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关陇集团是发端于北魏时期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六盘山)一带的门阀军事势力,与其年代差不多的东晋、南朝的王谢袁萧等江南门阀士族相比,关陇集团具有更加明显的军事性和民族性。
历史上,关陇集团凭借得天独厚的军事政治影响力,先后建立北周和隋唐两大帝国,对当时以及后世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关陇集团的起源
关于关陇集团的起源,最早要追溯到南北朝北魏时期。
北魏是活跃于内蒙古中部和东部的鲜卑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
386年,由氐族政治家苻坚在北方建立的前秦在淝水之战中被谢安家族领导的东晋打败,前秦元气大伤,中原陷入四分五裂。
位居草原的鲜卑首领拓跋珪趁北方大乱之际在内蒙古牛川建立代国,自称代王,398年六月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同年七月,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正式称帝。
此后,拓拔氏不断南征,吞并大大小小的割据政权,终于在439年统一北方。
但是北魏入主中原后,面临着与此前历代汉人王朝相同的北方胡人部落的骚扰,北魏的角色从侵略变为反侵略。
为了防备当时北方的柔然部落南下,保障首都平城的安全,北魏在北部沿边地区,即河北北部、内蒙古南部建立了六个军镇,合称六镇,包括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
作为重要的战略军事要塞,六镇将领大部分是鲜卑贵族,为了便于统治当地,还拉拢汉人豪强为高级军政官员。
由于六镇地位突出,镇守这里的将领身份都比较高贵,且好战尚武,以戍守边关为荣。同时他们定居关中,胡汉杂居,互相通婚。
久而久之,形成相对封闭,实力地位超然的群体,这就是关陇集团的雏形,隋朝杨氏、唐朝李氏均出自这里。
他们虽名为汉人,但身上流淌着鲜卑族的血液,遗传了关陇集团铁血好战的基因,所以隋唐两朝呈现开放豪迈、崇尚武力、大开大合的社会特点。
这与淳厚稳健的汉朝形成鲜明对比,至于后世同为汉人建立的明朝显得更加内敛保守。
当然,此时的关陇力量尚弱,还没有实力逐鹿中原,直到鲜卑族政治家宇文泰的出现。
关陇集团贵族:刀枪拼出来的政权
北魏初期,关陇集团是拱卫首都安全的重要屏障,然而随着公元439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北魏地缘政治格局发生变化。
由于平城不再担负首都职能,北部地区政治意义弱化,关陇六镇的地位也一落千丈。
由于他们远在漠北,很少接触汉文化,而随着南迁的鲜卑贵族汉化,关陇集团逐渐与北魏政权在文化上形成差距。
同时拓跋氏封建化后,受汉文化的影响,士兵的地位远逊于士人官僚,北魏常常把犯罪的人发配至六镇为兵,六镇士兵在经济、文化上的处境恶化,关陇集团的不满情绪逐渐增长。
524年北魏六镇爆发起义,北魏大将尔朱荣派遣贺拔岳前往征讨,平定叛乱后,贺拔岳掌握了关陇地区军事实权,并争取到关陇本土士族和军人势力的支持。
而北魏政权被大丞相高欢把持,但不久贺拔岳遇害,其手下将领宇文泰继任控制关陇,与高欢分庭抗礼。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宇文泰和高欢均出自关陇六镇,其中:宇文泰来自武川镇,高欢来自怀朔镇。
随后北魏被分裂为东魏和西魏,西魏政权牢牢握在以宇文泰为首的武川人手中,由于西魏统辖关中(今陕西省)、陇西(今甘肃省东南)地区,关陇集团才正式因此得名,并迈出入主中原的第一步。
宇文泰以十二大将军、八柱国为统治班底,这些人都是武川出身,成为西魏以及后来北周的统治阶层。
其中:柱国是军队的高级统帅,共八人,分别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于谨、独孤信、赵贵、侯莫陈崇。
