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周分治瓜分了周王朝最后的疆土,一个东周公,一个西周公,轮流供养着周王。这看似和谐的君臣关系,却隐藏着弑兄篡位的阴谋,甚至直接送“走”了苟延残喘的周王朝。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又是谁呢?
周考王在隐藏什么
周定王十六年,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晋国的韩、赵、魏三位大夫联手灭了智伯,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家分晋”。从这一年开始,历史也正式从春秋进入到战国。不过,周定王可没心思看别人家的笑话,他正为自己那四个不争气的儿子发愁。
可想而知,定王这四个儿子没有一个不想过一过当大王的瘾。可是周王朝早有先法,嫡长子才有继承资格,所以老大去疾继承王位是天经地义的。然而,老二、老三并不安分,私底下与朝臣来往密切。风言风语早就传到定王耳朵里,但他总觉得老大的太子名分早就定了,那两块料量他们也折腾不出什么浪来,便没当回事。
老爹的沉默竟被老二、老三当成了默许。等到周定王驾鹤西游后,一向重视礼法的周王朝就给诸侯们上演了一出“三子争立”的大戏。
老大去疾继位后不到三个月,就当了老二姬叔的刀下亡魂。朝臣们虽然知道姬叔的王位来路不正,也觉得去疾死得有点冤,就给他上了个谥号“哀”,也算是对他的一份同情。可惜,老二姬叔也不过得意了五个月,老三姬嵬就以弑兄的名义处置了自己这位二哥。
讽刺的是,姬嵬如愿站到了食物链的顶端后,竟然给自己的二哥上了一个谥号为“思”。这可不是个好词,“追悔反省曰思”,这是要让后人永远记住他这位二哥干过“弑兄篡位”的不义之事。所谓“杀人诛心”也不过如此了吧?
这位厚颜无耻的姬嵬,就是周王朝史上篡位之君周考王。跟弑兄篡位比起来,周考王干过更绝的一件事是“以己度人”。这可不是什么好心,而是作贼的虚心!
姬嵬心里清楚,自己的王位比他二哥来得更肮脏,所以就怕二哥的悲剧在自己身上重演,整日忧心前事,越看自己的四弟姬揭越心虚,总觉得他有一天也会揭竿而起。于是为了安抚四弟,也是为了做给天下人看,他就把王畿之内瀍水以西、洛河以南的地方封给了四弟,是为西周桓公。这样一来,本来就剩下雒邑这么巴掌大地界的周王朝变得就更小了。
周考王用分封西周公这一招,成功掩盖了自己弑兄篡位的事实,但他万万没想到,后代们也会有样学样。
有样学样的周显王
周定王死后的“三子争位”,令本就行将就木的大周王朝更是雪上加霜。到了周考王时,又做贼心虚地把家里一半田产分给了自己的四弟,只为了守住自己的周王之位。听起来有点儿可笑!不过周考王并不是最可笑的,还有比他更可笑的,就是他的玄孙,周显王姬扁。
据史料记载,西周桓公死后,传位于子威公。威公卒,公子朝代立,即西周惠公。公子朝本来就是西周太子,继承爵位也是顺理成章的。可是还他有个弟弟叫公子根。他们的爷爷姬揭当年没有反叛自己的三哥周考王,但并不代表他没有这个心。结果,反叛的种子最终还是在他的孙子公子根身上发了芽。
公子根在西周这个一亩三分地一闹腾,外面就有人搭茬了。赵成侯和韩懿侯乘乱侵周。韩国跟周是邻居,看上邻居家的种子地,这也情有可原;可是赵国离周国还隔着一个韩国和一个魏国呢,怎么也来凑热闹呢?这位赵成侯到底是怎么想的?
