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燕)
闽国政权的第三任皇帝王延钧有一个长相十分动人的婢女,名字叫做李春燕。
说李春燕好看,不是吹的,在诸多史书中都有过较为详实的记载。
这位深宫美人面若桃花,肤如白雪,眸如珍珠,齿如含贝,好看的劲头儿,那就别提了。
所以尽管李春燕只是个婢女,身份低微,但也经常被皇帝宠幸,甚得龙泽。
关于这个婢女的故事,我们一会再聊,现在,作者要为那些不太熟悉这段历史的朋友科普一下历史背景。
闽国,是五代十国时期,势力范围大概在今天福建全省的一个割据政权。
太祖王审知,一杆长枪平天下,一匹白马踏山河,作战勇猛,治国雄伟,人送绰号“白马三郎”。
老皇帝兢兢业业一辈子,打下了闽国的疆土,临死之前,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长子,王延翰。
王延翰同志是个十分纯粹的昏君,吃喝玩乐闹,坑蒙拐骗造,大兴土木,巡游不息,还时常到民间强抢民女,搞得闽国百姓怨声载道,民怨冲天。
王延翰有两个弟弟,一个叫王延钧,一个叫王延禀,眼见大哥治国无能,人心尽失,于是临时组了个队,举起了反抗王延翰的大旗。
(王延翰)
孟子有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王延翰一顿神“作”,众叛亲离,无力抵挡两位弟弟的讨伐,很快被诛灭。
王延翰一死,王延钧就势取得了闽国的实际控制权,但另外一位仁兄王延禀却不是很满意。
于是,王延钧和王延禀又一顿火并,最后还是王延钧技高一筹,除掉了王延禀,保住了国君的宝座。
闽国,地处福建岭南,而岭南在那个时代,是极为落后的。
穷山恶水,道路曲折,毒虫猛兽,又有瘴气密布,实在不是个好地方。
我们在一些影视作品中时常看到某某官员被贬至岭南,那基本上就是判了死刑了。
闽地积贫积弱,太祖王审知用了几乎半辈子的时间,才攒下这么点老本,没想到儿子们不争气,今天玩乐误国,明日自相残杀,结果国力严重下滑,国家一天不如一天。
可怜王审知一代枭雄,治国有术,但教子无方,生的儿子几乎没有一个是善类。
并且,更为严峻的问题是,新皇帝王延钧自从除掉了王延翰和王延禀这两位兄弟之后,似乎落下了心病,一直郁郁寡欢,身体情况也不是很好。
皇帝曾经在清泰二年,公元935年在宫中举办宴会,酒过三巡,神志不清,居然恍惚间看到被自己杀死的王延禀浑身是血,以一种极为恐怖的姿势向自己走过来。
(王延钧)
《楞严经》中曾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都报。
王延钧不信佛,但他却是个对道教极为尊崇的人。
但不巧的是,《太上感应经》中也曾说,福祸无门,惟人自召,死有余责...现世现报...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作者搬出这些宗教教义,并不是在鼓吹封建迷信,而是想要告诉各位读者,此时的王延钧,正陷入到了一种非常复杂的情绪中。
他本身是宗教信徒,对因果报应论深信不疑,而在他争夺皇位的过程中,残忍杀害了自己两位兄弟的行为使他无法正面面对,久而久之,竟成了无时不刻都在折磨自己的心魔。
而这可怕的心魔,只有皇帝在流连于后宫红粉时,才能稍微抚平。
皇帝最喜欢的红粉佳人,就是作者在文章开头提到的李春燕。
帝王和李春燕日日嬉戏,夜夜快活,但皇帝不知道,他的儿子王继鹏早已经给他结结实实地扣了一顶绿帽子。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九》:闽福王继鹏私于宫人李春燕。
史书记载,李春燕其性本淫,虽然承蒙盛宠,但仍不满足,背地里和皇帝的儿子王继鹏更有不正当的男女关系。
(王继鹏)
唐时,高宗李治为太子,和父亲太宗李世民的才人武则天有染,虽然爱得热烈,但李治也没有把这事儿直接摆上台面的勇气,所以一直到太宗咽气,李治才敢把武则天纳入后宫。
相比之下,我们的王继鹏似乎是个很有勇气的人。
他不仅直接挑明了自己和李春燕的关系,还十分强烈地要求父亲把李春燕赏赐给自己。
王延钧十分恼怒,但拗不过自己龙体欠安,已然是强弩之末,所以还是极不情愿地把李春燕赏赐给了王继鹏。
这样的行为,无异于是在助长王继鹏的嚣张气焰。
在王继鹏的眼里,自己的父亲已经是风中残烛,随时都会熄灭,自己能从这个虚弱的父亲手里讨来女人,那么也一样能从父亲手里抢来皇位。
清泰二年,公元935年,王继鹏悍然发动兵变,王延钧无力抵挡,身死于乱军之中。
