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笔下最让人意难平的角色莫过于郭靖与萧峰,二人同样是被视为“侠之大者”,同样都心系天下苍生,然而他们的结局到头来都是悲剧。
不过郭靖的命运与萧峰又略有不同,郭靖是退无可退,他只能选择死守襄阳,最终落得个以身殉城的结局也是合情合理的,但萧峰则不然,他在平息了宋辽纷争之后,大可选择重归宋土,当一个普通人,可他却没这么做。
(萧峰、阿紫剧照)
相信大多数读者在初读《天龙八部》的结尾时,都难免对萧峰的自戕之举感到意外,因为在他动手之前,书中并没有太多的铺垫,那么问题来了,为何萧峰宁愿主动赴死,也不愿意重回大宋?
一、背叛辽国的萧峰
萧峰为人豪气干云,只要对方是个正直之人,他都会乐意与人交往,所以他能与完颜阿骨打和耶律洪基这对死敌二人都以兄弟相称,但也正因为他这样的性格,他很难做到一碗水端平,至少对完颜洪烈,他就无法做到百分百的忠心。
当辽帝决定征讨大宋时,萧峰便已经有了背叛大辽之心,毕竟大宋群雄对他有诸多误解,但他始终是由大宋高手抚养长大的,其授业恩师都是汉人,他如何能眼睁睁地看着大宋子民被辽国铁骑蹂躏?
于是宋辽大战中,萧峰以死相逼,让辽帝退兵,此举无疑是以下犯上,对于萧峰而言,辽国是肯定回不去了,否则耶律洪基的颜面该往哪放?
(耶律洪基剧照)
但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辽国虽回不去,萧峰也大可不必求死,毕竟大宋群雄都已经看到了他并非世人印象中那种性情暴戾的契丹人,萧峰是个有情有义的热血男儿,仍是那个萧大侠。
事实上即便萧峰早已脱离了丐帮,丐帮弟子仍将他视为帮主,比如这段描述:“那八袋弟子道:‘好叫帮主得知:段姑娘从南京出来,便遇到本帮吴长老,说起帮主为了大宋江山与千万百姓,力谏辽帝侵宋,以致为辽国所囚。吴长老不信,说帮主既是辽人,岂有心向大宋之理?当下潜入南京亲自打听,才知段姑娘所言不虚。吴长老当即传出本帮‘青竹令’,将帮主的大仁大义遍告中原各路英雄。中原武林为帮主的仁义所感,由少林寺高僧带头,一起援救帮主来了。’”
其他帮众、长老也多有让萧峰重归丐帮的意思,所以萧峰是有处可去的。
二、萧峰赴死的理由
当然,在多数人看来,萧峰赴死的理由并不只有“得罪辽帝”而已,比如当年他亲手打死阿朱的举动便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事实上当年阿朱死后,萧峰的确是有求死之心,但被萧远山阻拦下来之后,他便断了求死之念,所以他后来的自戕之举自然也就不能与先前的理由关联在一起了。
(萧峰、阿朱剧照)
而在笔者看来,萧峰无法重归大宋,或许还与大宋皇帝有关。
三、大宋皇帝的态度
当初雁门关大战时,大宋群雄自然是无力与茫茫多的辽军对抗的,所以他们原本是有撤退之心,可到了雁门关前,你看那守关的将领是何态度?
(萧峰、段誉、虚竹剧照)
原文道:“这时群豪都已聚在雁门关前。萧峰和阿紫并骑来到关口,关门却兀自紧闭。一名宋军军官站在关门城头,朗声说道:‘奉镇守雁门关指挥使张将军将令:尔等既是中原百姓,原可入关,但不知是不是勾结辽军的奸细,因此各人抛下军器,待我军一一搜检。身上如不藏军器者,张将军开恩,放尔等入关。’此言一出,群豪登时大哗。”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中原群雄自然是大宋子民,他们尚且被怀疑,萧峰还是个正儿八经的契丹人,甚至曾经是辽国的南院大王,他怎能不被人怀疑?即便此时能够入关,日后又如何能够让大宋皇帝对他放心?
对于大宋皇帝而言,他哪里懂得萧峰是何等英雄?在他看来,只知道这人曾经是辽国的重臣,还救过辽国皇帝的命,此时放他入关,怕是后患无穷。
当然,你可能会说武林群雄能为萧峰做证,但越是如此,萧峰对于大宋朝廷而言就越是危险,一个能够号令群雄的人,若他率领群雄揭竿而起,成为一方义军,那不就成了朝廷的隐患了吗?
还真不是笔者瞎揣测,书中的宋哲宗赵煦对萧峰还真就是这种态度,在听闻了萧峰的死讯之后,你看他做了什么?
原文道:“镇守雁门关指挥使张将军修下捷表,快马送到汴梁,说道亲率部下将士,血战数日,力敌辽军十余万,幸陛下洪福齐天,朝中大臣指示机宜,众将士用命,格毙辽国统军元帅南院大王萧峰,杀伤辽军数千,辽主耶律洪基不逞而退。宋帝赵煦得表大喜,传旨关边,犒赏三军,自宰相以至枢密使、指挥使以下,均各加官晋爵。赵煦自觉英明神武,远迈太祖、太宗,连日赐宴朝臣,宫中与后妃欢庆。歌功颂德之声,洋洋盈耳,庆祝大捷之表,源源而来。”
(大宋皇帝剧照)
他根本没有将萧峰视为平息了宋辽纷争的大英雄,反倒用上了“格毙”的字眼来形容萧峰之死,可想而知,萧峰若是回了大宋,会有怎样的遭遇。
所以萧峰不是不想重归宋土,而是他先前的经历已经不允许他回归宋土,在宋辽的夹缝之中,他无所适从,再加上爱人已死,父亲也放下了仇怨,还有什么信念能支撑他活下去呢?
或许他将断箭戳进自己心口的那一刻,“解脱”之感是大于疼痛的吧,毕竟他的心早已被那个充斥着悲剧的世界伤得麻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