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从甲骨文“王人民我”4字,可以了解商朝社会现状,百姓比较辛苦

从甲骨文“王人民我”4字,可以了解商朝社会现状,百姓比较辛苦

世界上有很多国家,语言也不尽相同,作为语言的载体,文字也各式各样。

而作为象形文字的汉字,绝对是其中最为特别的存在。尤其是,近代,中国经历了“文化自卑再到重拾文化自信”后,我们越发感觉汉字的“优势性”。

汉字很好地记录并传承了中华几千年的很多文化属性和历史故事,让我们可以穿越时空,对话先贤。

而甲骨文是我国发现的最早成熟的文字,从很多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商朝那个时代不一样的历史社会.其中“王、人、民、我”四个字,就可以很好的反应商朝社会的部分面貌。

何为“王”?

夏商时期就有“王”字的存在,有“至尊”之意,二者或有略微不同。

在商朝甲骨文中,王这个字其实是很简单形象的,是一把大斧头的形状。在古代,斧头是锐器,也是战争中的武器,用来奋勇杀敌,征服敌人。因此,“王”这个字就成为了“权力、至尊”的代名词。

说白了就是谁拥有斧头,谁就拥有“权威”。

但是有一点不一样的是,夏朝的统治者在位时称自己为“后”,并不是王。在甲骨文中,“后”字是“从坐人,从口”,就是说坐在上面统治的人,发号施令,所以夏朝的君主就是用“后”来称呼自己的。

何为“人”?

现在的社会,人代表人类,但是在甲骨文中却不是这样,甲骨文中的“人”是像人侧面垂臂直立的状态,卜辞中的“人”通常用作“人牲”,并不是现在的一撇一捺。

在《春秋》中也是有这方面的描述的,“人”就是“夷”,是古代未被征服之人的称呼。所以,从这些都可以看出,商朝的统治者认为百姓其实应该是被征服、统治、剥削的阶级,是社会的最底层人、是奴隶。

何为“民”?

现在的社会倡导人人平等,但是在商朝并不是这样,光从上文中说道的甲骨文中的形象就可以看出,底层人们生活的无奈。甲骨文中的“民”字是这样描述的,上面是一只眼睛,下面有一根针一样的东西在刺着眼睛,因此,“民”就等同于“盲”。所以说,在商朝中的民也是被压迫的人。

我们都知道,古代对待奴隶的方法有很多,有的是在脸上或者是手背刻字,有的还会刺在眼睛上。眼睛是人最脆弱的地方,其实,古代的人们也是知道这点的,但是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完全不会考虑他人的想法。对此,郭沫若在《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中有过一段精彩论证,他以“臣”与“民”作比较,很形象地给大家做了解释,“横目之民”,“民者盲也”。

何为“我”?

现在的社会人们在交流和写作的过程中,都会以“我”为第一人称进行表达,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商朝的时候,“我”和“王”其实在本身的意义上是差不多的,都是一件用来战争的武器。

甲骨文中的“我”是一把有柄有钩的古代武器,在武器的顶端有一排锋利的小锯齿,是用来杀敌的。慢慢的,就衍生出了“手持大戉,呐喊、示威”的意思。所以说,在商朝都是用武力来统治人民群众的。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我”这个字也逐渐的有了变化,从战斗的武器,慢慢的变成了第一人称的表述,很大部分的原因是因为武器也在一点一点的提升,斧头逐渐的被替代了,因此慢慢就变成了“我”这个字。

通过本文的描述,可以看到商朝社会的部分现状,从“王、人、民、我”四个字就可以看出来其中的端倪,底层百姓还是比较“痛苦”的?

在我们看到的影视剧和小说中,经常会出现那些绝顶聪明的人,可以练就成一身的本领,并且流传于后人,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放眼望去,不论是任何一个国家,想要社会进步,还是需要当朝的统治者学习,以仁爱治理天下,取之于民并用之于民,才是真正长治久安的政策。

1944年,日军大扫荡,4个女孩躲进山沟,被日军发现遭到严刑拷打

1912年泰坦尼克号沉没,7位顶级富豪买了船票,却没上船逃过一劫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斧头,形象,文化,统治,古代,社会现状,甲骨文,百姓,人民,武器,观点评论,斧头,人人,甲骨文,商朝,武器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斧头,形象,文化,统治,古代,社会现状,甲骨文,百姓,人民,武器,观点评论,斧头,人人,甲骨文,商朝,武器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斧头,形象,文化,统治,古代,社会现状,甲骨文,百姓,人民,武器,观点评论,斧头,人人,甲骨文,商朝,武器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