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以后,回忆起自己风云激荡的人生,李世民说道:朕观古先拨乱之主皆年逾四十,惟光武三十三。但朕年十八便举兵,年二十四定天下,年二十九升为天子,此则武胜于古也。”
看起来,这唐太宗李世民还挺骄傲,还挺自负。
不过,看人家的人生轨迹,确实高开高走,除了死得有点早,除了玄武门之变有点残忍,除了太子选的有点问题,其它没啥毛病。
纵然是一代史学大家司马光,对李世民也大加赞扬:“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盖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
骄傲不骄傲,先放置一边,我们回到李渊建国那一年,看年轻的李世民是如何解决掉陇西的一方大势力。
1、李渊的烦恼
人人都觉得当皇帝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可以锦衣玉食,想吃啥吃啥;可以左拥右抱,想和那个美人困觉就和那个美人困觉。
李渊初当皇帝,也开始享受各种快乐。但是,李渊的头很快就疼了,有麻烦事了。
第一个麻烦事,就是孩子们太优秀。
孩子们优秀难道不是好事吗?普通人家是好事,皇家未必是好事,因为要立储君,这就意味着要从两个最优秀的孩子中选一个。难!这种难,也许只有一千年后的康熙才会懂。
反复思考后,李渊将李建成定为太子,李世民的发展方向定为大将军。
李渊的第二个麻烦事,就是西边崛起了一个豪横的主,名字叫薛举。
李渊
这头李渊建了大唐,当了皇帝,那一头薛举跳了出来,老子不服,老子要把李渊这小老儿打回娘胎,看他还敢不敢挡我西进之路。
陇西的人是善战的,李渊听到那个自诩为“西秦霸王”的薛举带着大军前来讨伐,不由得心头一紧,这咋办?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那就让军事天才李世民去解决问题吧!
那是公元618年的夏天7月,天气燥热,薛霸王带着大军向泾州而来(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准备痛揍李世民。
李世民分析了整体局势,对随行的刘文静和殷开山等人说道:“这孙子远道而来,食物带得少,人也疲劳了,先不理他们,耗掉他们的锐气,在他们彻底的人困马乏之时,我们再出击。”
这坚守不出的“龟缩大法”能行吗?刘文静和殷开山略微有些怀疑,这一怀疑,就造就了后面的惨案。
也许是天意使然,李世民那段时时间拉痢疾,整个人都快拉虚脱了,只好退居二线,在城中养病。而刘文静和殷开山没把握住,想要立大功,毕竟,大唐人不少啊!
在刘文静和殷开山意气风发地列出大阵,想要让薛举好看的时候,对方开始行动了,策略很简单,正面合,又派出精锐军队抄了唐军的背后。
战术简单,但效果很好,唐军损失惨重,至少一半人去见了阎王爷。此时,刘文静两人后悔了。但是,世上哪有后悔药?
按理来说,此时,李世民应该动刀子了,应该把这两人宰了祭奠死去的将士们。
但,李世民没有处理这两位,喊了声“撤兵”,大军蔫头耷拉地回了长安,泾州只留下薛举等人在张狂地庆贺。
2、有些仇是一定要报的,薛举你等着
李世民剧照
回到了长安,李世民做了深刻的检讨,李渊安慰了儿子,并信任地下了新命令:儿子,休息休息,下个月再出征吧!从哪里摔倒了,你就把敌人干翻在哪里。
617年8月,李世民开始了复仇之路,发誓要把薛举打倒在地使劲摩擦。很遗憾,李世民的这个目标完不成了,因为薛举高兴过头,乐极生悲,挂了!
薛举挂了后,他的儿子薛仁杲接过了“西秦霸王”这个大气又短命的名字。
李世民先是派出了表舅窦轨带军去攻薛仁杲,结果大败而回。接着又派出去了刘感,这人也被俘虏。这下,薛仁杲骄傲了,唐军不行啊!
李世民亲自来了,再次实行“龟缩大法”,坚守城池不出。这举动,让薛仁杲笑的前仰后合,啥玩意啊!
李世民手下的将军们一个个请求出战,李世民吼道:滚一边去,谁再敢言战,就要谁的脑袋。
有时候,防守不代表软弱,持续进攻也不代表强悍。但未必大家都懂这个道理。
双方坚持了60多天的对峙,李世民看到薛仁杲的粮食不够吃了,人都疲乏了,感觉时机快到了,而薛仁杲的人确实撑不住了,手下大将梁胡郎带了一帮人投降了李世民,要求很简单:李哥,给口吃的就行,其它一切好说。
十一月到了,天冷了,该收网了,要不然自己人也招架不住啊!
