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元和中兴是指安史之乱后,唐宪宗李纯严厉打击藩镇割据势力,使陷于强藩多年的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区又归中央政府管辖,重塑中央权威,国家政治得以回到正轨,由于唐宪宗在位使用年号是元和,所以史称“元和中兴”。
被宦官拥立的中兴之主
公元778年,李纯出生于长安宫内,在他出生的第二年,祖父唐德宗李适即位,父亲李诵被立为太子。
李纯自幼深受德宗喜爱,李纯六七岁的时候,德宗把他抱在膝上问他:“你是谁家的孩子,怎么在我的怀里?”李纯回答:“我是第三天子。”
这样的回答闻所未闻,又很契合实际,德宗不禁对怀里的皇孙增添了几丝喜爱。
788年六月,十岁的李纯被册封为广陵郡王,805年李诵继位,是为唐顺宗,同年四月李纯被封为皇太子。
李诵继位时已经当了二十多年太子,且经历奉天之难、宦官专政,心力憔悴,身体状况不容乐观,李纯以太子身份监国理政。
与此同时,支持李诵的朝臣革新派因为打击宦官势力,与宦官集团发生尖锐矛盾。
七月,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胁迫李诵下诏,由李纯主持军国政事,八月逼迫李诵禅位,李纯被拥立上位,是为唐宪宗。
宪宗虽然是被宦官拥立,但内心却有着极强的雄心抱负,不甘心权柄受制于宦官,对于地方上的藩镇割据,宪宗更是痛心疾首,他把“太宗之创业”、“玄宗之致理”当作效法的榜样。
史书记载宪宗“读列圣实录,见贞观、开元故事,竦慕不能释卷”。
为了重振朝纲,恢复大唐往昔威风,他提高宰相权威,将“军国枢机,尽归之于宰相”,任命一批年富力强、有作为的宰相。
如杜黄裳负责推动削藩平叛,裴垍改革经济,减轻江淮人民的赋税负担,李巽度支盐铁,增加政府财政收入,颓势的大唐在宪宗的整顿下再次焕发生机。
伐刘辟,除李琦,打赢削藩第一仗
志在削平藩镇的宪宗很快迎来了其执政生涯的第一次考验。
806年,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病死,副使刘辟拥兵自重,要求朝廷同意他兼领该职,遭到宪宗断然拒绝,刘辟当即反叛。
宪宗命左神策行营节度使高崇文率兵五千,神策京西行营兵马使李元奕率兵二千,同时会同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讨伐刘辟。
刘辟哪会料到朝廷会动真格的,被打了个措手不及,高崇文率大军攻占成都,生擒刘辟,并将其押送长安诛杀。
宪宗首战告捷,朝中大臣大举祝贺,一片欢欣鼓舞,同时刘辟被平定的消息传到各藩镇,形成极大震慑。
807年夏,多数节度使请求入京朝见,只有镇海节度使李琦上表声称身染疾病,请求延缓到年底再入京朝见。
李琦的做法遭到时任门下侍郎、翰林学士武元衡的强烈抨击,在武元衡的建议下,宪宗决定拿李琦开刀。
十月,宪宗征调李琦出任左仆射,调离镇海节度使的位置,遭到李琦拒绝,当然这在宪宗意料之中。
早有准备的宪宗先是削除李琦宦爵及属籍,然后任命淮南节度使王锷为招讨处置使,征调驻守在宣武、义宁、武昌、江西、浙东的军队四面出击讨伐李琦。
李琦实力不济被擒获,械送京师处以腰斩,家里财产被抄没分发给浙西百姓,用以代替他们当年的租赋。
从此朝廷声威大振,上至朝堂下至百姓,无不拍手称快,然而对于宪宗而言,这只是第一步,削藩的目标还远远未实现。
不战而屈人之兵,招降田弘正
812年八月,魏博节度使田季安去世,其子田怀谏继位为副大使。
不过田怀谏只有十一岁,所有军政事务由其家僮蒋士则等人把持,魏博政局出现危急。
宪宗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与宰相讨论处理魏博事务。宰相们分为两派,一派是以李吉甫为首的主战派,请求出兵讨伐。
另一派是以李绛为首的招降派,理由是田怀谏年幼,无法处理政务,手下将领派系林立,必定矛盾突出,引发内乱,到时候无论是谁主政魏博,一定会寻求朝廷援助认可。
宪宗采纳李绛的建议,果然不出所料,由于田怀谏幼稚弱小,蒋士则凭个人爱憎调动诸将,引发手下将领不满。
时任魏博军衙内兵马使,田季安的堂叔伯田兴发动兵变,杀掉蒋士则,放逐田怀谏。
由于田兴属于犯上作乱,于是他向朝廷请命任命新的节度使,宪宗顺水推舟,封田兴为魏博节度使。
使者到达魏州宣布诏命时,田兴感激得眼泪都流出来了,并改田兴为田弘正。
同时带去钱一百五十万缗,奖赏军中将士,对魏博六州的百姓免除一年赋税徭役,将士们得到赏赐后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百姓无不感激朝廷。
宪宗恩威并施,不费一兵一卒让五十年敌对的魏博六州得以归顺,而且作为河朔地区的中心,魏博的归降意味着倾覆了反叛作乱的巢穴,宪宗削藩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平定淮西,沉重打击藩镇割据势力
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病死,其子吴元济秘不发丧,向朝廷谎称父亲生病,自领军务,过了一段时间才上报朝廷。
淮西一直以来不听朝廷命令,且地处中原,宪宗早就想对淮西下手,于是决定先礼后兵,即派遣使者前去吊丧,等淮西出现对朝廷不恭顺的行迹,便出兵讨伐。
但是事情超乎宪宗预料,使者还没有到达,吴元济就已经出手,不仅拒绝使者入境,还起兵公然造反。
宪宗果断下诏讨伐,815年初,宪宗征调宣武等十六道的大军前去攻打吴元济。这场战争不管是对于宪宗还是淮西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因为淮西战事连着山东、河北割据势力的存亡,如果是宪宗获胜,将会对其他藩镇产生极大威慑,迫使各藩镇臣服。
如果吴元济获胜,朝廷此前的削藩努力都将化为泡影,藩镇割据将会愈演愈烈,能否复振中央权威就在此役!