兄杀弟,弟杀兄,子杀父,闽国的政权交替,似乎永远都是如此残酷的血泪史。
王延钧一死,王继鹏取代其父,成为了闽国的第四任国君。
这位皇帝,说实话没什么好说的。
不用我说,古代的史学家们对他的评价就已经十分到位。
(兵变)
《新五代史·卷六十八·闽世家第八》:“昶,夷貊之君,不知礼义”
夷貊,乃是对那些不通教化,野蛮无礼的边陲王朝的百姓们的统称。
所以这句话连起来的意思就是,《新五代史》的作者欧阳修认为他是个不通教化,野蛮粗鲁的无耻之徒。
《资治通鉴》:“昶既嗣位,骄纵”
而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则认为,王继鹏在位期间只有两大特色,一来傲慢,二来放纵。
王继鹏对臣下十分傲慢无礼,而这种傲慢无礼又很快演变成了一种对臣下的猜忌。
于是,闽国朝廷里那些历仕三朝的老臣,乃至于曾经在拥立王继鹏即位中立下功劳的大臣,都成了王继鹏开刀问斩的对象。
在王继鹏的眼里,杀人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基本手段,如果不杀人,就无法展示出自己身为一国之君的威严。
傲慢使王继鹏和朝廷官僚们的关系极度恶化,而他放纵的特质更让他在为君之道上出现了严重的失误。
这位皇帝在治国上,只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收敛钱财,唯恐财政空虚,入不敷出。
闽国地处边陲,又不和邻邦交好,本地又没有什么经济展业作为国家财政的支持,所以朝廷财务时常宣告赤字。
按说国家财政出现了问题,皇帝更应该积极发展各行各业,推动发展,并且采用与民更始,休养生息的政策,缓慢的恢复社会经济发挥才对。
(搜刮民财)
但这位皇帝对调节经济的看法似乎有些与众不同,他认为,百姓有没有钱不重要,只要自己有钱,那么就代表国家是有钱的。
于是,我们的王继鹏同志开始了大肆搜刮民财的行为。
《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一》:专务聚敛,无有盈厌。
一方面,他提高赋税,疯狂地通过封建法度来压榨百姓,二来,他时常指使军队,到地方横征暴敛,强取豪夺老百姓手里为数不多的财产。
闽地的老百姓们可算是遭了秧了,当年王延翰抢民女,今日王继鹏抢银钱,难不成闽国的皇帝们,都是土匪托生的?
孟子有云: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唐代魏徵又曾说,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而这两句话结合起来,又能总结出一个十分显浅易懂的道理,那就是: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孟子)
但很可惜的是,向来粗暴野蛮的王继鹏一定没有读过《孟子》,而他身边那些善于进谏,善于规劝帝王的大臣,也早就被他杀了个一干二净。
得于斯者,毁于斯,闽地百姓虽然深受其害,但却少有奋起反抗之人,真正将王继鹏送上绝路的,仍然是闽国的王氏皇族。
百姓不起义,早晚有别人起义。
王继鹏有一位叔父,名叫王延羲,素来胸有大志,暗藏韬略,他心中不忍闽国国祚败坏在王继鹏的手上,于是联合闽国大将朱文进和连重遇发动兵变,于天福四年,公元939年杀害了王继鹏。
看来这历史,总是充满惊人的相似。
闽国的每一任国君,除了开国皇帝王审知之外,全都死在了自己至亲至爱的人手上。
可这些皇帝如果不是至乱至恶,又岂会落得一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王延羲)
临死之前,王延羲讥笑王继鹏,问他心中是否有悔意,没想到王继鹏毫不悔改,反而反唇相讥道:
《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二》:“君无君德,臣安有臣节!”
做帝王的没有德行,果然做臣子也没有臣节。
或者,这正是王继鹏留给自己最好的人生评价,也是闽国政权发展至今,最好的写照。
所谓世事,难免沧桑,人生,又难免充满了悲凉的意味。
帝王之路辉煌无比,但本质上来讲,其实是一条不归之路。
有人死于辛劳,有人死于女色,有人燃烧生命,挥写政绩,有人纵马疆场,了此残生。
只可惜我们的这位王继鹏同志,不知好好地把握人生,如今身首异处,也就不用再问,归途何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