原来这位赵成侯平生有两大爱好:一是打仗,二是分地。这次跟韩懿侯来打周天子,为的就是分周天子家的地,甭管给谁,只要是分了,他就高兴。自己好歹也算个见证人,里子面子总还是能捞一些的。
韩、赵这两家一拍即合,轻松就摆平了公子根的叛军。不过有了周考王分封姬揭的“珠玉在前”,韩、赵二君就引诱、鼓动,乃至威逼周显王,分封公子根。也不知道公子根和韩、赵二君私下达成了什么协议,总之本来毫无封爵希望的公子根,却因反叛给自己挣了一个东周惠公的名头。这不成了“造反有理”了吗?如果胡来,周王朝也真是到了“大厦将倾”的边缘。
东、西二君窝里斗
东、西周分治并没能缓解周王朝内部的矛盾,实际上就是姬揭后代之间的矛盾。公子根虽然表面上接受了周显王的分封,看似安分守己地当一个半城之君,可实际上他一直处心积虑地想得到西周之地,想将周地尽收囊中。西周一来是天子故国,二来又是大宗,所以要比东周富有。当然,这还不是东、西周结仇的原因。这个事要从周赧王说起。
周赧王一生的好友就是西周君公子朝。周显王把自己另一半的家当给了东周君后,周王室就相当于寄居在东周君的封地了。但是这并非长久之计。到了显王的孙子赧王继位,周王室就自行改了房东,从东周搬到西周去了。《史记·周本纪》上称为“王赧徒都西周”,其实就是周王搬家了。这个时候的周王,也就剩下个空壳还有少数家丁了。
至于为什么要搬家呢,大概是因为周赧王和公子朝的关系比较好。可是这一下就把公子根的醋坛子给打翻了,“一向都是我挟天子以令诸侯,凭什么换成你了?”可见,周王毕竟是周王,就算是穷得只剩下一个壳了,还是有人羡慕。
此后的数年间,东周总在不遗余力地结交西周的敌人,比如韩国、秦国等。其实东周君不知道,他自己的地盘已经在人家的谋划之中了。而西周君总是以周公旦为榜样,希望能够力挽狂澜、中兴周室,可惜自不量力,智商和情商都被周公旦甩出了十八条街,所以只能空有一腔报复,满怀尽是惆怅。
好在东、西周二君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死在同一国手中:这就是秦!
秦国攻打韩国阳城负黍,这个地方离西周很近,所以西周君大恐,背着秦国就跟其他几国签订了一个出兵的盟约。西周提供阻秦要道伊阙,令天下兵马可以出此地攻秦,这样一来秦国想攻打韩国阳城的计划就泡汤了。这下子就激怒了秦昭王,昭王派兵攻打西周。西周君这才意识到自己惹了天大的祸,赶忙跑到秦国去负荆请罪。可惜为时已晚,秦王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西周君为这次豪赌一共赔了三十六座城邑,三万人口,可以说是一丝不挂,真成了光杆司令。
回到雒邑不久,西周君就抑郁而终。周赧王并没有怪老友把周王朝的家当都输光了,他只是感叹自己无力回天,眼看着周王朝一步一步走向灭亡,实在看不下去了,自己便先于周王朝驾鹤西去了。周赧王一走,象征王室权力的九鼎就归了秦。七年后,战战兢兢的东周也被秦所灭,周王朝的最后一脉香火也断了,周室绝祀。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头条号平台查看)
是谁送“走”了周王朝
有人说,是秦送“走”了周王朝。从历史的结局来看,的确如此。周九鼎最终归入大秦,正是历史的交替。但仔细想一想,秦不过是顺应历史大潮,做了自己该做的事。周王朝实际上亡于窝里斗。
如果周考王不是心虚,害怕弑兄篡位的悲剧再次重演,便不会将一半土地分封给弟弟姬揭,从而引出了后世诸多麻烦;如果公子根没有嫉妒哥哥,没有觊觎周公之位,也不会反叛;如果周显王顶住压力,不把最后一点家当封给公子根,也不会落得寄人篱下的悲剧收场;如果东周公不是处心积虑地想得到西周封地,总是跟西周君对着干,那周王朝也不会自毁长城,给秦人送去大餐……
历史没有如果,东、西周合在一起才叫“周”。这就如同一对老夫妻,一个先走了,另一个也撑不过几年,独孤真是把催命刀啊!可惜,东、西二君没有想明白这个道理,嫉妒、莽撞最终毁掉了自己的家……可悲!
特别说明: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参考书籍: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