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仁宗朱高炽战战兢兢当了二十年太子,登基后仅在位十个月就“无疾骤崩”,虽然只当了十个月的皇帝,但庙号却称仁宗,足可见他是一位公认的明君圣主。
朱高炽从小肥胖,而且还有足疾,走路一瘸一拐的。对于崇尚武功的朱棣来说,有这么一个文弱不堪的儿子实在天公不作美。但就是这个身有残疾的儿子在靖难之役时以一万老弱病残守北京,让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束手无策,一直坚守到朱棣回师北京。如果不是朱高炽,朱棣的老巢就被抄了,靖难之役鹿死谁手还真不好说。
即使这样,朱棣对善于武事的次子朱高煦和三子朱高燧十分喜爱,对偏爱经籍文学的朱高炽则不怎么感冒。在靖难之役时居然对次子朱高煦说:世子多疾,汝当勉励之!朱棣如此作为也为后来朱高煦数次谋取东宫之位和宣德时期的造反埋下了伏笔。
永乐二年,朱棣曾在武将的怂恿下,一度想立次子朱高煦为太子,但是遭到文官们的一致反对,文官们一以“立嫡以长”的道理来劝说朱棣。尤其是大明第一才子的解缙的劝说更为有力:“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好圣孙”。思谋再三的朱棣终于确定立长子朱高炽为皇太子。
明成祖朱棣是个军人,骨子里热爱疆场,他生前五次亲征蒙古,当皇帝远离朝堂的时候,都是太子朱高炽监国。太子朱高炽勤政贤德,争取了一大批文官的支持,他为人宽仁、用人不疑,大明朝官吏无不心悦诚服。可以说永乐盛世有一半功劳得算在太子朱高炽头上。朱棣的迁都、远征蒙古安南、派郑和下西洋,都需要筹措大量民力物力,朱高炽就是为朱棣的核心后援。
当朱棣在第五次亲征蒙古的路上驾崩后,朱高炽登基。朱高炽登基后终于放开手脚,他为政开明、与民休息、宽省刑狱、停止永乐时期的大规模用兵、赦免建文帝的旧臣,纠正了永乐时期过于激进的施政方针,恢复了大明朝的国力。
朱高炽的治国用人符合儒家规范要求的仁君圣主形象,庙号仁宗当之无愧。
洪熙元年(1425年)48岁的朱高炽“无疾骤崩”,有史家推测说朱高炽登基后终于摆脱了朱棣的束缚,纵情淫乐,导致纵欲过度去世。也有史家推测他可能服用春药去世。以朱高炽体胖的原因推断,他应该是因为心血管或脑血管疾病去世,这个说法比较靠谱。
张廷玉编修的《明史》对朱高炽赞誉有加:“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张廷玉把明仁宗朱高炽和汉文帝、汉景帝相提并论,可以说是恰如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