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父亲被商王害死,周文王为何还要娶商王之女为妻?

父亲被商王害死,周文王为何还要娶商王之女为妻?

周都镐京复原效果图

季历死后,姬昌继位。姬昌是个有名的孝子,《礼记·文王世子》记载,姬昌每天都要三次向父王季历请安。凌晨听闻第一声公鸡鸣叫,姬昌就会穿好衣服到父王的寝室外,问侍者:“父王今日安否?何如?”等到侍者回答他“一切安好”时,他才会安心离开。等到中午,他会再来一趟,问候同样的话语。晚上也是如此。

一旦听说父王身体有恙,姬昌立刻就愁眉紧锁、忧心忡忡。等到父王能够正常进膳时,他的言行才能恢复正常的状态。除此以外,姬昌还经常到御膳房检查食料等相关细节,尽量帮助御厨做好父王的膳食。

季历、姬昌父子感情笃厚,所以季历被商王文丁害死令姬昌痛彻心扉,可能在那一刻,他的心里就已经下定了剪商以周代之的决心。姬昌即位之日没像父辈、祖辈那样以周侯、周公面目出现,而是公然称王 ,史称周文王。姬昌称王事实上是向商王发出了分庭抗礼的战斗檄文。

据说,季历死后葬在终南山脚下,但由山上渗漏出来的水灌进了他的坟墓,棺材前面的横木因此暴露出来。

周文王说:“先王一定是想再看一看各位大臣和百姓,所以才故意让渗漏的水将棺木冲露出来。”

于是,他派人把棺木挖出,搭起灵棚,让百姓都来朝见,三天以后重新下葬。周文王的目的显而易见,就是要让臣工百姓体认先王季历的恩德,继承他未竟的事业,“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推翻商王朝,实现以周代商的宏伟蓝图。

文丁意图通过杀季历遏制周人的崛起,不料反倒激起周人同仇敌忾、抵御外辱的民族情绪,无形之中又给自己树立了一个强大的敌人。

彼时的商王朝国内经济凋敝,边患不断,国家已无力劳师远征周人。

文丁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姬昌堂而皇之地称王,变相地向他宣战。

文丁在内忧外患又无能为力的哀叹声中挨过两年后,给他儿子帝乙撂下一个难以收拾的烂摊子,撒手西归。

帝乙,名羡 ,系商朝第 29 任君主,夏商周断代工程将他在位时间厘定为公元前1101年—前1076 年。帝乙即位,“殷益衰”,不但西方的周人对商王朝磨刀霍霍,准备报季历被囚的一箭之仇,而且东方海岱地区和东南方江淮一带的夷人也蠢蠢欲动,不时闯入商东土进行骚扰抢劫。

帝乙本来还想上位后有一番大的作为,这从他的“帝”号就可以看出端倪。在祖甲之前,“帝”作为主宰天上人间万能的神灵只属于上天,祖甲改制之后,商人的祖先神方有了“帝”的称号,祖先神第一次压倒天帝而成为自然界和人间最高的主宰,但祖先神只是一颗亡去的灵魂,还不能完全代表商王本人的意志。虽然后来有了祖乙“射天”藐视天帝的疯狂举动,但祖乙毕竟还不敢公然以“帝”自居。

帝乙即位时,姬昌为报父仇,在即位之初就以王的姿态宣示天下,向商王朝象征统治天下的“王位”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或许,正是在这种外来强大压力的刺激下,帝乙才不得不抛弃商王自成汤以来俯首于“帝”而以王相称的传统,直接登基,以“帝”相称。其涵义十分明了:我是王,你姬昌顶多就是一个方国侯、公或伯;你要是王,那我就是万能的人间主宰“帝”,照样压你一头,你的周还是我统辖下的一个方国。

咸阳周文王陵

帝乙心气儿很高,但是面对东西两面“山雨欲来”的窘境却也是一筹莫展。周文王即位时,已经人到中年,他自知周的实力比起商差了很多,所以,尽管国内为先王季历报仇的呼声此起彼伏,他一直隐忍不发,就是为了等待合适的时机。

这样一直等到文丁死后帝乙即位时,他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尽管他的部队可能没法打赢实力还很强大的商人,但是他不能不正视国内要为先王报仇的民意。最重要的不一定是胜利,而是那种敢于“亮剑”的精神。先王已经死去了近三年,如果还不能扬眉剑出鞘,那接下来的可能就是民心的丧失和友邦对他的失望。

再三斟酌筹划后,周文王趁帝乙即位次年还立足不稳的时候,率军东进伐商,虽然这场战争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但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情势来看,周文王还是取得了预料中的效果,首先是以必要而又较小的牺牲为代价,平息了“国”内外的舆论,为他下一步剪商大略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这次战争从心理上给帝乙带来沉重的压力。帝乙在东西夹击的情况下,不能不正视周人复仇的决心和实力。