李世民的高光时刻再次到了,他指挥若定:庞玉,你带上大部队,去浅水原和薛军正面对战。其他人,除了负责后勤的,跟我到北边,我们要奇袭!
战争就这样打响了,庞玉看时间差不多,和薛仁杲展开了对攻战。不得不说,陇西群众战斗力爆表,庞玉打得很费劲啊!在快绷不住的时候,李世民带领的人从北边杀了过来,一下子冲乱了敌军大营,薛仁杲打不过,开始逃跑。
精彩的场面出现了:薛仁杲在前面没命的跑,李世民等人在后面使劲的追。此时,一个人拦住了李世民,这是窦轨,李世民那便宜舅舅,老窦说道:“世民啊,穷寇莫追,何况不远处还有属于人家的坚城。”
李世民大声说道:“我的老舅呀,你脑子坏了吗?这是多好的时机啊,怎么能错过?别再哔哔了,闪开!”
窦轨无奈地看着外甥的背影,摇了摇头,仿佛在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李世民等人追着薛仁杲到了折墌( zhǐ )城前(今天的平凉地区泾川县东北),薛仁杲带大军一字排开,立在城池前面,而李世民带着大军和薛仁杲相对。
到底谁是最强“王二代”?此时立见分晓。
薛仁杲手下的骁将浑干等数人,跑去投降了李世民,而薛仁杲无奈地进了城,看来是要学习李世民的“龟缩大法”了。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使用“龟缩大法”的,那是要建立在没被包围、食品和物资供应充足情况下,才可以使用的。
事实说明,薛仁杲的“龟缩大法”很不成功,他成了瓮中之鳖。而李世民只是假装是乌龟,这就是两者的区别。
3、薛仁杲无路可走,只好投降
剧照:李世民
薛仁杲知道自己会败,但败的这么难看他没有想到,都是“王二代”,为啥差距这么大呢?
让薛仁杲更失望的,还在后面呢。
话说薛仁杲进了城,获得了一时的安宁。而城外的李世民,大手一挥,下命令道:给我围起来,就是里三层外三层那种。命令一下,这个叫折墌( zhǐ )城的小城被围死了。
那一夜,薛仁杲手下的很多人睡不着觉,想想这个混蛋,平时对他们就不怎么样,常常一副耀武扬威,高高在上的样子,关键时刻,还要拉上他们一起送命,怎么办?听说,这李世民是个仁义的主,不如降了。
于是乎,陆陆续续有不少人趁着夜色投降了李世民。天亮一盘点,薛仁杲吓一跳,唉呀妈呀,人呢?人在对面招手呢。
大势已去,除了投降,薛仁杲想不出第二个办法。
薛仁杲降了。
胜利了,手下的人问李世民:“和薛仁杲的大军比,我们的优势并不大,大王为何能一战而胜?”
李世民笑呵呵地说道:陇外之人,将骁卒悍,吾特出其不意而破之,斩获不多。若缓之,则皆入城,仁杲抚而用之,未易克也;急之,则散归拢外。折墌( zhǐ )虚弱,仁杲破胆,不暇为谋,此吾所以克也。
啥意思?陇西的人啊,将领非常骁勇,士兵也很强,我出其不意才破了他们。但是,现场收获并不多。如果我们不追,薛仁杲进了城,把将士们安慰一下,又成了一个劲敌了。因为我们追得太急,很多陇西兵直接跑了,飞也似的往陇西老家跑去;还有很多被追杀至死。剩下的人数少了一大部分,很多人绷不住就投降了。当军心散了,薛仁杲又被我们追杀的吓破了胆,我们不胜利都不行。
听到李世民摇头晃脑地这么一顿解说,下属们纷纷竖起了大拇指,各种彩虹屁都来了,总结成几个字,就是:大王胜算,我等不及也!
对于押回去的薛仁杲,李世民和李渊一合计,还是图个利落,杀了了事,以绝后患。
不过,对于那些投降者,李世民没有进行杀戮,做了一番讲话,大意无非如此:大家好好干,干得好了给鸡腿,什么功名利禄,什么美女大院,都不在话下。于是,李世民的“仁义之名”传播得更广了。
李世民和大臣们在一起
孔子曰: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这就是所谓的“仁者之勇”。
李世民宅心仁厚,同时又勇敢善战,这为他积累了大量的支持者。正因为他的这种特点,才能在后来,创造出所谓的“贞观盛世”。
很多年后,李世民在下属面前展现了他的骄傲,以及军事上的自负。但是,看看人家打的一场场战役,太有骄傲的资本了。
李世民,完全配得上后世送上的亿万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