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隋唐时期国家建立了多元的粮食储备系统,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人民百姓共同参与组成,确保粮食储备高效运行。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国家粮食的储备政策,此政策关乎国家千千万万子民的生计,关乎朝代在社会的地位以及国家安全问题,但是粮食储备对于每一个朝代来说都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隋朝粮食储备为三元结构,即中央政府储备、地方政府储备和民间储备相结合。在隋朝后期多元储备粮食的政策都没有起到立竿见影的政策,甚至加速了隋王朝的灭亡。唐朝吸取教训转化为中央政府储备与地方政府储备的二元结构,但是在粮食储备政策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隋朝粮食储备政策
隋朝时期农业发展迅速,注重农业发展,人们在储存粮食上也有着突飞猛进的进步,隋朝时期的粮食储备政策就随之确立。粮仓是一个国家立国之本,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保障。中央储备包括太仓、转运仓,地方储备包括正仓、常平仓,民间储备的主体是义仓,诸仓的粮储来源与用途各有不同。在隋朝时期最大的变动就是义仓。
隋初统治者建立义仓,减轻人民负担,赈济救灾,这秉承了以民为本的理念,开国之初的人民饱经战乱的洗礼,国家亟需修养生息,于是义仓应运而生。义仓是极具地方自治色彩的粮仓,属于地方储备,义仓设置于隋文帝时期,义仓的设立为隋朝社会的安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好景不长,十多年后统治者认为地方管理不善,又将义仓的管理融入政府管理。
自此义仓的民间色彩消失殆尽,转眼成为了政府的粮仓。义仓是国家提倡百姓在丰收之年将一部分粮食放入义仓,以备灾害来临时的不时之需。义仓运营十余年后政府便介入管理,使得义仓变成了例行征税。隋西京长安有太仓,东京洛阳有含嘉仓,华州置永丰仓,陕州置太原仓,储米粟多者达千万石,少者不下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达到了近四百年来未有的程度。隋朝虽然农业发达,储存技术有所进步,但是统治者的荒淫无道压迫人民,即使仓库充盈,在灾荒之年也不愿意拿出粮食赈济灾民。隋文帝虽然口口声声称“宁积于人,无藏府库”,但真正的灾年并不愿意放粮食救百姓。唐太宗曾说:“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
到了隋炀帝时期隋朝还算是强盛,经济、科技、文化都有所改变,但是隋炀帝不懂得养民生息。隋炀帝急促兴建大运河,消耗大量人力财力,为人民带来很多负担。掘河的民夫,经久不息地劳动,加上疾病侵袭,死亡人数占全部一半以上。虽然运河的建成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刺激经济的发展,但是发动战争劳民伤财还是加快了隋朝的灭亡。大业七年山东、河南发生自然灾害,而统治者的不为所动,不放粮仓,最终山东、河南人民奋起反抗,自此隋朝的统治开始瓦解。
唐朝粮食储备政策
唐朝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综合隋朝的储备技术,融合当时的先进技术,颁布了《仓库令》。正所谓“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隋唐时期是古代粮食储存技术的黄金时期,在此期间,全国大小粮仓不计其数。根据《仓库令》唐朝统治者对仓库的选址,建造,运营都有着极高的要求,采取当时最先进的办法建造地下粮仓,储存粮食。
对于隋朝义仓的问题,统治者虽然将义仓开仓的权利下放到州县,灾年时期地方可以先放粮食后上报,极大的解决了隋朝时期的问题矛盾,但是挪用义仓的情况仍然存在,此举治标不治本。义仓属于地方粮仓,所以地方官员私自提高税收,挪用粮仓的现象频频出现。在当时,用来储备粮食的储备系统主要有六种,分别是正仓、转运仓、军仓、常平仓、太仓和义仓,大致就是两种类型:中央政府储备和地方政府储备。
其中正仓和太仓主要负责供应官禄;军仓负责给军队供应军饷;常平仓负责平准籴粜;而义仓则是负责赈灾救济的。每种粮仓都有自己的管理机制,皇帝设置专职的管理人员。其中正仓是这六种仓最重要的,是当时唐朝储备粮食的主体,也被称为天下仓。正仓的粮食储备直接关乎朝代的安危。
武周以后,当政府用度不足时,往往动用义仓储备,这直接导致了“中宗神龙之后,天下义仓,费用向尽”的局面。政府欲求不满的时候便挪用义仓,并且对义仓的征收额大幅提高以保证正仓的充盈,此局面在唐玄宗时期被打破。
唐玄宗时规定义仓的用途只能是灾荒之年赈济灾民,不得做其他用途,所以义仓在唐玄宗时期储存规模巨大。此时粮仓的使用规定更加明确,不同粮仓互不干涉,每种粮仓都有其各自的职责。唐朝的粮食储备政策在有了前车之鉴后明显有所改进,但是不足之处还是义仓的问题。首先义仓作为地方仓库,地方官员的廉洁与否直接影响地方人民的安危,影响国家粮仓管理的规定。虽然在唐朝有颁布《仓库令》,但是仓库令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对于义仓的问题始终没有一个最好的解决办法。
总结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储备是立国之本,隋文帝的昏庸之处导致饿殍满地,人们饱受灾年之苦。到了隋炀帝时期,统治者没有吸收惨痛的教训,没有发挥义仓的本职作用,而是继续荒淫无道,欺压百姓,最终导致隋朝的灭亡。唐朝的粮仓储备政策有所改进,但是并未解决其根本。粮食管理的政策随朝代的变迁而变迁,不变的是设立的根本目的。隋唐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地下储粮仓窖技术最为完善的阶段,大型粮仓数量空前增多,储量之多也是空前的,隋时“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但只有顺应民心,减少剥削才能发挥历代粮食储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隋唐时期的粮食储备政策》
2、《唐《仓库令》与隋唐仓窖的粮食保存方法》
3、《古代粮食仓储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