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 赵佶)
元符三年正月。
春寒料峭,万物长出新芽。
虽然真正意义上的春天尚未来到,天地之中仍有肃杀的气息,北宋汴京府早已张灯结彩,鞭炮声也此起彼伏地响了起来。
人们都在庆祝新年的到来,但北宋的第七任皇帝宋哲宗赵煦却再也看不到这一番热闹的景象了。
这位曾经发起过残酷政治清洗和斗争,又在重组帝国权力后将老邻居西夏按在地上一顿捶的年轻帝王,一病不起,撒手人寰,年仅25岁。
我本人今年恰好25岁。
我实在想象不到在这样一个本该是人生中最美好,最值得努力拼搏的年龄,却带着一腔壮志和未竟之业死去,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而在我们为宋英宗扼腕叹息之时,新的皇帝已经驾临北宋,这个人就是赵佶。
在宋徽宗赵佶登基不久前,宰相章惇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轻佻不可以君天下。”
意思很简单,那就是章惇认为,皇帝没有子嗣,皇位由弟弟继承当然没问题,但赵佶为人轻佻放浪,没有丝毫的帝王威仪和气象,北宋的江山是绝对不能托付到这样的人手里的。
但非常可惜的是,赵佶在这场皇位争夺战中,几乎没有任何对手。
先皇的两个弟弟,一个远离朝堂纷争,一个身患眼疾,眼下时局动荡,国不可一日无君,就算赵佶表现再差,他也是唯一的人选。
天上注定了赵佶要当这个皇帝。
而轻松坐上九五大位的赵佶登基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把曾经公开批评过自己的宰相章惇免职。
他不允许任何人对自己指指点点,哪怕别人说的是对的。
而朝廷中一位叫做蔡京的官员,可以说是正合这位新皇帝的心意。
因为蔡哥可以说是“北宋第一墙头草”,多年以前,王安石变法时,他大力支持王安石,做王安石的头号迷弟,而变法受到打击时,他二话不说对着王安石“哐哐”就是两脚。
这样一个见风使舵的既得利益者,很快受到了皇帝宠爱,拜为丞相。
皇帝有自己的事情要做,他正缺少一个帮他管理国家的人,所以他很快把朝堂之上的绝大部分权力都交给了蔡京。
蔡哥可以说是败坏国家样样在行,治理国家样样不行。
(蔡京 画像)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蔡京带着北宋和徽宗坐上了灭亡的末班车,但抛下了工作负担的赵佶却浑然不知。
也许他根本不在乎这个帝国会被蔡京治理成什么样子,好也罢,坏也罢。
他只是希望有人能替代他完成那些沉重的政务工作,至于谁在做,做得怎么样,并没有关系。
皇帝要腾出一部分时间来练习书法,他自创的瘦金体天下闻名,引得后世争相效仿,流传至今。
搞完书法,诗词歌赋样样不落,全都要来一遍。
赵佶的爱好太多了,工笔水墨,斗鸡走狗,花鸟鱼虫,吹拉弹唱。
倘若叫他做个才子,他能风华绝代。
这样的人,又何苦生在帝王之家呢?
(宋徽宗的书法作品)
如果时空可以错乱,他和后唐庄宗李存勖、南唐后主李煜,金章宗完颜璟甚至可以组成一个“中国古代文青天团”。
当然,“文青”赵佶的恶习也是可圈可点。
后宫佳丽三千,他一个不爱,偏偏爱微服出访,夜宿娼馆。
这位皇帝似乎对沦落在风尘中的青楼女子格外迷恋。
汴京城里大大小小的非正规的娱乐场所,这位皇帝去了个遍。
当然,这种事只能私底下进行,也许在古代,全天下的男人都可以有正当理由去青楼寻欢作乐,但唯独皇帝不能去。
因为皇帝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尊严,而宋徽宗显然不怎么要脸。
不得不承认,赵佶是一个很有才情的人,他的艺术成就,文学造诣甚至可以说是中华历史上一朵灿烂的文化之花。
可这对当时的北宋帝国有什么用呢?