毕竟在古公亶父和季历时代,周在西疆作为商的方国起到了靖边的重要作用,让他的祖辈和父辈可以高枕无忧,而现在的内忧外患又是由自己的父王文丁一手造成的,是商理屈在前,对不起周人。

愧疚的心理和内忧外患的现状,迫使帝乙产生了同周人和好的想法。

但作为大邑商的君主不可能低下高贵的头颅向一个处在偏僻之地的蕞尔小邦主动认错,如果那样做的话,天颜何在?帝乙和手下大臣绞尽脑汁,最终想到了一个既不失体面又可以两全其美的策略,那就是帝乙将妹妹下嫁周文王,用和亲的方式求得两国的永年交好,即《周易》所谓“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有“周”的卜辞

帝乙为此亲自卜了一卦。卦辞显示:嫁妹和亲为上策,如果以武征讨,必招祸患,有害无益。帝乙在困顿中看到一丝希望,于是就派人把和亲的意图传达给了周文王。文王经过前面伐商的失败早已清晰地认识到,周国的实力还远未达到能同大邑商相抗衡的地步,如果硬碰,最终一定是国破家亡、天下大乱,这并不是他想看到的结果。现在帝乙伸出了橄榄枝,正好可以借商的护翼让自己的国家成长壮大,何乐而不为呢?

文王主意既定,可能还费了一番口唇,说服了那些斗志昂扬的主战派,让他们放下仇恨的成见,愉快地接受了帝乙的和亲请求。

但接下来的事情却出现了一些麻烦。周在那个时候实行的还是媵婚制。媵在我国古代专指随嫡而嫁的女妾。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男子同某家的长女结婚,妻子所有的妹妹一到成年,他即有权利将她们娶作次妻——这种习俗在人类中有悠久的历史,是古老的伙婚制的残余。

周文王此前已先聘了有莘氏女大姒为嫡夫人,按媵婚制,帝乙之妹只能以娣即大姒妹妹的身份嫁给周文王。帝乙作为大邑商的君王,让自己的妹妹以这种身份下嫁周文王当然不爽,但是他又无力也没有理由让周文王破坏这种媵婚制,只能在无奈中接受了这个事实。

待到“新娘”出嫁时,新的麻烦又接踵而至。帝乙为了不失君王的颜面,要按照嫡夫人的礼节出嫁妹妹,或许还要求周文王亲自前往迎接。因为父王在大邑商遭软禁而死亡的事实,让周文王心有余悸,他理直气壮地予以拒绝,要求帝乙必须以娣的礼节出嫁其妹。

双方一赌气,便误了婚期,只好等待下一个良辰吉日再行婚礼。等到再一次婚期来临时,帝乙之妹虽然不得已以娣的身份出嫁,但作为大国公主,绫罗绸缎,一身光鲜,完全把嫡夫人大姒给比了下去。不过,帝乙之妹毕竟是以媵妾的身份出嫁,所以在周王室并无承先祖奉祀的权利。

《诗经·大雅·大明》描述了文王迎娶“帝乙归妹”的宏大场面 :

文定厥祥,亲迎于渭。

造舟为梁,不显其光。

翻译成现代文,大意是:

卜辞婚姻兆吉祥,文王亲迎渭水旁。

连船作桥渡河去,隆重荣光喜洋洋。

——本文摘自李琳之《晚夏殷商八百年》,因阅读流畅需要,删去了注释部分。有需要者,可参读原著。

作者简介

李琳之,历史学者,出版有《中华祖脉》《家国往事》《祖先,祖先》《元中国时代》《前中国时代》等十余部著作。其中,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前中国时代:公元前4000~前2300年华夏大地场景》《元中国时代:公元前2300~前1800年华夏大地场景》和由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晚夏殷商八百年:大历史视野下的早中国时代》三部著作,构成了其从公元前4000至前1046年一个完整的上古史体系,是国内外第一套用考古学结合文献学揭示出黄帝至商亡这三千年历史发展脉络的系列图书。

《晚夏殷商八百年》自2022年6月由研究出版社出版后,先后入选了长安街读书会2022年6月第5期好书、百道网2022年7月好书、中国出版集团2022年7月好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网“社科好书”、今日头条好书等推荐榜单。

李琳之著,研究出版社,2022年6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即位,父亲,周文王,文丁,周人,季历,姬昌,父王,王朝,商王,观点评论,周文王,文丁,帝乙,季历,姬昌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即位,父亲,周文王,文丁,周人,季历,姬昌,父王,王朝,商王,观点评论,周文王,文丁,帝乙,季历,姬昌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即位,父亲,周文王,文丁,周人,季历,姬昌,父王,王朝,商王,观点评论,周文王,文丁,帝乙,季历,姬昌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