,开疆拓土。

但笔者认为,朱高炽是一个勇敢的人、坚毅的人,他的儿子遵循了他的轨迹,他的治国方针倍受百姓拥戴——因为他选择了一条让百姓安居乐业、休养生息的路。

这就意味着奋发,昭示着日后的强大。这就是明仁宗朱高炽。

只可惜历史和他开了玩笑,如果再给他二十年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朱高炽,什么,徐达,父亲,朱元璋,格局,皇帝,赵祯,明仁宗,朱棣达,观点评论,朱高炽,朱元璋,李景隆,朱高煦,朱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朱高炽,什么,徐达,父亲,朱元璋,格局,皇帝,赵祯,明仁宗,朱棣达,观点评论,朱高炽,朱元璋,李景隆,朱高煦,朱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朱高炽,什么,徐达,父亲,朱元璋,格局,皇帝,赵祯,明仁宗,朱棣达,观点评论,朱高炽,朱元璋,李景隆,朱高煦,朱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