水深火热的黎民百姓没有闲情逸致欣赏你坚挺秀丽的笔法,虎视眈眈的外敌也没有耐心欣赏你辞藻华丽的诗句。
北宋多年来的积贫积弱不仅没有被解决,反而在宋徽宗任用奸佞之臣,对国家大事置之不理的情况下越来越坏。
简单总结就是,国家没钱花,入不敷出,百姓们没地种,流离失所,士兵们没有粮饷,军队缺乏斗志,在面对外敌入侵时连连败退。
国家内部也出现了分裂,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星火燎原,大有推翻腐朽统治的架势。
当然。“宋江起义”并没有施耐庵老师写得那么玄乎,宋江只不过是一个生逢乱世,受苦受难,想要揭竿而起的黎民百姓,并没有他那一百零七个牛气哄哄的小伙伴。
(宋江起义)
而在王朝摇摇欲坠之时,赵佶的一个决定则彻底地把北宋推向了深渊。
这个决定的名字叫做“联金灭辽”。
对北宋来说,辽朝是一个复杂的邻居。
他一直侵占着原本属于中原人民的大片土地(幽云十六州),并且给边境的北宋子民们带来过深深的战争伤害。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宋辽双方曾经心平气和的签订过和平条约(澶渊之盟),在北宋按时发红包的怀柔政策之下,辽朝已经和北宋相安无事很多年了。
时光倥偬,也许辽朝早已经释然,你过你的小日子,我过我的新生活。
我们甚至可以永远维持在这个状态,互不侵犯,互不干扰。
但从北方草原崛起的金朝政权却给北宋开出了非常丰厚的条件。
那就是宋金联合,灭掉辽朝,灭辽之后,金朝将幽云十六州以及大片土地奉送给北宋。
只有傻子才会信的战争承诺,宋徽宗信了。
他是北宋帝国的一国之君不假,天威神圣,不可侵犯,但他同样是一个没在皇位上干过一天正经事的糊涂帝王。
他不明白,在那个残酷的封建时代,土地没有奉送的,只有抢来的。
一寸山河一寸血,每一寸土地上都葬送了无数曾经鲜活的生命,谁会轻易送给别人?
没有丝毫政治基础和军事思维的赵佶轻易地和金朝结盟,摧毁了这个曾经亦敌亦友的老邻居——辽朝。
或许在这里,沾沾自喜的赵佶还会为自己的丰功伟绩记上一笔,前辈们多年来灭辽的夙愿,终于被自己实现了。
可辽朝灭亡,北宋等于失去了这个老邻居的屏障,自己没有等到说好要归还的土地,反而等到了金军南下的铁蹄。
而在灭辽战争中投入大量精力的北宋已经再无力组织起有效的力量来对抗这位突然背叛自己的临时盟友(金朝)。
大势已去。
赵佶有了自己的想法,既然一切已成定局,那么亡国之君的名头自己绝对不要背负,所以他干净利落地把皇位传给了儿子赵桓。(即宋钦宗)
时间来到一个沉重的年份,靖康元年。
那一年的汴京城总是多雨。
雨水呜咽,空气悲鸣。
金军攻破汴京,长驱直入,捣毁北宋皇宫,屠戮平民,奸淫妃嫔,烧杀纵火,汴京城烟尘滚滚,火光滔天,就连狂风暴雨都不能熄灭这惨烈的景象。
公元1127年3月,绵延167年的北宋帝国,宣告灭亡。
有人说北宋的灭亡是徽宗昏庸玩乐所致,还有人说是神宗改革变法所导致,甚至有人说是仁宗碌碌无为所导致。
而在我看来,北宋从建立之初就奠定了它武弱文强的基调,而之后的每一任皇帝都在不同程度上将这种基调一次次加深。
大厦不是在一天之间建成的,也绝对不会在一夜之间崩塌,北宋的灭亡,历代皇帝,谁也脱不了关系。
可如今大厦将倾,再讨论这些是非对错又有何用呢?
(靖康之耻)
(太上皇)赵佶和宋钦宗赵桓被金军俘虏,他们随金军北上,彻底离开了故乡。
北上的队伍越走越远,徽宗赵佶遥望身后,汴京城已经是一片火海。
在那火海之中,曾经有无数呕心沥血的文臣,还有骁勇善战的武将,可如今他们都成了一把枯骨。
那些富丽堂皇的宫殿早已变成残砖破瓦,而在那些残砖败瓦之下,无数的黎民百姓哀嚎痛哭。
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帝国覆灭,荣光不再。
那些一味尬吹宋徽宗才华横溢,因才误国的人,真应该好好看一下这番场景。
你有什么资格替天下百姓原谅宋徽宗?
一个不负责任的文青,一个整日玩乐的昏君。
这样的皇帝,有什么好吹的?有什么好洗的?
都说“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可这一段旷世的耻辱,全都是宋徽宗赵佶自甘堕落,咎由自取。
怨不得任何人。
有些帝王值得可怜。
南唐后主李煜,一样风花雪月,一样舞文弄墨。
但在面对国家危难时,他力主抗争,训练军队,甚至有过拼死一战的勇气。
很多网友张嘴就是李煜昏庸享乐,导致国家灭亡,我真的希望这批网友可以去翻一翻史书,去看一看李煜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因为真正尊重历史的人,不会通过看电视剧来了解历史。
反观赵佶,只不过是个彻头彻尾的懦夫。
书生意气,书生误国。
我真的很难想象那些对他的赞誉是怎么来的。
公元1130年七月,酷暑难耐。
被囚禁了九年的徽宗赵佶忧愤而死,时年54岁。
生前,他被金朝封为“昏德公”,这是作为对手的金人对他的评价,一个昏庸且失去德行的帝王。
一个失去德行的人,不管是帝王,还是普通人,都应该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而后人在了解到这段历史的时候,也应该深刻地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
德不配位,天下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