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神宗朱翊钧)
研究过明史的人都知道,大明的万历皇帝朱翊钧,怠政情况十分严重。
这位皇帝于隆庆六年,即公元1572年登基,到万历四十八年,即公元1620年驾崩去世,在位整整四十八年。
皇帝虽然在位的时间很长,但其中却有整整三十年的时间是处于消极怠政,压根不上朝的状态。
万历不上朝,原因有两点。
一来,少年时代,首辅张居正的魁柄独持给了万历皇帝十分不好的印象,小皇帝多年来一直生活在张居正的阴影里不能自拔,这让皇帝一度觉得自己只不过是个傀儡帝王,大明的朝堂政治离自己很远。
二来,长大后的万历皇帝虽然能掌握主权,但仍然被文官集团所掣肘,他发现即便是帝王之体,九五之尊,却仍然有很多事情,自己不能做主。
皇帝十分想要立自己庶出的次子,福王朱常洵为太子,但大臣们根据明朝“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宗法制度,很快否决了皇帝的想法。
原因很简单,虽然万历皇帝没有嫡子,但不管怎么论资排辈,皇位继承人也落不到庶出次子朱常洵的身上,真正有资格继承皇位的,是庶长子朱常洛。
这样一来,矛盾就出现了。
皇帝每天嚷嚷着要立朱常洵,而大臣们则群情激奋地表示绝对不可以,要立必须立朱常洛。
(明光宗朱常洛)
这场皇帝和文臣们的较量持续了十余年,期间更是引出了无数朝堂之上的明争暗斗和政治浪潮,但最后,结局还是以皇帝落败而告终。
文官集团们的厉害程度实在是皇帝没能想到的。
这帮年逾古稀的大臣们身形瘦弱,不能提刀弄棒,但却可以以笔为刀,以纸为剑,化有形为无形,逼得皇帝老儿在朝堂之上连连败退。
而在和文官集团的交锋中失败之后,万历皇帝随即萌生了退意,他对大明的政治氛围产生了一种哀莫大于心死的感觉,皇帝表示,我要隐退了,我不玩了,拜拜吧您嘞。
这是皇帝对政治上的失望,更是皇帝对文臣们的一种报复。
你们不是管我吗?你们不是桩桩件件都要干涉我吗?
你们不是当我的家,做我的主,揽我的权么?
好!这个皇帝你们当!我不管了!
由此,万历皇帝开始了终年不理朝政的岁月,他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彻底当起了“宅男”。
皇帝不再面见任何一位大臣,也不再批阅任何一封奏折,他在幽深的紫禁城里做起了缄口不言的沉默者和透明人。
文官集团不怕皇帝跟他们做对抗,但却十分怕皇帝压根不搭理他们。
大臣们慌了,有的上折子规劝,有的在宫门外好言相劝,有点扯着嗓子对万历谩骂不止,甚至还有些性情激烈的大臣以头撞柱,表示皇帝不出来,我今天就死在这儿。
但不管大臣们怎么折腾,万历皇帝就像人间蒸发一般,一丝一毫的回应也没有。
大臣们着急归着急,但如果仔细来分析的话,皇帝不上朝,对朝政的影响其实并不算很大。
(文渊阁)
明朝的内阁制度已经十分完善,国家大事就算皇帝不处理,内阁里的大学士们也可以替皇帝工作。
地方有地方长官,边关有总督巡抚,大明虽大,但却并不全系于帝王之身。
真正出现问题的,是京师的人事系统。
在人事系统的问题上,我们可以刨除掉地方官员,因为各地区的行政长官是有一定的人事任免权的,所以皇帝管不管事儿,干不干活儿,对地方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
地方无事,可京官又有所不同。
京师是王都,紫禁城的大小官员们,无论升职,离职,调任,免职都需要皇帝亲自确认,现在皇帝玩消失,整个京师的人事系统很快陷入了瘫痪。
该升职的升不了职,该调任的调不了任,该补缺的官职,也无人补缺,退休的官员倒是无所谓,期满之后,无需由皇帝确认,人家拍拍屁股,自己就走了。
朝堂上的官员们有退无进,越来越少,乃至到了一种十分严重的地步。
怎么个严重法呢?
到万历四十七年,即公元1619年时,中央九部中,只有户部和通政司中有领导(部长),刑部和工部没有长官,工作只能由户部长官兼任,而吏部,礼部和兵部根本没人管,部门里一个人也看不着,只有办事儿所用的公章,都察院和大理寺的情况则更为凄惨,别说工作人员,就连办事儿的公章也弄丢了。
(叶向高)
而我们本篇文章的主人公叶向高则更为头痛,他在大明官场上摸爬滚打,混迹多年,兴致勃勃地来到内阁中时,却发现内阁里早就蛛网生尘,除了他自己之外,一个人也没有,
叶向高,字进卿,福州府福清人,万历十一年进士,时任内阁首辅。
这位首辅当然不会因此气馁,他立刻向皇帝上疏,表示你整天当宅男可以,但你不能让官位有空缺,而是应该积极地选拔人才,充实大明王朝的官僚队伍。
万历当然还是老样子,两耳不闻窗外事,几乎可以说是毫无反应。
叶向高十分着急,他又向皇帝请示,表示你不愿意选拔人才,那也就算了,那你至少也得往内阁给我招点人吧?