开战之初双方就打得十分激烈,其他藩镇节度使如王承宗、李师道等一面上表请赦免吴元济,另一面发兵暗中给予吴元济军事援助。
李师道甚至派刺客数十人攻打河阳转运院,杀伤十余人,烧钱帛三十余万缗匹、谷三万余斛,一时间朝廷人心惶惶,群臣多请罢兵,但宪宗坚决削藩,战况从正月持续到五月,胜负未分。
李师道又派刺客刺杀主战派宰相武元衡和裴度。结果,武元衡被刺死,裴度头受伤坠沟中,因毡帽厚才免于一死,宰相首辅一死一伤,举朝震惊。
朝臣未晓不敢出门,早朝时间,宪宗在御殿久等,大臣也没到齐。很多大臣请求罢裴度的官,表示退让,宪宗愤怒地说:
“若罢度官,是奸谋得成,朝廷无复纲纪,吾用度一人,足破二贼。”
而裴度不愧中兴宰辅,在他伤好后即入宫觐见,向宪宗直言:
“淮西,腹心之疾,不得不除;且朝廷业已讨之,两河藩镇跋扈者,将视此为高下,不可中止。”
宪宗与裴度在削藩见解上完全一致。816年六月,联军被吴元济打败,领兵节度使溃逃,朝廷再次出现罢兵的声音,但宪宗在裴度的支持下依然故我。
817年,双方战况持续胶着两年有余,朝廷财政资源濒临枯竭,从大臣到各领兵节度使都产生厌战情绪,就连宪宗也动摇了。
关键时刻裴度挺身而出,亲赴前线,整治军纪,奏免干扰军务的宦官监军,经过裴度的整顿,朝廷大军焕然一新。
十月裴度命随邓节度使李愬率领一万军马突袭吴元济,直奔其营垒蔡州,当时风雪交加,把旌旗都刮裂了,李愬冒着恶劣的天气,行军一天一夜到达蔡州城下。
由于朝廷军队已有三十多年未到达淮西,城中竟无一人知晓,朝廷大军如同从天而降,迅速攻下蔡州城。
吴元济做梦都没想到朝廷军队会打进来,只能束手就擒。之后被槛车送往京师,十一月斩首。割据三十多年的淮西至此被平定。
剑斩李师道,元和最后一战
平定淮西后,唐宪宗削藩的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朝廷已处于优势,各藩镇被彻底折服,而官军也得以集中兵力进攻河北山东藩镇。
当初帮助吴元济的李师道和王承宗十分忧惧,其中,王承宗请求田弘正转告朝廷,愿意以两个儿子为人质并献德、棣二州。
田弘正的面子宪宗还是给的,他准许王承宗归降朝廷,并接收两州。而李师道先降后悔,孤注一掷,决定最后一搏,宪宗决心铲除李师道。
818年七月,宪宗令宣武、魏博等节度使兵力讨伐李师道,裴度坐镇指挥,田弘正、李愬带头冲锋,分兵攻打李师道。
朝廷大军挟战胜吴元济的余威,一路势如破竹,李师道兵败如山倒,李师道部下反叛,将李师道斩首,并将首级献给田弘正营,山东淄青等十二州全部平定。
从806年至819年,宪宗皇帝经过十三年的藩镇战争,任用杜黄裳、裴度、李绛为相。
先后平定四川节度使刘辟、镇海节度使李琦,招降魏博节度使田弘正为首的河北三镇,消灭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淄青节度使李师道,使代宗以来藩镇的跋扈局面暂告段落,“元和中兴”成为载入大唐光辉史册的时期。
苏辙更是将宪宗与玄宗李隆基相提并论,称:
“唐玄宗、宪宗,皆中兴之主也。玄宗继中、睿之乱,政紊于内,而外无藩镇分裂之患,约己任贤,而贞观之治可复也。宪宗承代、德之弊,政偾于朝,而畿甸之外皆为畔国,将以求治,则其势尤难。”
后续
所谓“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宪宗在和藩镇的战争中竟任命心腹宦官吐突承璀作为统帅带兵出征,使宦官势力大增。
同时在取得一些成就以后,渐渐骄侈,信仙好佛,想求长生不老之药。
从819年起,宪宗开始服用丹药,性情变得暴躁易怒,经常斥责或诛杀左右宦官,宦官集团又分为两派,吐突承璀一派策划立李恽为太子,梁守谦、王守澄一派拥护李恒为太子。
最后王守澄等人先下手为强,于820年毒杀宪宗,拥立李恒继位,是为唐穆宗,元和中兴至此告终。