宇文泰是国家统领,地位远超其他柱国,而元欣为西魏皇族,兵权受到限制,剩下的六人每人统领两名大将军,即仅次于八柱国的“十二大将军”。
而从西魏到北周、隋唐,这几大王朝都出自八柱国及十二大将军的家族,宇文泰家族取代西魏,建立北周,李虎的孙子是唐高祖李渊,大将军杨忠的儿子就是隋朝的建立者杨坚。
这些关陇集团内部关系错综复杂,盘根错节,比如八柱国之一的独孤信有两个女儿,一个成为杨坚的皇后,一个则是李渊的生母,李渊与杨广是表兄弟。
所以,李渊家族与杨坚家族作为姻亲,唐取代隋不过是关陇集团内部的利益洗牌,当然隋唐的建立即是关陇集团支持的结果。
而杨广失去江山同样与关陇势力的背弃有密切关系。
一是杨广太能折腾,修建洛阳、大运河,亲征高句丽,把国家给弄散架子了,老百姓造反起义,关陇集团内部出现分化。
二是杨广开科举,意图打破士族垄断政治的现状,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所以杨广最后众叛亲离。
李渊正是能够审时度势,在太原起兵推翻隋朝建立大唐,要知道山西作为关陇集团大本营,如果没有关陇势力的支持,李渊怎么会有勇气公然与中央政权叫板。
不过正是关陇集团和隋唐帝国的强大才书写继秦汉之后的第二个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只是隋唐要更加富有张力,尚武成为这一时期的民族特征。
正如陈寅恪曾言:
“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关陇集团的衰落消亡
从公元535年西魏建立至591年隋朝取代北周,关陇集团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光辉历程。
在当时战火纷飞的年代,关陇集团形成的八柱国、十二大将军都是出将入相,他们不仅是军队的统帅,同时也是国家的领导核心以及关中地区最显赫的家族,各方面都处于社会的顶端。
隋朝初期,关陇集团仍控制朝廷各个要职,掌握社会资源命脉。
杨广继位后,天下承平日久,开皇之治、大业盛世使隋朝焕发新的生机,中土之上不再需要刀枪血雨和暴力统治。
杨广意识到关陇集团已成为皇权的掣肘,为了打压关陇军事贵族,杨广大力普及科举,增加进士科,从寒族中选拔人才,意图通过科举打破关陇垄断。
关陇集团的统治开始有所松动,不过由于杨广穷兵黩武,修建大运河、三征高句丽,使得隋朝国力透支,民怨四起,最终李渊在关陇集团的支持下推翻隋朝建立大唐。
然而唐朝的建立并未使关陇集团势力有所增长,反倒进一步衰弱。
李渊在位时期,功臣和宰相出身关陇的不及半数,李渊及李世民在夺天下过程中,注意拉拢汉族地主士族,使得关陇集团不再一家独大。
尤其是李世民继位后,大力扶持汉人地主力量,抑制关陇势力的增长,以至于宰相名单、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关陇集团人物只占少数。
不过关陇集团在李世民时期仍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关陇的真正衰弱是在李治和武则天时期,其标志性事件是李治废后。
当时李治的王皇后出身太原王氏,名声显赫,既是西魏重臣的后裔,其父母两族都是唐朝皇室的姻亲,是关陇贵族军事集团的代表。
然而李治坚定的要立寒族出身的武则天为后,遭到了关陇集团首领,时任当朝宰相长孙无忌的强烈反对。
经过一番拉锯战后,李治和武则天拉拢许敬宗、李义府等庶族地主,联手扳倒长孙无忌,从此寒族势力进入政治舞台,关陇势力遭到排挤。
到武则天执政以后,大力普及科举,提拔一大批寒族出身的官员,关陇势力彻底边缘化,不再掌握实权。
随着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席卷中华大地,从中原到江南,基本经历如同种族灭绝般的浩劫,关陇集团也好,士族门阀也罢,都随着这场浩劫灰飞烟灭,随着历史的滚滚波涛漂流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