这实在是一件十分合理的请求,皇帝不管事儿,那么全国各地的奏章就全都留中内阁,内阁里的折子堆积如山,光凭叶向高自己处理,不得弄到猴年马月去?
但万历还是那个万历,面对叶向高的诉求,他始终不闻不问,一句话也不说。
于是,神奇的一幕发生了。
历来,在大明官场上,内阁是文臣们一生努力的顶点,而成为内阁大学士亦或是内阁首辅,更是被视为无上的荣耀。
大家为了抢夺在内阁中的一席之地,不惜大打出手,乃至搞得头破血流,赌上前途和生命也要混进内阁才算完事儿。
但此时的内阁大门敞开,虚位以待,却没有一个人会来了。
原因很简单,基层岗位都严重出现空缺,又何况是素来要精挑细选的内阁呢?
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寂寞无助的叶向高再次向皇帝上折子,内容大概是这样的:
明以前,乃至有明以来,在位时间能达到四十年的,只有十个人,皇帝你活的长,干的长,更应该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刷一刷自己的存在感,弄点新政,搞点改革,以后也好青史留名啊。
话说得十分诚恳,但万历皇帝油盐不进,常年静音,叶向高连一星半点的回复也没收到。
但这回叶向高却没有再尥蹶子,亦或是表达对皇帝的不满,而是就此消停了下来。
原因很简单,叶向高生病了。
这也实在是情理之中,像张居正那种铁打的人世间罕见,叶向高不过是个普通人,你把十个人的活儿都交给他一个人干,早晚得干出病来。
(张居正)
现在倒好,唯一一个能干活的叶向高也病倒了。
叶向高身体不适,生了大病,只好回家疗养。
但就算是你生病了,活儿你也得接着干。
朝堂上的奏折从朝臣们手里送到内阁,内阁没人,奏折又一封一封地转送到了叶向高的家里。
去年疫情猖獗时,社会上的很多公司曾经采用居家办公的新模式,但没想到在多年前的大明王朝,我们的叶向高同志就已经开创了居家办公的先河。
叶向高当然不愿意在家办公,但没办法,他身系首辅之职,皇帝不管事儿,朝政要务他就必须一力承担起来。
过了几个月,叶向高身体稍微痊愈了一些,还没等回内阁,大明王朝的会试又要如期举行。
考试容易,但考试也是需要主考官的。
朝廷九部里连人员都配置不齐整,哪儿有人手去主持会试?
这事儿还得让叶向高来兼职。
向高主癸丑会试,章奏皆送闱中,尤异事云。——《明史》
结果叶向高一边主持会试,批阅考生的奏折,一边还得处理朝臣们送上来的折子。
明朝第一大忙人,非他莫属。
会试忙完之后,叶向高替皇帝选拔了科道官员七十余人,希望朝廷可以委以重用,别的不说,至少把九部官职的缺给补上。
但折子上了几天,不出所料,万历还是没有任何消息。
(科举考试)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叶向高也已经坦然了,反正皇帝一直都是这幅德行,也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既然你不搭理我,那我就一直上折子。
于是,我们的叶向高同志不依不饶,陆陆续续又上了一百多道奏折。
万历终于不耐烦了,这位常年装睡的皇帝也许是被叶向高坚持不懈的精神打动,居然破天荒地给叶向高往内阁安排了两位大臣(方从哲,吴道南)。
在叶向高之前,也许曾有许多内阁首辅叩开过这位皇帝闭塞的内心,譬如徐阶,高拱,张居正,而在叶向高之后,却再也没有人能让这位终年昏昏欲睡的皇帝清醒一回。
(徐阶)
现在,叶向高知道,自己已经叫醒了万历皇帝,自己的使命已然达到。
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叶向高辞职归乡。
老叶同志黯然的离开紫禁城,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工作岗位,这可以理解,多年来,繁杂的工作和任务已经压弯了这位老臣的腰。
或许,他也和当初的万历皇帝一样,在这终日昏聩的朝政中,产生了一种消极厌世的情绪。
现在,他要离开紫禁城,好好地给自己放一假。
本篇文章虽然到此就要告一段落,对叶向高来说,他的离职同样也只是告一段落,并非终结。
叶向高走的时候,已经不能算是太年轻,他辞去所有职务,以为自己已经走向了仕途的终结,但他不知道的是,不久之后,他还会再度回京,因为属于他的传奇故事,看似落幕,实则,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